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勝朝
(河南省水土保持監督監測總站,河南 鄭州450008)
(責任編輯 趙文禮)
自2010年1月國務院決定開展第一次全國水利普查工作以來,至2012年8月底,河南省基本完成了全省水土保持措施普查,普查成果已經國家級專家組審核通過,并經水利部正式上報國務院,水利部于2013年5月29日發布了《第一次全國水利普查水土保持情況公報》,同時河南省水利廳、河南省統計局于5月份聯合發布了《河南省第一次水利普查公報》。本次普查全面查清了河南省水土保持措施的分布情況,掌握了水土保持措施保存數量及措施結構類型,將為河南省水土保持生態建設提供有力的基礎數據支撐。
河南省土地總面積16.7 萬km2,其中山丘區面積7.9 萬km2,涉及黃河、淮河、長江、海河四大水系,土壤侵蝕類型有水力侵蝕、風力侵蝕和重力侵蝕,以水力侵蝕為主。全省原有水土流失面積7.04 萬km2,其中水力侵蝕面積6.06 萬km2,風力侵蝕面積0.98 萬km2。據2000年全國第三次土壤侵蝕遙感調查,河南省尚有水力侵蝕面積2.98 萬km2,其中輕度侵蝕主要分布在豫西伏牛山、豫北太行山的深山區及豫南的桐柏、大別山區,中度侵蝕主要分布在植被較好的丘陵區,強烈侵蝕主要分布在植被破壞嚴重的淺山丘陵區,極強烈侵蝕主要分布在豫西黃土地區;風力侵蝕主要分布在豫北、豫東的黃河故道和黃泛區。
本次水土保持專項普查涉及全省18 個地市、158個縣(市、區),水土流失基本情況普查結果是:全省水土流失面積2.34 萬km2,其中輕度侵蝕面積1.02 萬km2、中度侵蝕0.74 萬km2、強烈侵蝕0.40 萬km2、極強烈侵蝕0.14 萬km2、劇烈侵蝕0.04 萬km2。全省水土保持措施保存面積為31 019.57 km2,其中:梯田5 204.74 km2,占水保措施保存面積的16.78%;壩地831.11 km2,占2.68%;其他基本農田2 868.80 km2,占9.25%;水保林13 144.23 km2,占42.37%;經濟林3 596.50 km2,占11.59%;種草62.78 km2,占0.20%;封禁治理4 887.90 km2,占15.76%;其他措施423.51 km2,占1.37%。按照侵蝕營力劃分為風蝕區、水蝕區,其中風蝕區水保措施保存面積2 555.04 km2,占總水土保持措施保存面積的8.24%;水蝕區28 464.53 km2,占91.76%。經分析,水土保持措施中以梯田、水保林、經濟林及封禁治理為主,其面積合計占總水土保持措施保存量的86.50%。水土保持措施按照區域、水系和侵蝕營力的劃分情況如圖1—4。
由圖1—4 可知:按照區域劃分,河南省水土保持措施主要分布在豫南、豫西山地丘陵區,豫北、豫東分布較少;按照水系劃分,水土保持措施主要分布在淮河、黃河流域;按照侵蝕營力劃分,風力侵蝕主要分布在豫北、豫東黃河故道范圍內,水力侵蝕主要分布在豫西、豫南山地丘陵地區。

圖1 按區域劃分河南省水土保持措施分布

圖2 按水系劃分河南省水土保持措施分布

圖3 河南省風蝕區分布

圖4 河南省水蝕區分布
由于本次水土保持措施普查的范圍廣、任務重,加上參與普查的技術人員專業水平參差不齊,因此出現了因概念不清導致填報數據不準確的問題。比如基本農田這一概念,在農業部門是指根據一定時期人口和國民經濟對農產品的需求以及對建設用地的預測而確定的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期內未經國務院批準不得占用的耕地,而本次水土保持措施普查時是指人工修建的能抵御一般旱澇災害、具有高產穩產的農作土地,不包括坡耕地、平原內大片的耕地等。近些年國家對生態建設越來越重視,投資力度逐漸加大,這就要求水行政主管部門在今后工作中,應當經常組織有實踐經驗的專家、學者,對各級水土保持專業技術人員進行定期培訓,普及水土保持知識,最好能形成一個固定的繼續再教育的制度,如監理工程師每3 ~5年要進行一次統一上崗培訓,在培訓過程中將相關的基礎知識、前沿技術、新的工作理念等貫穿始終,通過培訓將這些新思想、新理念經技術人員之手應用到水土保持工作實踐中,使水保行業技術隊伍更專業,從而將水保事業做大做強,為河南省生態文明建設做好技術人才的儲備。
