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紅
(黔南州水利局,貴州 都勻558000)
(責任編輯 張培虎)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簡稱黔南州)位于貴州省中南部,屬于長江和珠江兩流域的分水嶺地帶。全州總面積26 193 km2,山地丘陵占91%,巖溶地貌比例達81.3%,生態地位十分重要。2010—2012年通過水土保持普查建立了黔南州水土保持基礎數據庫,全州耕地48.03 萬hm2,坡耕地20.02 萬hm2。由于坡耕地土質疏松,土層淺薄,保水保肥能力差,加之耕作粗放,因此在強降雨條件下,極易造成嚴重的水土流失,是黔南州水土流失的主要源地之一。本文根據水土保持專項普查中對已建梯田及坡耕地利用的調查資料,對黔南州坡耕地的利用和治理進行討論。
黔南喀斯特山區坡耕地的特點是石多土少、土地貧瘠、入滲強烈。由于地表和地下構成的二元水土流失以及長期的溶蝕作用,地下孔、裂隙發育,地下相對流失量一般在60% ~90%之間,不純碳酸巖區多低于70%,喀斯特地區地下水系相當發育,降水、巖溶水、地下水之間轉化迅速,地表水大量漏失。坡耕地土層薄,土壤儲水能力低,持水抗旱能力差,工程性缺水嚴重。
不同坡度造成的侵蝕程度不一樣,為了更好地了解坡耕地狀況,以便對其進行合理治理和利用,一般按坡度進行分類,其劃分結果見表1。
土壤質地直接影響土壤蓄水性、透氣性和保肥性。砂頁巖發育的坡耕地約占耕地面積的30%,該類巖石上形成的土壤通透性強,保水保土能力適中或較差,土壤顆粒聚集力弱,在降水強度大、覆蓋差時極易產生水土流失。
泥質巖類發育的坡耕地土壤都為黏土,約占坡耕地的20%。其上形成的土壤比較黏重,蓄水保水性能好,但通透性差,易產生地表徑流,沖刷土壤,導致水土流失。

表1 黔南州坡耕地按坡度分類情況
碳酸鹽類發育的坡耕地約占耕地的50%,該類母巖上發育的土壤質地黏重,易產生地表徑流引起嚴重的水土流失,有的地方遭沖刷后基巖逐漸裸露,甚至出現石漠化。目前全州石漠化面積已占總土地面積的29.4%左右,嚴重影響生態建設。
黔南地區多為喀斯特地貌發育的低山丘陵,坡上為石質坡地,多為次生的林、灌木及裸巖;坡腰為土石質坡地;坡底平地較少,坡耕地占總耕地面積的41.68%。
隨著經濟發展,開發建設項目的不斷增加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平地及坡度較緩的肥沃土地不斷被占用。為保證基本農田,近年來國土部門實施了“占補平衡”政策,不斷將坡度較大的坡耕地劃為基本農田或將未利用地如荒草地等開發為耕地,提高了坡耕地的使用率,但由于配套設施不完善,致使坡耕地石漠化現象凸顯。
全地區坡耕地耕作管理比較粗放,還處于傳統耕作習慣的順坡耕作階段。普查發現,近20年來通過“以糧代賑”、“農業綜合開發”、“石漠化治理”、“坡改梯試點工程”等實施的坡改梯約4.72 萬hm2,僅占應治理面積的25%,平均每年治理0.23 萬hm2,治理速度緩慢。
野外水蝕調查發現,坡耕地有石埂和土埂之分,多配套建設有截排水溝、蓄水池、作業便道、田間溝渠等,但由于來水不足,這些小型水利水保工程利用效率不高,不能解決灌溉問題,以致梯田的增產效益不太明顯。
坡耕地是山區耕地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著支撐和保障山區群眾生產生活基本需求的重要功能,是農村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不可或缺的寶貴資源。因此,開展坡耕地水土流失綜合整治,對加強山區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業生產和農民生活條件,提高糧食產量,加快山區小康社會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須采取行政、技術、經濟等綜合措施才行。
要搞好坡耕地治理,首先要做好治理的規劃和分類,并以此確定坡耕地的退和留。坡耕地治理是一項投資大、見效慢的工程,既需要國家及上級部門的政策傾斜和資金的投入,同時也需要地方上引入市場機制,鼓勵民間資本和社會投資積極參與,并明確坡耕地的整治權、使用權等,只有這樣才能調動全民治理的積極性。
黔南州在坡改梯工程實施中,多以工程措施為主,今后要加強生物措施的實施,以彌補工程措施的一些不足。在坡改梯后再配合農業耕作技術的應用,如平衡施肥、培肥改土、旱地綠肥聚壟免耕、輪耕等可提高土壤防蝕保墑能力、增加作物產量。只有多種措施合理布設、合理搭配才能從技術上為坡改梯提供有力的支撐,增加綜合治理的效果。
在有了良好的行政服務和技術支撐的情況下,要想加快坡耕地的治理速度,就需要增加投資,而黔南州經濟落后,靠地方財政投入很難提高治理速度。因此,各地要在國家及上級部門的政策傾斜、資金投入扶持的基礎上,結合本地實際,做好坡改梯工程的實施,因地制宜調整農村產業結構,切實改善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使老百姓能夠積極參與到工程建設、管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