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俊天
(定西市安定區水土保持局,甘肅 定西743000)
(責任編輯 孫占鋒)
稱鉤河流域壩系工程位于安定區西北部,距城區45 km,流域總面積126 km2,屬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第五副區,是祖厲河水系二級支流。流域內有稱鉤驛鎮的周家河、花園等8 個行政村,有農戶2 500戶11 330人。多年平均氣溫6.3℃、降水量380 mm、徑流深25 mm,年均侵蝕強度5 600 t/ km2。大于3 km2的支溝有14 條,多呈V 形;小于3 km2的支毛溝有24 條,多處在發育階段。溝壑密度為2.72 km/km2。批復秤鉤河流域新建淤地壩69 座,其中骨干壩15 座、中型壩22 座、小型壩32 座。2003年9月開工建設,2008年8月完成建設任務,2013年通過整體竣工終驗。工程總投資3 004.88 萬元,動用土方291.32 萬m3、石方796.5m3、砼及鋼筋砼4 439.97 m3。壩系建成后,流域內骨干壩達到21 座、中小型壩達到54 座。
稱鉤河流域壩系工程防洪能力達到200年一遇洪水標準,各類壩通過梯級建設,大、中、小結合聯合運用,層層攔蓄,具有較強的削峰調沙、削洪滯洪和上攔下保的作用,能有效防止溝道下切、溝岸擴張,穩定溝坡,減輕水土流失,從而極大地減少洪澇災害給農業生產造成的損失。監測結果顯示,2004—2013年,稱鉤河流域壩系年均攔截泥沙量達8.32 萬t,骨干壩、中型壩、小型壩的年均淤積深度分別為0.14、0.23、0.23 m,流域內整體攔沙率達到99.38%。
淤地壩將泥沙就地攔蓄,使荒溝變成了人造小平原,增加了耕地面積。壩地主要由流域坡面上流失下來的表層土淤積而成,含有大量的牲畜糞便、枯枝落葉等有機質,地面平展,土壤肥沃,水分充足,抗旱能力強,平均產量4 500 ~6 000 kg/hm2,有的高達7 500 kg/hm2以上,是坡耕地的6 ~10 倍。單產增加,促進了土地利用結構和農業結構的合理調整,推進了陡坡地退耕還林(草),增加了林草面積。壩系建成運行后,流域水土流失治理度達到66%,為區域內生態環境的改善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在運行期間,淤地壩可作為水源工程解決當地工農業生產用水,對水資源缺乏的干旱半干旱地區的群眾生產生活條件改善發揮了重要作用。稱鉤河流域壩系年均可為下游提供有效水源約130 萬m3,常年為流域內淀粉廠及洗沙廠等企業供水,并解決流域內及其周邊、下游約2.3 萬頭(只)牲畜的飲水問題。
壩系建成后,壩頂成了連接溝壑兩岸的橋梁,流域內形成了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大大改善了流域內的交通條件;流域內舍飼圈養、規模化種植、飼料加工、淀粉生產等相關產業得到長足發展,促進了項目區的經濟快速發展,為改善群眾居住、生活、衛生、文化、教育等創造了條件,加快了當地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的步伐。
安定區委、區政府把淤地壩建設作為實施“水保立區”戰略的重要工程常抓不懈,專門成立了小流域壩系工程建設領導小組,由主管農業的副區長任組長,水利水保、發改、財政、土地、林業、審計和有關鄉鎮的主要領導為組員,負責解決資金、占地、防汛和管護等工作。2006年,區政府印發了《安定區水利水保工程建設管理辦法》,對工程的立項、審查、建設、監督、驗收、管護等做了明確規定,規范了參建各方的建設行為。安定區水利水保部門制定了《安定區水利水保工程建設管理實施細則》,進一步明確了建設、設計、施工、監理單位的職責,保證工程建設做到了有章可循,實施有序。
為了規范工程建設管理程序,在稱鉤河小流域壩系工程建設中,嚴格遵循“技術第一、質量第一、效益第一”的原則,強化制度落實,確保了工程建設的順利實施。一是實行項目法人責任制。該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批復后,及時組建了項目法人籌備組,具體負責項目法人的籌建工作。項目由項目法人負責組織實施。二是實行招標投標制。稱鉤河流域壩系工程屬國家基本建設項目,骨干壩工程分期分批進行了公開招標,采用綜合評標法評標,擇優選擇施工承建單位;中小型壩直接與中標單位簽訂施工合同,實行工程施工總承包。三是實行建設監理制。工程建設施工監理單位對工程投資、進度、工程質量進行全面控制,強化合同與信息管理,加強各方面關系協調,確保了工程建設各項目標的如期實現。四是實行合同管理制。為了預防、減少和及時解決糾紛,建設單位依據合同范本,與參與工程建設的設計、監理、施工等相關單位簽訂合同,維護合同雙方合法權益。五是實行資金報賬制。資金撥付嚴格按照相關合同、工程進度簽發支付憑證,國家資金實行報賬制,財政部門負責監督檢查,審計部門負責跟蹤審計,杜絕擠占、挪用,做到了專款專用。六是實行項目建設公示制。對工程的建設內容、規模、投資、建設單位、施工單位、監理單位及時進行公示,接受社會各界的監督,并制作了永久性竣工碑牌。