省水利廳曾在1988年對全省水土保持措施進行了一次普查,普查結果是全省水蝕區水土保持措施保存面積為25 964.25 km2,與本次普查結果水蝕區水土保持措施保存面積28 464.53 km2相比,22年來水土保持措施保存量僅增加了2 500.28 km2,與近年來水利部及省水利廳的投資強度相比是不相宜的。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是:①在過去的10年里,水利部的投資力度不可為不大,對河南省的支持力度不可為不強,但長期以來一些地方在水土保持工作中重建設輕管理、重眼前利益的現象一直比較突出,加上水土保持工程設計標準與水利其他專業相比較低,所以一些水保工程會出現第一年修建,經過一個汛期即被嚴重沖毀甚至蕩然無存的現象。水土保持工程建設應做到“三分建設,七分管護”,工程建成后要及時將建設成果移交給受益的農民或集體,通過明晰產權、簽訂合同,落實管護責任主體,確保工程建得成、管得好,長期發揮效益。同時,建立政府及其水行政主管部門水土保持監督管理量化指標,實行考核制和獎懲制非常重要和迫切;嚴格執行新水土保持法第四十七條規定,建立舉報制度,查處水土保持監督管理不作為行為,對瀆職者予以處罰并追究責任;建立內部檢查督促機制,對那些水土保持監督管理工作無所作為、業績平平者予以通報、公示,取消其治理項目的投資,將水土保持工作的“預防為主”落到實處。②當前河南省正在大力推進中原經濟區建設,隨著投資力度的加大和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的增多,水土保持措施的毀壞數量也將隨之增加。因此,全面落實“三同時”制度是防治生產建設項目水土流失的關鍵,也是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監督執法的核心內容。水土保持執法部門要提升監督執法能力,不斷擴大監督覆蓋面,對在水土流失易發區開展的生產建設項目要加強監督管理,提高水土保持方案實施率及設施驗收合格率。新水土保持法進一步強化了生產建設項目水保方案審批制度,明確將水保方案的審批作為水利水保部門一項獨立的行政許可事項,這為水土保持監督執法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支持。因此,在監督執法中,對在易發區亂開濫挖、亂墾濫伐造成嚴重人為水土流失的案件,對拒不編報或不實施水土保持方案的開發建設項目,要給予嚴肅查處和通報,以保證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工作的落實。
據調查,近年來隨著河南省基礎設施建設的增多,項目建設中造成的水土流失量所占比重比自然條件下和其他人為因素造成的水土流失量要大得多。因此,各級水行政主管部門要嚴把水保方案編制質量關,在方案評審階段盡可能組織有關專家和審批人員到生產建設項目現場,深入了解水土流失情況,提高水保方案編制的針對性,使生產建設項目的水保設施實施起來簡便、易行、有效。同時,要加大執法力度,開展一些經常性的執法巡查,通過巡查及時掌握各轄區內生產建設項目造成的水土流失情況,督促生產建設單位按照水保方案要求落實好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在巡查過程中如果發現生產建設項目尚未編報水土保持方案的,則應對該公司所有在建項目的水土保持方案行政審批暫時凍結,同時調查由于未編報水保方案擅自施工造成水土流失情況,根據其造成水土流失的嚴重程度及其對周邊環境的危害,依據水土保持法進行處罰,以提高生產建設項目建設業主的違法成本,督促生產建設項目業主做好水土流失防治工作。
隨著河南省經濟社會的發展和國家拉動內需戰略的深入實施,生產建設項目將大量開工建設,對生態環境必然會產生更大的影響,但目前生產建設項目的承建方和投資方均對易發區水土流失防治的重要性缺乏認識,因此要把宣傳新水土保持法作為今后水土保持工作的一項重要任務,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刊、網絡等新聞媒體,用生動的實例、鮮活的形式,宣傳水土流失的危害和治理的重大意義,總結推廣先進典型,擴大工程實施的社會影響,營造全社會關心、重視、支持水土保持工作的良好氛圍。宣傳中,要特別注重對生產建設單位的宣傳,實行送法上門,加強與建設單位的聯系和溝通,努力提升他們自覺遵守水土保持法律法規的意識,提高編報水土保持方案的自覺性。
