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子興,何景林,楊大平
(1.漢中市水利局,陜西 漢中723000; 2.鎮巴縣水利局,陜西 鎮巴723600)
鎮巴縣地處長江中上游,是國家南水北調工程的水源保護區,為確保一江清水送北京,鎮巴縣多措并舉,加大投資力度,多管齊下,努力打造一流水生態環境,掀起了一場“保家為國”的水保生態革命。
鎮巴縣被譽為陜西省的“南大門”,紅四方面軍曾在此創建川陜革命根據地,并建陜南縣,故又被稱為“紅都”。境內有流域面積超過300 km2河流6條,年均徑流量25.5億m3,年降水1 250~1 350 mm。這里山勢陡峭,相對高差大,溝谷幽深,最高點海拔2 534 m,最低點海拔416 m,平均海拔為1 231.4 m。不同高度、坡度組合,構成境內多樣的地形地貌。每逢暴雨,經常“一雨成災”,造成山洪暴發,引發嚴重的水土流失和自然災害,損失慘重。
2010年7月24日,鎮巴縣普遍遭遇百年一遇特大暴雨洪水及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給人民生命財產和社會經濟發展造成了巨大危害,但地處重災區的拉溪塘村卻安然無恙。該村的水保工程在抵御山洪泥石流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有效地保護了村莊和群眾房屋,保護了下游的學校,挽救了幾十人的生命。7月26日一早,當地群眾馬德炳、馬德坤等自發到小流域標志碑前上香、燒紙、磕頭、放鞭炮,把水保工程視為庇護他們生命的神靈,并以此表達感激之情。陜西省水利廳就水土保持工程防災減災作用做的專題調研表明,水土保持工程在特大暴雨災害中盡管損失嚴重,但在緩洪減沙、阻擋泥石流、保護人民生命財產方面卻顯示出巨大的作用,災區群眾稱贊水土保持工程是“保水保土又保命”的好工程。省水利廳向省委、省政府報送了“送閱件”,時任省委書記現任中央組織部部長趙樂際在“送閱件”上做出重要批示:“應充分肯定水保工程的成效,加大力度,推進水土保持工作。”
近幾年來,鎮巴縣委、縣政府緊緊抓住國家實施“長治”、 “丹治”工程和小型農田水利建設、退耕還林口糧田建設、水源區水土保持預防工程等一系列水土保持項目的機遇,累計投入逾億元資金,對漢江支流涇洋河流域600 km2的水土流失面積進行了高標準規范化水土保持綜合治理。按照民生水利、資源水利、生態水利綜合治理理念,堅持生態修復和人工治理兩手抓,把小流域治理與農民增收、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相結合,實行山水田林路、溝渠塘池凼綜合整治,共治理小流域44條1 090 km2,其中:坡改梯5 646 hm2,營造經果林13 782 hm2、水土保持林35 626 hm2,封禁29 140 hm2,保土耕作5 665 hm2,新修蓄水池(窖)244處,新修和改造排灌溝渠129 km、防洪河堤10 km,新修和改造基本農田733 hm2, 增加了180萬m3的提蓄能力。
該縣在農田水利建設中緊扣縣域主導產業發展,著力構建了綜合治理型、生態防護型、產業開發型、科學示范型四位一體的大示范區。在項目實施中,采取政府主導、群眾參與、部門聯動、資金捆綁、規劃統一、規模建設、整體推進的辦法,做到“五堅持、五結合”,深入挖掘水土流失治理內涵,擴大外延,全縣共建設高標準示范點24個。幾年來, “長治”和 “丹治”工程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 400 km2。通過實踐探索,鎮巴總結出了“規模化管理”、“專業基建隊施工”、“工程質量三簽驗收制”、“投工承諾制”等一系列治理經驗,打造了大地溝、漁渡壩、化坪、三灣、拉溪塘等多個流域治理精品工程,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被國家財政部、水利部聯合命名為全國“長治”工程樣板縣、全國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建設“十百千”示范縣。大地溝、漁渡壩、化坪、三灣小流域被表彰命名為“全國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建設示范小流域”。
