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昊亮 全球綠色資助基金會(中國)協調人
從需求中來 到產品中去
吳昊亮 全球綠色資助基金會(中國)協調人
一個組織只要能提出真正有效的解決方案,就具有了強大的競爭力。
許多“做公益”的人都有個虛幻的想象,覺得自己做的是偉大正確光明的事業,全社會都應當給予支持,不支持是錯誤的。
當他們籌到了錢,付諸行動的時候,我們就可以看到,一個組織進入社區“做項目”,各種小禮物誘惑,各種求告,吸引居民參與,大家似乎也只是勉為其難地捧場。當然也有的時候,居民主動跑到某一組織辦公室,請他們去做活動,參加的人擠得沒處落腳。
這中間的差別是什么呢?就在于是否識別出了真問題、真需求。
對前一種情況來說,其實是滿足這個組織完成“公益行動”的自身需求;對于后一種情況來說,是因為這個組織幫助社區解決了問題。
所以,一切項目設計的第一步,應當是通過問題調研實現需求識別。而對很多組織來說,第一步被拍腦袋代替了,于是就產生了一個自以為是的需求,即假需求。
對于真假需求的檢驗,是免費還是收費便是最好的試金石。大量的公益服務由資助方買單時,服務對象的態度處于兩可之間,一旦收費,就會用腳投票告訴你需求的真假及強烈程度。
20多年過去了,我國環保宣傳教育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果,公眾環境意識有很大提升。但是面對今天的霧霾,人們等待的不是大道理,而是實實在在的解決方法。
對于垃圾圍城問題,人們探索了多年,但始終沒有找到好的答案。一些環保組織有著似是而非的解決方案,靠小禮物、靠理念教育提升居民垃圾分類意識,在社區也確實見效果。可是一旦環保組織撤出社區,成果慢慢就消弭于無形。可見這不是真正的解決方案。
所以,只要是能提出真正有效解決方案的組織,就會成為最具競爭力的組織。
馬軍帶領的公眾環境研究中心,以污染地圖作為數據載體,借助供應鏈管理,通過充分的信息公開,依靠消費者的綠色選擇和知名品牌的形象維護需求,來倒逼供應商的環境表現提升,成為一個應對工業污染的有效解決方案。
這個解決方案具象為“污染地圖”這個產品。顯然即使是公益組織的解決方案,也一樣需要具象依托到產品上——雖然背后更多的是知識體系支撐。
對于社會企業類型的組織來說,這比較好理解。因為要銷售,沒法賣理念,必須賣產品。于是就產生了大量可銷售的、足以實現公益理念的產品。大致可以劃分為:
服務型產品,即把服務產品化。云南在地自然教育中心努力發展的就是菜單式的模塊化標準化自然教育課程,希望以此重建孩子與自然的連結,并和英語培訓、鋼琴課同臺競技。
實體產品。除了社會企業銷售,比如可以撬動森林保護的生態林產之類的實體產品,有些領先的環保組織把捐贈也產品化了,典型的就是創綠中心的“一杯干凈水”,將距離遙遠的為受污染鄉村提供干凈飲用水的籌款需求,具體化為摸得著看得見的“一杯水”,可以購買式捐贈,創綠中心還開發提供了測水包、水教育盒子,形成了系列產品。
信息產品。重慶兩江中心則開發提供了“環評公眾參與網”這個環評大數據庫,并實現了產品化,以之為依托推動環評監督,最終提升新建設項目的環境表現。
雖然今天不少環保組織仍然過著不愁資助的舒服日子,但如果不在技術儲備和產品設計上建立核心競爭力,那么總有一天,會被那些提供產品和模塊化服務的組織所“秒殺”。所以,從需求中來,到產品中去,是公益組織未來發展的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