本次水土保持專項普查是新中國建立以來第一次全國范圍內的大普查,也是河南省最完整、最全面的一次水土保持專項普查,為做好普查工作、掌握水土保持的家底,各級政府花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為了能夠高效、準確、充分地利用本次普查成果,省水保部門應當建立水土保持普查成果數據庫,將其作為下一步指導全省水土保持規劃及“二區”劃分的基礎數據支撐和水土流失動態監測的基礎依據。目前河南省已擁有1995年、2000年的遙感普查電子數據以及全國第一次水土保持情況普查成果等,將這些基礎數據全部輸入數據庫內,建立一個公共網絡平臺,通過這個平臺,水行政主管部門可以及時掌握全省水土流失動態變化,還可以提高全省監測預報能力和行政管理能力。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統籌協調,做好頂層設計,編制全省水土保持規劃,合理安排建設布局。水土保持是一項復雜的、綜合性很強的系統工程,規劃應堅持統籌協調的原則,充分考慮自然、經濟和社會等多方面的影響,在系統分析評價區域水土流失狀況、劃分水土流失類型區的基礎上,制定水土保持目標和確定措施布局及治理模式,最大程度地提高水土流失防治水平和綜合治理效益。
多年來,我省廣大科技工作者緊緊圍繞防治水土流失,提高小流域綜合治理的標準和質量,以實現山丘區生態環境良性循環為目標,積極開展應用技術研究和技術推廣工作,逐步形成了工程措施、林草措施和蓄水保土耕作措施優化配置的技術體系。截至目前,我省水保行業完成科研項目達110 項之多,其中僅有25%在省內40 個縣(市)的200 多條小流域得到推廣應用,推廣示范面積6 000 km2,每年增加經濟效益4.5億元,每年減少土壤侵蝕量1 500 萬t,經濟效益及水土保持效益顯著。這些技術的推廣應用,使昔日千溝萬壑、荒涼一片的不毛之地,如今變成郁郁蔥蔥、林茂糧豐的生態走廊。但是由于科研和技術推廣工作滯后,取得的一批水土保持科研成果,特別是一批不僅具有防治水土流失價值,同時也極具很好經濟價值的科研成果,未能很好地轉化為生產力。所以今后我們應當從以下方面著手保障科研項目開展及其成果順利轉化為生產力,以提高水保工作的科技含量,推進全省水保事業健康發展:①健全科技推廣機構,完善科技推廣體系。②制定、修訂相關政策和規范,努力營造水利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的良好政策環境。③鼓勵、引導全社會多渠道、多層次地增加科技推廣投入,建立水土保持科技推廣專項基金。④加強示范工程建設,加大水土保持新技術、新產品、新材料的推廣力度,建立一批省級乃至國家級示范基地,推動水土保持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⑤運用新機制調動廣大科技人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鼓勵科技人員從事科技成果商品化、產業化工作。
河南省山丘區面積7.9 萬km2,占全省土地總面積的47.31%,從本次普查結果看,全省水土流失主要集中在山丘區。經過多年的綜合治理,全省尚有水土流失面積2.98 萬km2,其中山丘區現有水土流失面積2.79 萬km2,占全省水土流失面積的93.62%,因此搞好水土流失防治任務主要在山丘區。要根據山丘區不同地形地貌及其氣候條件,以小流域治理為基本單元,因地制宜,科學規劃,統籌兼顧,標本兼治,做到山、水、田、林、路綜合治理,同時完善水土保持的組織協調機制,按照“水保搭臺,政府導演,部門唱戲,全社會參與”的方式,集中各方面的力量,大力開展山丘區水土流失綜合治理。
我省原有風蝕面積0.98 萬km2,占全省土地總面積的5.87%,主要分布在豫北、豫東黃河故道內,主要地貌為半固定沙丘、固定沙丘和沙化土地。據本次普查,風蝕區水保措施保存面積0.26 萬km2,治理面積僅占風蝕總面積的26.53%,這主要是因為風蝕區面積占我省土地總面積的比例較低,以往沒能引起水保部門的足夠重視。隨著全球氣候大環境的變化,再加上黃河故道內土壤較松散,每年冬春干旱季節,土粒在風力的作用下不斷移動,將風蝕區大片耕地壓埋,使河道、水渠、機井堵塞,嚴重影響了當地群眾的生產和生活。因此,今后對風蝕造成的危害也應當提高認識,并采取以下措施進行防治:①在對沙丘農田布設農田林網的同時,加強外圍農田前沿防護林帶建設,推廣林糧間作等措施。②對沙丘荒地主要采取營造水保林、經濟林等措施,擴大林草植被面積。③對灌區內的沙土地采取平整洼田、翻淤壓沙等措施。④加強護坡、護岸和高丘坡面排水設施建設和引黃灌溉泥沙管理及風蝕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