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榮
(商洛學院,陜西 商洛726000)
(責任編輯 趙文禮)
長期以來,人們對水源地生態補償的理解有廣義和狹義兩種:狹義的生態補償是指對由社會經濟活動給調水區的生態系統和自然資源造成的破壞以及對環境造成的污染所進行的補償、恢復、綜合治理等一系列活動的總稱;廣義的生態補償除狹義的生態補償含義外,還包括對因環境保護喪失發展機會的區域內的居民進行資金、技術、實物上的補償、政策上的優惠,以及為增強環境保護意識、提高環境保護水平而進行的科研、教育費用的支出等[1]。
南水北調中線商洛水源地生態補償意義重大。目前水資源短缺已日益成為制約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在當前全球水資源緊缺的條件下,受地形和氣候的影響,我國的水資源分布很不均勻,不同區域內部水、土地、光熱資源的分布也不協調,造成水源區與用水中心的偏離。因此,實施跨流域調水是緩解區域水資源短缺的有效措施[2]。但是,隨之而來的水源地生態保護與補償問題,也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
保護丹江口水庫及上游地區的水質,加強該地區生境建設,對確保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質安全、實現水資源可持續利用、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因此,要使調水工程永久發揮效益,確保工程水質和水量能滿足受水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就必須按照市場經濟規律,建立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地生態與水資源補償機制,以實現輸水地區和受水地區和諧發展、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水源地生態補償的關鍵是確定科學合理的補償標準。在資源經濟學研究領域,對水資源的生態服務價值進行量化已成為很重要的課題。1973年,諾德毫思和托賓提出用“經濟福利準則”修改國民生產總值(GNP),由此引發了對環境資源價值進行計量的關注[3-4]。1984年,Stephen 等嘗試運用損益方法評估環境資源價值[5-6]。盡管以上研究在理論上不斷推進和完善生態補償工作,但有關準確計量流域水資源生態補償的標準和數量,目前在學術界仍然是一片空白[7]。
為了方便計算,引入水量分攤系數k。水量分攤系數k 為下游地區利用上游地區水量(Q下)占上游地區總水量(Q總)的比例,0 <k <1。下游地區利用上游地區水量可用下式計算

秦嶺以南的陜西大部分地區處在丹江口水庫上游。丹江是漢江最長的支流,發源于陜西省秦嶺(商洛西北部)鳳冠山南麓,流經陜西省丹鳳縣、商南縣。漢江是長江水系最大的支流。南水北調工程中線方案將漢江、丹江水引入湖北省丹江口水庫,蓄積北調,經鄂、豫兩省西部山地,北上到河南省花園口黃河段,通過兩條下穿隧洞穿過黃河調向北京。水源地涉及陜西省的寶雞、漢中、安康、商洛和西安5 個市的31 個縣(區),總人口800 多萬人,總面積6.27 萬km2,占丹江口水庫控制面積9.52 萬km2的65.9%。
陜西年均可入丹江口水庫水量的計算式為

式中:Q陜入丹為陜西年均可入丹江口水庫水量;Q陜總為陜西省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k1為陜西年均入丹江口水庫水量占陜西省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的百分數,k1=68.67%。
根據《陜西省水資源綜合規劃》成果,陜西省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為423.30 億m3,流入丹江口水庫的分攤系數k1為68.67%,即Q陜入丹=423.30 億m3×68.67% =290.68 億m3,占丹江口水庫多年平均入庫水量394.8 億m3的73.63%,由此知陜西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主要水源地。
商洛年均可入丹江口水庫水量的計算式為
其中:Tpeak1表示早/晚高峰段的運行總時間;Tpeak2表示次高峰段的運行總時間;Tnormal表示白天正常峰段的運行總時間;Tthrough表示早晚低峰段的運行總時間,表示對算式進行取整。

式中:Q商入丹為商洛年均可入丹江口水庫水量;Q商總為商洛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k2為商洛年均入丹江口水庫水量占商洛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的百分數,k2=68.71%。
商洛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為50.14 億m3[8],占陜西省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的11.85%,由(3)式可知商洛年均可入丹江口水庫水量Q商入丹=50.14 億m3×68.71% =34.45 億m3。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預計每年從丹江口水庫調水約140 億m3,所調出的水量占丹江口水庫多年平均入庫水量394.8 億m3的35.46%,從而可以算出商洛供給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水量。計算式為