樹立“百年大計、質量第一”的理念,強化管理,嚴把質量。建設單位選派技術過硬、責任心強的技術人員到施工一線進行技術指導,督促施工單位按設計和相關規范的要求進行施工。施工單位編制詳盡的施工組織設計和質量保證體系,加強施工管理。監理工程師按照監理規劃和實施細則,隨時巡視工地,對主要部位、隱蔽工程、關鍵部位的施工過程等進行旁站監理,實行事前、事中、事后“三控制”。事前控制是對施工單位提交的技術方案、組織設計、質量保證體系以及管理制度等進行審核,特別是對投入工程的技術人員數量和素質提出具體要求,對用于工程的原材料、半成品、成品、設備和機械等進行控制。事中控制就是工序控制,實行“二級三檢報驗制”。事后控制就是依據《水土保持工程質量評定規程》(SL 336—2006),對已完成的單元工程進行質量等級評定,同時對相關資料進行收集整理歸檔,及時組織有關人員驗收。
項目實施以來,嚴格按基本建設項目管理辦法實行中央投資“報賬制”,及時、準確地上報有關財務、統計報表,建立資金專戶,加強財務管理。按黃河生態工程建設管理辦法和財務制度合理使用資金,無挪用、擠占、滯留現象發生。嚴格按建設程序,加強計劃管理,項目實施按照批復的計劃和初步設計進行工程建設,使投資效益最大化。
全面貫徹落實“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的安全生產方針,全面提高安全生產管理人員的業務能力和管理水平,各施工單位組織全體施工人員認真學習安全生產法、工程建設安全生產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和治溝骨干工程施工安全須知,預防和減少安全生產事故發生。安監管理人員深入工地檢查,對存在安全隱患的問題隨時排查,及時整改,確保工程安全、人員安全。在建工程都編制了防汛預案,成立防汛領導小組,組建防汛搶險隊伍,配備搶險物資,確保工程安全度汛。參建各方認真履行安全生產監督管理職責,及時糾正違規違章行為,切實落實安全生產監管責任,從建設施工到運行管護從未發生任何安全和質量事故。
為了確保工程效益的正常發揮,保證淤地壩工程的持續運行和滾動發展,使壩系工程建設真正成為當地群眾期盼的“德政工程、富民工程、民心工程”,工程竣工后,將其使用及管理權交于稱鉤驛鎮人民政府,由鎮政府就近確定管護人員、落實管護報酬、簽訂管護合同,實行“制度、人員、目標、責任、待遇”五落實。同時,區水保部門確定專人,配備專用車輛,定期不定期地對工程進行巡回督促檢查,對水毀工程進行及時修復。管理單位按照當地實際情況制定管理辦法,采取多種形式,放開淤地壩工程的管理權和使用權,逐步實現“有人管壩、有錢修壩、有章護壩”的良性循環,在交通道路、人畜用水、農田灌溉等方面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1)稱鉤河流域壩系工程配置不盡合理。骨干壩、中型壩和小型壩是按一定的數量布設的,在布局上存在著一定的缺陷,在建設和后期運行管護時,顯露出其不合理性。中小型壩布設不合理,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同時給后期的管護帶來了困難。建議在規劃設計時,按照實際情況進行布設,宜設則設。
(2)在設計和規劃量大、任務重、時間緊的情況下,設計深度沒有達到規范要求,缺少地質勘探資料,部分淤地壩的放水建筑物布設在溜泥處,導致出口堵塞,排水不暢,且有部分壩因溝道過緩,放水建筑物出口過低,導致下游大量淤積,堵塞出口;部分出口溝道過陡,沒有設置防護措施,排水溝道下切嚴重。建議對出口布設在溜泥處的,采取波紋管網配合攔擋措施,及時降低出口建筑物周圍土壤含水量,以保障出口建筑物的安全,確保放水建筑物正常排水;對于溝道過緩、淤積嚴重的,應重新抬高整個放水系統,以保證排水暢通。
(3)在調洪演算中,串聯的骨干壩只考慮到本壩控制流域范圍內的洪水總量,沒有考慮上游骨干壩的泄水量,一旦出現超標準的局部強降雨,不但本壩的安全沒有保障,而且會造成連環垮壩的安全事故。建議在今后規劃設計中,盡量不規劃串聯的骨干壩,確實需要的,應從上而下逐級進行調洪演算,同時應設置溢洪道,以確保整個工程的安全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