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燕
環境維權挑戰社會管理能力
張春燕
環境維權是中國近十多年來新興群體事件的重要組成,也將是未來中國社會管理的熱點和難點。任何時候,人的生存與環境安全息息相關。當中國整體的環境安全不容樂觀,環境安全意識深入人心,新興通訊技術又大大便利了人們的交際往來,以及對某一特定問題的“聚焦”,由環境維權引發的群體事件將會呈現熱點多、燃點低、聯系易、范圍廣的態勢。
歷史是一個不容分割的整體。中國過去高耗能、高污染的發展遺留下的很多污染問題尚未得到根本解決,也難以在短時間內找到靈丹妙藥,這為未來爆發更多的環境維權群體事件埋下了隱患??梢钥隙?,在未來相當一段時間(這段時間長短取決于環境治理的實效),環境災害及由此衍生的環境維權群體事件都牽一發而動全身,對中國的社會管理構成新興挑戰。
公眾參與環保的歷史也是一部環境法制不斷健全、發展的歷史。法制不斷完善給公眾參與提供了制度保障,而公眾的廣泛參與則推動了法制建設。
由最初的無人關注到公眾積極參與到規劃和建設項目的決策聽證中;由最初的“依靠群眾、大家動手”到《環境影響評價法》、《環境影響評價公眾參與暫行辦法》、《政府信息公開條例》、《環境信息公開辦法(試行)》等一系列法律法規明確保障公眾的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幾十年來,越來越多的公眾投身參與到環保事業中來。
上世紀70~80年代,我國出臺的環保法律就鼓勵公眾參與環境保護。1972年出臺的環境保護工作方針中提出:“依靠群眾,大家動手”,充分體現了國家對廣大人民群眾參與環保事業的鼓勵和提倡。80年代起,環保部門開始發布每年的環境狀況公報,讓公眾了解環境保護的進展和存在的問題。但在環保事業發展初期,公眾仍然是被動接受的多,主動參與的少。
公眾參與環保的歷史也是一部環境法制不斷健全、發展的歷史。法制不斷完善給公眾參與提供了制度保障,而公眾的廣泛參與則推動了法制建設。
上世紀90年代,有關環境狀況、污染物排放、污染事故、環境立法、政策、規劃、行政許可和建設項目等方面的信息更加透明公開,激發了公眾參與環保的積極性。新出臺的環保法律法規對公眾的知情權、監督權、參與權等,均作出了明確規定,而且制訂了參與辦法,公眾參與環保走上法制化軌道。公眾更為自覺地參與環保事業,并身體力行推動環保事業的發展。
2002年出臺的《環境影響評價法》,加快了公眾參與環保的進程。2006年又出臺了《環境影響評價公眾參與暫行辦法》,公眾依據這個辦法可以參與政府決策,發表自己的意見。2 007年4月,國家環保總局發布《環境信息公開辦法(試行)》。這是在國務院頒布《政府信息公開條例》之后,政府部門發布的第一部有關信息公開的規范性文件,也是第一部有關環境信息公開的綜合性部門規章,對于促進公眾參與具有重要意義。
隨著環境意識的增強,公眾參與環保法制建設的程度也進一步深化,公眾參與立法過程的熱情空前高漲。以《水污染防治法》修改為例,全國人大常委會決定修訂草案自2007年9月5日向社會公布并征求意見,引起廣泛關注。截至當年10月10日,就收到各地群眾意見2400多條,來信67件。國務院法制辦于2008年3月27日公布了《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條例(征求意見稿)》,向社會廣泛征求意見。廣大群眾就規劃環評的公眾參與問題提出了意見和建議,環保民間組織還迅速行動,號召和幫助廣大公眾在法律、法規出臺的過程中爭取公眾參與的權利。
隨著環保事業的發展,公民參與環保的熱情與能力不斷提升,公眾參與的途徑和方式也不斷豐富,保障公眾參與的法律體制也在不斷健全。一言以蔽之,環保法制建設和公眾參與交相輝映,互相促進。
隨著公眾參與環保的深入,民間組織開始產生并蓬勃發展,1994年我國第一家民間環保團體“自然之友”成立,標志著公眾參與環保走向了有序化、組織化。
我國公眾參與環保剛起步時,參與形式多為個人行為。這種個人參與曾在很長時間里成為公眾參與的主要形式。雖然參與面較廣,但影響有限。民間組織的出現為公眾參與環保搭建起平臺,它以其獨特優勢,吸納了社會各方面的力量,來自政府、媒體以及其他一些專業領域的人士,紛紛參與進來,為環保事業的發展推波助瀾。根據2008年中華環保聯合會發布的《中國環保民間組織發展狀況報告》,截至2008年10月,全國共有環保民間組織3539家(包括港、澳、臺地區)。其中,由政府發起成立的環保民間組織1309家,學校環保社團1382家,草根環保民間組織508家,國際環保組織駐中國機構90家,港、澳、臺三地的環保民間組織約有250家左右。
隨著公眾參與環保的深入,民間組織開始產生并蓬勃發展,1994年我國第一家民間環保團體“自然之友”成立,標志著公眾參與環保走向了有序化、組織化。
在這個過程中,環保民間組織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第一個變化是,環保NGO的作用由最初的環境啟蒙教育過渡到能夠影響公共決策。最初的NGO組織只針對公眾發起環境啟蒙運動,開展宣傳教育,倡導環保的生活方式,發展環保志愿者,提升公眾的環境意識,一般不介入政府決策?,F在,我國環保NGO的角色已變為“環境監護人”、“公眾利益代表”,并試圖對政府和企業進行影響和監督,成為人大、政協監督及輿論監督之外又一支重要的社會監督力量。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