式中:Q商供為商洛供給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水量;Q商入丹為商洛年均可入丹江口水庫水量;k3為商洛供往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年調水量占商洛年均可入丹江口水庫水量的百分數,k3=35.46%。
所以,Q商供=34.45 億m3×35.46% =12.22 億m3。
由上面計算可知,陜西省年均可入丹江口水庫水量為290.68 億m3,商洛年均可入丹江口水庫水量為34.45 億m3,在34.45 億m3入庫水量中供往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水量為12.22 億m3。
以上計算所采用的入庫水量、水資源總量、水量分攤系數等數據均為最新官方數據,從而保證了計算結果可靠合理。
在水資源利用過程中,水質的優劣同樣能夠影響用水效益,調水區調入受水區的水質越好其效益就越大。因此,引入水質修正系數,對受水區利用調水區水量所分擔的投入進行修正,最終得到受水區對調水區生態建設總投入的補償標準。其水資源補償額的計算式為

式中:P 為水資源補償額;Q 為調配水量;Cc為水價標準,此處為污水處理成本;δ 為水質修正系數,當水質好于Ⅲ類時δ=l、劣于Ⅲ類時δ=-1。
水源地生態補償政策一旦實施,受水區就應當對水源地為保護水源生態環境的努力進行補償。依據《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 3838—2002)確定水源地供給水質應為Ⅲ類標準。如果水源地供給受水區的水質達到國家《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的Ⅲ類,水源地與受水區都不進行補償;如果水質優于Ⅲ類標準,則受水區需要對水源地進行補償;如果劣于Ⅲ類標準,則水源地要對受水區進行補償[9]。
目前城市污水處理的成本為0.55 ~0.7 元/t,取中間值0.6 元/t。目前出境商洛的水質均保持在Ⅱ類,因此自商洛調水的δ=1,由此得到南水北調中線商洛水源地生態補償額為=0.6 元/m3×12.22 億m3×1=7.33 億元。
(1)怎樣確定水源地合理的生態補償標準是一個重要的問題,因為不僅牽涉到費用計算,而且還牽涉到受水區支付意愿的問題。在水源地生態補償標準方面,有人認為按照供水區喪失的機會成本來確定,但是又不能準確計量喪失成本的大小,使得說服力不強;有人提出用保護水資源所花費的措施費用進行確定,同樣很難解決措施工程量的大小,也使得說服效果欠佳。本研究利用費用分析法確定出來的補償標準的最大優點就在于具有很強的說服力。在補償標準的計算中,主要從水量和水質兩個指標考慮:通過水量分攤系數k 計算出商洛水源地入丹江口水庫的水量,通過水資源補償計算模型并考慮到水質具體情況及現今污水處理成本確定出補償標準;在水量計算方面較為客觀,受人為因素影響較小,在水質方面引入水質修正系數,既充分考慮到受水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又符合國家相關規定,從總體上看采用費用分析法確定出來的補償標準是客觀、科學、合理的,易于實際操作,能實現輸水地區和受水地區和諧發展、互惠雙贏、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2)從不同的角度觀察水源地生態補償會有不同的理解。從水源地付出的成本角度看,為了使受水區得到良好的生產生活用水,水源地進行了大范圍的城市、農村生活污水治理,開展封山育林、退耕還林、水土保持等工作。水源地為了減少對水源的污染而放棄有關產業發展,給當地帶來的機會成本即財政收入損失是很大的[2];從受水區來看,受水區得到實惠也愿意支付一定的成本,在受水區人們心里也有自己的支付標準;從政府角度來看,供水區(一般處于高原、山丘地帶,經濟欠發達)人們做出了一定的犧牲,支持了受水區(一般地處平原地帶,經濟相對發達)經濟社會的發展,受水區可以通過補償帶動供水區經濟發展,有利于整個國民經濟的提升。由此可見,水源地生態保護的核心是要尋求一種科學合理的生態補償計算方法,制定出讓三方都能夠接受的補償標準。
[1]呂鐘梅.超越與保守——可持續發展視野下的環境法創新[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167-168.
[2]游進軍,王忠靜.國內跨流域調水配置方法研究現狀與展望[J].南水北調與水利科技,2008,6(3):1-4.
[3]Turner K.Economics and wetland management[J].Sweden:Ambio,1991,20(2):59-61.
[4]Barbier E B.Valuing of tropical wetlands environmental functions[J].Land Economics,1994,70(2).155-173.
[5]姜文來.水資源價值論[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9:15-20.
[6]HoLLing C S,Meffe G K.Command and control and pathology of natural resource management[J].Concervation Biology,1996(10):328-337.
[7]張韜.西江流域水源地生態補償標準測算研究[J].貴州社會科學,2011(9):76-78.
[8]楊碧波,張繼輝.商洛市水資源狀況淺析及可持續發展建議[J].陜西水利,2010(1):65-66.
[9]毛占鋒.跨流域調水水源地生態補償研究——以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地安康為例[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08: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