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 民生 民間組織 民眾權益
編輯第二期《中華環境》時,正值一年一度的兩會召開。今年的兩會與近年兩會一樣,對民生給予了高度關注。尤其是大氣污染,在李克強總理的報告中以“向污染宣戰”回應了民眾對防治霧霾侵害的期望。
民生問題、尤其是環境民生之所以成為近年兩會的關注點,是因為過去欠賬太多,舊的問題還沒解決,新的問題又產生,甚至在原來的基礎上有所加重。霧霾就是環境污染長期積累,上升為比過去更為嚴重的民生問題,致使民眾對吸上清潔空氣比以往任何時候更強烈,已提到要維護自由呼吸新鮮空氣權利的高度。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政府難言放手。
如今解決環境民生問題的難度要比過去大,不是單純依賴政府財力和公共服務可以解決的了的。必須看到目前整個經濟的大環境正處于困境之中,環境民生涉及民眾的權益,民眾有生存的權益,同時也有生產的權益。說實話,沒有單純的民生,民生問題的背后實際就是一個權利問題,只不過以民生的形式表現出來。民眾對這些民生問題加以呼吁,并通過法律途徑謀求解決,就成為民權問題,包括環境權、自由表達權、勞動權等。
因此民生連著民權,民權保障民生,解決民生問題實際上也就是要促進或者完善民權。環保法修正案反復討論環境權入法,就是希望通過立法將自由喝干凈水、吸清潔空氣權利交還民眾手里;同時又通過民眾自覺爭取和維護環境權,來促進污染的治理。
如今我國開始全面著手解決民生問題,尤其是環境民生。始終關注和服務于民生和民眾權益的環保民間公益組織,已經摸爬滾打了幾十年,如今與政府確確實實殊途同歸。總理報告謀劃出治理的路徑,要從群眾最期盼的領域改起,從制約經濟社會發展最突出的問題改起,從社會各界能夠達成共識的環節改起。
這給環保民間組織創造了更大的發展空間。環保民間組織應該在一貫遵循“幫忙不添亂、參與不干預、監督不替代、辦事不違法”原則的基礎上,緊緊圍繞著改善環境、抵制污染的中心任務,在為各級政府建言獻策,維護公眾環境權益,組織動員公眾參與環境保護,促進環境保護國際交流與合作等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其中還包括要發揮政府與公眾之間、國內國際之間的橋梁紐帶作用;要發揮團結和凝聚環保力量的作用;要發揮監督和維權的作用。
尤其是在維護民眾環境權益中,環保民間組織大有可為。受環境污染侵害,其實質和要害是民眾的基本生存權和健康權受到各種利益集團或私權力的侵害,你獲益,我受害。一個社會連人人平等的環境民權都無法保證,何談謀求高質量的民生?爭取人人平等的民權,這不僅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也是經濟體制改革與社會體制改革需要的基礎;這就是實實在在的民生,接地氣的民生。生于斯,長于斯的環保民間組織,應該全力推進環境維權事業的發展,用“民有所呼,我有所應”的姿態,為維護弱勢群體的環境權益殫精竭慮,幫助政府創造和諧的生活環境。
力在環境維權,心在民之所望,這是環保民間組織工作核心內容。
《中華環境》編輯部
2014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