每年冬春,該縣緊抓農閑時節,組織發動千家萬戶,開展農村飲水及水保治理等工程建設,配套建設了河堤、蓄水池、引水渠道、池塘、水窖、田間道路、沼氣池等設施,大幅提升了水土保持和農田水利建設的綜合功能。在滿足農戶基本口糧田面積的基礎上,規模化發展中藥材及板栗、銀杏、茶等經濟作物,與當地產業結構調整有機結合,最大限度地發揮了水土保持綜合治理效益,增加了農民收入。拉溪塘小流域治理點,新修河堤3條1 100 m、石坎梯地13.3 hm2、排洪溝等水系工程20余處。今天的拉溪塘村,山青水綠,花香鳥語,一排排石坎梯地,一道道綠色屏障,一幢幢別樣小樓……一派生機盎然。勤勞的拉溪塘人把這里變成了一個水、電、路、訊、太陽能等配套設施齊全的移民新村。
眺望楊家河鎮三灣村項目區,昔日的荒山禿嶺,被郁郁蔥蔥的生態屏障所代替。“這里原來是不毛之地。三灣村能有今天,是‘丹治’立下頭功。”村民譚順華喜不自禁地接著說,“水保工程不僅改善了生態,還肥沃了土地,全村栽上了優質核桃樹,人均增收200元不成問題。”鎮巴縣堅持保護與開發并重,“長治”和“丹治”工程搭臺,部門唱戲,農業總產值比治理前增加30%,糧食產量人均達到450 kg。項目區人均純收入比當地平均水平高出30%,實現人均基本農田0.08 hm2,土地利用率由原來的83%提高到90%,產出率提高41%。為了水源地生態環境,鎮巴縣先后淘汰關閉了一批礦產加工、生物制品、水泥建材等企業。同時,大力發展林業經濟和旅游業,走上了一條“綠色經濟”發展之路。全縣森林覆蓋率已由治理前的59.9%提高到65.2%,新建的茶園、核桃林等,在“龍頭+基地+農戶”的產業化經營模式帶動下,為當地農民帶來了豐厚的回報。縣委書記趙勇健自豪地說:“既要確保一江清水送北京,也要保障南水北調水源涵養區人民的發展利益,我們堅持兩手抓兩手硬。”
該縣始終堅持防洪與生態并重原則,加快水生態環境建設。在中小河流治理中,近兩年來投資6 000多萬元,對漢江支流涇洋河和楮河進行了科學治理,治理堤防8 km,并對堤防進行植樹綠化,既能有效防洪保安,又可有效減少水土流失。還投資1 000多萬元,對縣城河道進行治理,打造宜居環境。如在涇洋河城區段建起集防洪、生態、美化、亮化于一體的攔河三道翻板閘,使18.7 hm2人工湖面鑲嵌城中,并沿湖栽植景觀林進行美化亮化。翻板閘建設和綠化美化使縣城依山傍水、城林相間,形成了城、水、林和諧的生態園林景觀,山林濤濤,波光粼粼,群鳥翔集,成為山城一道亮麗的風景。防洪工程建設與生態建設并重使山城鎮巴獲得了國家級園林縣城美譽。
該縣始終堅持城鄉整體推進的原則,打造清潔水生態。投資6 580萬元,建成污水處理廠一座,日處理污水約8 000 m3,實現了縣城污水達標排放,徹底解決了過去污水隨意排入河中的問題。為了從源頭防止河道污染,投資4 600余萬元,改建了一座生活垃圾填埋場,對縣城垃圾進行日產日清,日處理生活垃圾達70 t。同時,對縣城規劃區域所有建筑垃圾,采取集中定點堆放,緊跟生物措施覆蓋恢復生態。該縣大膽探索水利改革,加強河道管理,確保水生態良好。對在河道內亂挖亂采的砂場實行強制性關閉,將所有下河道路全部封閉,保證了河流不受人為污染。實行封河禁漁,嚴厲打擊破壞水生態平衡行為。該縣組建專業打撈隊,堅持每天對縣城內面積18.7 hm2、總庫容40萬m3的人工湖水域飄浮物進行打撈,杜絕水體污染,保障良好水域環境。投資3 000多萬元,大力整治農村臟、亂、差,扎實推進53個農村清潔工程試點村建設,農村水源面源污染得到有效遏制。
如今,鎮巴這個全縣年生產總值不足50億元的貧困山城,因治水而美!當你來到鎮巴朝拜西北獨有的苗家寨、亞洲最大的巴山木竹林等旅游景點時,你會驚嘆陜西南大門的“紅都”水鄉為了碧水藍天,為了掬一捧清泉給你,能夠忘我到癡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