謝 楠
(遼寧省東水西調建設局,遼寧 沈陽110003)
(責任編輯 張培虎)
遼寧省2008—2012年國家水土保持重點建設工程位于大凌河流域,項目區地勢西高東低,屬于中溫帶半濕潤半干旱大陸性氣候區,年均氣溫8.3 ℃,年降水量在483.4 ~528.3 mm 之間,多年平均徑流量為17.32 億m3,最大年徑流量為35.8 億m3,最小年徑流量為3.44 億m3。土壤類型主要有褐土、棕壤、草甸土和風沙土4 類。項目區總面積為3 379.5 km2,涉及10個項目區109 個鄉鎮401 個行政村,農業人口45.78萬人,農業勞動力24.35 萬人,人口密度141.4人/km2,人均耕地0.19 hm2。項目區水土流失面積1 828.5 km2,占土地總面積的54.1%,其中輕度侵蝕面積為673.2 km2、中度侵蝕面積為828.6 km2、強烈侵蝕面積為313.8 km2、極強烈侵蝕面積為12.9 km2,平均土壤侵蝕模數是1 898.6 t/(km2·a),溝壑密度為1.96 km/km2。
大凌河流域自2008年被列入國家水土保持重點治理區以來,累計治理小流域95 條,完成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面積1 290.6 km2,是國家下達治理任務的100.8%。其中,坡改梯6 674.2 hm2,營造水土保持林17 126.6 hm2、經果林22 757.9 hm2,封禁治理57 905.2 hm2,保土耕作24 599.7 hm2,筑谷坊4 220座,修生產道路926.6 km。完成水土保持工程總投資46 666.6 萬元,其中國家補助資金26 110 萬元,省財政匹配750 萬元,縣級配套135 萬元,地方自籌及投勞折款投資19 671.6 萬元。
經過5年的綜合治理,項目區已形成了水土保持綜合防護體系,嚴重的水土流失基本得到控制,土壤侵蝕模數下降到461.6 t/(km2·a),比治理前下降了1 437 t/(km2·a),攔蓄地表徑流14 528.6 萬m3,年保土量452.5 萬t。土地利用和產業結構日趨合理,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得到較大提高,取得了良好的基礎效益、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水土保持綜合治理工程的實施,有效地保護了水土資源,提高了土地的承載能力和防洪減災能力,延緩了匯流時間,減少了溝道徑流量與含沙量,一些地區地下水位明顯升高,一些斷流多年的小河道出現了常流水。坡改梯后土壤有機質含量提高,農業抗災減災能力明顯增強。
經測算,項目區糧食總產量由治理前的62 655.5萬kg 增加到68 704.5 萬kg,人均糧食比治理前增加114.3 kg,總產值由治理前的222 458.9 萬元增加到339 170.5 萬元,農村人均純收入比治理前增加463元,使31 663 人實現了穩定脫貧。
綜合治理有效控制了水土流失,改善了生態環境,林草覆蓋率由治理前的25.4%提高到51.4%,土壤結構改善,透水性能增強。通過山杏、刺槐、沙棘或刺槐、油松等混交措施,減少了病蟲害,促進了植物的生長,較好地改善了當地的生態環境。
項目區的自然災害發生次數明顯減少,危害程度大輻度減輕,人心安定,社會穩定,特別是隨著治理區內各類商品基地規模的不斷擴大和流域內經濟的快速發展,多數農民快速脫貧、農村面貌發生了巨大改變,生態文明帶動了社會文明快速發展。
項目區所在地政府均成立了政府分管領導為組長的大凌河流域水土保持工程建設領導小組,財政、林業、國土、農業等部門各司其責,切實形成了主要領導親自抓、分管領導具體抓、配合部門協同抓的局面,并將大凌河流域治理任務作為全年的重點考核目標,層層簽訂目標責任狀,層層落實責任制,實行“一票否決”。
堅持“預防為主,保護優先”的原則,以生態建設為中心,以經濟效益為目標,制定了大凌河國家重點治理區的綜合治理規劃。在治理措施上,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好土地資源,把治理與開發融為一體,使農林牧副協調發展。建立了省、市水保專業技術人員包縣,縣級水保專業技術人員包流域的管理體制,堅持“三不施工”制度,即:“沒有規劃設計不施工、沒有定點放線不施工、沒有樣板工程不施工”,做到治一片、成一片、見效一片。
省農田基本建設“大禹杯”競賽領導小組辦公室將國家下達給大凌河流域的水土流失綜合治理任務作為省農田基本建設“大禹杯”競賽的重點任務分解到有關市縣,并將其作為考核有關市縣能否獲得省政府“大禹杯”的重要內容。凡沒有完成國家下達給大凌河流域水土流失綜合治理任務的市縣,均不能獲得“大禹杯”的評比資格。同時,組織項目區所在縣(市、區)的人大代表及政協委員視察治理現場或通過召開座談會等形式聽取大凌河流域水土流失治理情況的工作匯報,及時發現并解決項目實施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而增加了項目區各級領導的責任意識,激發了廣大干部工作的主動性、自覺性。
在治理過程中,項目區實行連續治理、規模治理、集中治理、綜合治理、開發性治理,把水土保持生態建設作為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生態文明的首要任務來抓,堅持監理、監測、質量監督同步進行,堅持在高質量的基礎之上注重規模效益,堅持在規模治理的基礎之上突出典型示范作用,在一個小流域內,做到規劃一次完成,措施一次到位,質量一次達標,使每個項目縣都涌現出一大批各具特色并具有較強示范作用的高標準精品工程。
水土保持是一項涉及多學科、多部門具有較強政府行為的公益性事業,需要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更需要相關部門的大力協作和廣大群眾的積極參與。工程建設中充分調動全社會的力量,充分利用廣播、電視、期刊、報紙、簡報和網絡等媒介,宣傳水土保持國策的地位,宣傳水土保持在改善生態環境、推動農民脫貧致富等方面的重大意義,以調動全社會更多的力量參與到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建設中來。
水土保持是一項投資高、見效慢的公益性事業,尤其在當今市場經濟和“兩工”全部取消、大量的農村強壯勞力都進城務工的背景下,應通過加大政府的投入力度,提高補助標準,發揮國家重點工程應有的典型示范作用。
項目區內共有坡耕地41 156 hm2,根據《國家水土保持重點建設工程遼寧省2008—2012年規劃》,按照現行坡耕地治理補助1.5 萬元/hm2的標準,對上述坡耕地全部實行坡改梯,國家至少需要補助投資近6.2億元。而2008—2012年國家僅對遼寧省投資2.6 億元,下達的水土流失綜合治理任務為1 280 km2,使得上述坡耕地多數僅處于保土耕作的治理水平,很難實現治理措施的一步到位。建議今后改變目前按面積補助投資的方式,實行按批準規劃的措施種類進行投資。
受科研經費、技術手段等方面的制約,水土保持科學研究、示范推廣等技術服務體系尚未完全形成,科研成果和適用技術的推廣十分有限,使得重點治理工程的科技含量不高。此外,作為投勞主體的農民,由于文化素質參差不齊,又沒有經過專業培訓,在工程實施中很難按照設計要求施工,工程標準得不到充分的保證。因此,必須增加科技投入,才能確保項目建設的可持續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