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建樹
爭環境權比爭發展權難
宗建樹
作為人類基本權利之一的環境權,在霧霾頻襲的當下中國,其重要性再怎么強調都不為過。至于環境權的定義及其范疇,對大部分人而言,并不一定要準確界定。理解字面意思,推動制度建設,積極參與維權,足矣!
回顧近代中國人的權利軌跡,約略可以看出濃厚的時代特征。遠的不說,單說記得起來的事。以前讀書時,政治老師總講生存權和發展權,有時還將這種權利延伸到外交領域,動不動就得進行艱苦卓絕的抗爭。是啊,那時候,改革初啟,百廢待興,吃飯穿衣是最大問題,所以,不管白貓黑貓,抓住老鼠就是好貓,只要能讓大家吃飽飯、穿暖衣,就算功德無量。溫飽問題初步解決后,就是住與行,乃至更高層次的享受。近幾十年,可謂是經濟發展的黃金時期,勤勞勇敢的中國人,不僅改變了自己積貧積弱的落后面貌,還一躍成為世界工廠,滿足外國人的諸多需求。總體而言,這一階段,國人的生存權和發展權,取得了極大的進步。要不是出現了環境問題,簡直就堪稱完美了。
遺憾的是,經濟可以突飛猛進,但環境問題絕不會遲到。靠大量消耗能源資源、生產低附加值產品發展經濟的舊模式,其必然結果就是環境污染加劇。這一點,無論是政府部門,還是專家學者,乃至平民百姓,都不會否認。有一利必有一弊,生存權和發展權極大擴展了,環境權難免受到損害。
“我們要像對貧困宣戰一樣,堅決向污染宣戰。”李克強總理在今年“兩會”期間作政府工作報告時,斬釘截鐵地說。
這一信號,值得我們高度重視。
向貧困宣戰,意味著下定決心維護人民群眾的生存權和發展權。向環境宣戰,則意味著下定決心維護人民群眾的環境權。當然,不能因為要維護人民群眾的環境權,就讓大家回過頭去餓肚子。但是,我們確實已經到了這樣一個關鍵時刻,就是不能再以解決人民群眾衣食住行等基本需求為借口,對環境問題視而不見。畢竟,解決了基本需求后,人們有權利要求在良好的環境中生產生活。
或許,我們該重新考量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權重。既然中國已經發展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是不是可以適當降低一點兒發展速度,將更多的經濟資源、行政資源、科技資源和法律資源用于環境保護?既然低層次的經濟發展模式,已經無法調和經濟增長與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是不是可以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型升級的步伐,以經濟轉型推動環境改善?
客觀地說,中國從來不缺理念創新。不過,從理念創新到實踐跟進,從來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某種意義上講,爭取生存權、發展權,比爭取環境權容易多了。道理很簡單,誰積極尋求經濟機會,誰就能從中賺到白花花的銀子,而賺錢過程中溢出的負外部性,比如說環境污染,是要由所有人來共同承擔的。反過來,改進環境績效,受益的是每一個人,但付出成本的,是之前肆意排污的企業,是之前過度消費的個人。要讓大家舍己為人,有點兒不太符合經濟規律,也不太符合人性。因此,這仗打起來更難,得有點兒奮不顧身的精神,得有點兒舍生取義的格局。
這么看來,爭環境權,比爭生存權、發展權要難上一百倍。解決生存與發展的問題,只要取消各種限制因素,讓大家放開手腳去賺錢就行。但解決環境問題,卻要反其道而行之,必須剝奪一部分人損人利己的權利,讓這些人戴著鐐銬去跳創富之舞。
怎么辦?通過自發自愿的方式去解決環境問題,貌似不太現實。靠風吹散霧霾,又不太靠譜。看起來,需要做些大刀闊斧的改革,讓地方政府不再敢盲目引進高污染項目,讓環保部門有足夠的手段去監管企業行為,讓企業不敢大肆排污,讓公眾有權監督政府、環保部門和企業,讓它們各盡其責!
如此一來,環境權就有希望落到實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