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紅,何 煜,李巧珍
(莊浪縣水土保持局,甘肅 莊浪 744600)
莊浪縣位于甘肅省東部,屬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轄18個鄉鎮293個村,總人口44.48萬人,農業人口41.9萬人,土地總面積1 553 km2,其中耕地面積7.6萬hm2,農業人口人均耕地0.18 hm2。境內海拔在1 405—2 857 m之間,年均降水量538 mm,年均氣溫7.9 ℃。人多地少,干旱多災,資源匱乏,生態脆弱,全縣水土流失面積高達1 302 km2,是甘肅省18個干旱貧困縣和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之一。
面對嚴酷的自然和生存條件,從1964年開始,莊浪縣經過34年的不懈努力,建成了近百萬畝(15畝為1 hm2,下同)水平梯田,1998年被水利部命名為“中國梯田化模范縣”。實現梯田化縣后,莊浪縣又把創建全國水土保持生態文明縣作為促進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舉措,奮力拼搏,加快發展,使城鄉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經濟建設和社會各項事業取得了明顯成效,2012年莊浪縣通過水利部驗收成為國家水土保持生態文明縣。
自生態文明縣創建工作開展以來,莊浪縣對全縣大于50 km2的15條重點流域,按照山水田林路村綜合治理的思路進行了分類治理,總面積占應治理小流域總面積1 428.7 km2的58.8%,有840 km2的小流域治理程度達80%以上;全縣累計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積1 008 km2,治理程度達77%。據測算,現有的各項水土保持措施年可攔截泥沙761萬t,土壤侵蝕模數已由治理前的9 100 t/(km2·a)下降到現在的4 200 t/(km2·a),土壤侵蝕量減少了53.8%。據農業部門定點監測,全縣梯田年保蓄功能相當于保住了233萬t有機質、17萬t氮素和33萬t磷素的土壤肥力,基本實現了“土不下山、泥不出溝、水不出田”的就地攔蓄目標。
全縣累計完成退耕還林面積1.63萬 hm2、造林5 533 hm2、種草6 760 hm2,實施封禁治理85.6 km2,保護次生天然林10 333 hm2,在10條重點治理小流域建成淤地壩61座,修建壩系和田間道路5 773 km,配套各類小型攔蓄工程1 700多處。目前,莊浪縣林草保存面積達38 927 hm2,林草覆蓋率達到25.1%,榆林溝、廟龍溝、賈門溝、史渠溝、青龍溝5條小流域先后被水利部和財政部命名為“全國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建設示范小流域”。
圍繞建成的水平梯田,莊浪縣以新品種引進、新技術應用為主,全面實施“科教興縣”戰略,著力推進梯田增效工程,普及推廣測土配方施肥、全膜覆蓋、果樹栽培、田間管理、節水灌溉等旱作農業實用新技術。累計采集化驗土壤樣品600份,建成土壤肥力監測點18個,完成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普及推廣面積6 453.3 hm2;推廣高效節水示范面積386 hm2、玉米全膜雙壟溝播秸稈還田腐熟劑應用示范面積1 133 hm2,糧食單產由原來的750 kg/hm2增加到現在的3 000 kg/hm2(梯田產量是坡耕地產量的4倍)。全縣近百萬畝梯田每年增產糧食9.6萬t,為保證糧食安全奠定了基礎。
依托百萬畝水平梯田,加快轉變農村經濟發展方式,調整農業產業結構,采用壓夏擴秋、壓糧擴經的辦法,減少傳統的小麥種植面積,擴大馬鈴薯、全膜玉米和梯田果園面積,建成了莊浪縣水洛鎮中川農業科技示范園區、萬泉鎮高邵坪優質果菜、三萬坪節水灌溉、陽川鄉萬畝優質蘋果、永寧鄉優質種薯示范基地等一批農業綜合開發示范區,為發展梯田旱作高效農業起到了示范帶動作用,實現了“規模調大、結構調適、品種調優、效益調高、經濟調活”的治理目標,全縣發展蘋果產業基地23 333 hm2,推廣全膜雙壟溝播玉米16 000 hm2,發展國家認證的“莊薯3號”馬鈴薯種薯基地18 000 hm2,種植蔬菜6 667 hm2,全縣64 253 hm2梯田年生產總值達10.5億元,農民農業年人均純收入由1 800元增加到3 024元。
在水保生態文明縣創建工作推動下,全縣實施暢通工程建設,新修農村公路1 000 km,綠化鄉村道路120條1 000 km;發展農村能源沼氣示范戶2.5萬戶;教育結構不斷優化,改擴建農村校舍221所21萬m2;改擴建鄉鎮衛生院18個,新建12個鄉鎮綜合文化站和293個農家書屋;城鄉社會保障體系逐步完善,城鎮居民醫療保險、新農合、新農保基本實現了全覆蓋。
自生態文明縣創建工作開展以來,莊浪縣把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列入了重要議事日程,成立了由縣長任組長、主管副縣長任副組長,發改、財政、水利、水保、林業、農業、國土、環保、扶貧、交通等部門和鄉鎮負責人為成員的創建工作領導小組,加強行政推動,形成了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工作格局。各鄉鎮、相關部門均成立了相應的機構,明確了職責,夯實了任務,確保每項工作都有人抓、有人管,將目標任務分解落實到鄉鎮和部門,納入年度考評。
莊浪縣委、縣政府成立了生態文明縣創建工作領導小組,根據確立的建設目標和治理措施,每年由水保部門統一規劃,綜合治理2~3條精品小流域。組織動員農業、林業、水利、扶貧、能源、交通等部門和單位積極整合項目資金,投入水保生態建設,如縣扶貧辦投資1 500萬元,在重點建設流域內實施扶貧開發整村推進項目;林業部門每年把退耕還林建設的重點任務安排在規劃區內,共投入資金2 000萬元,建成標準化蘋果園13 333 hm2,發展果農大戶600戶;農技部門在流域內推廣了配方施肥、全膜雙壟溝播玉米等農業實用新技術;交通部門投資8 000萬元,修通鄉村及田間道路50條1 035 km,硬化村莊巷道200 km。通過項目的有機整合,解決了配套資金困難的問題,提升了整體治理開發水平,改善了群眾的生產生活方式,形成了“水保搭臺、政府導演、各業參與、聯合攻關”的小流域治理與開發的成功經驗,探索出了“山頂喬灌戴帽,山彎梯田纏腰,埂坎牧草鎖邊,溝臺果樹圍裙,溝底壩庫穿靴”的小流域綜合治理模式,建成了堡子溝、榆林溝、青龍溝等各具特色的精品示范小流域。
建成水庫4座和治溝骨干壩、淤地壩45座,年調蓄用水800多萬m3,并依托關山水源水庫和建成的壩系工程,采取自流引水、異地調水、泵站揚水、集中供水等措施,多方籌措資金1.7億元,大規模、跨流域建成了南部山區、中部山區、北部山區、洛水北調、店峽南調、梁河北調、洛水西調、莊浪河川、水洛河川九大人飲工程,解決了山區27萬多人長期用水難問題,2012年底全縣18個鄉鎮約7.3萬戶33.73萬農民用上了自來水,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到83%。
把加強水保生態建設與調整產業結構結合起來,依靠百萬畝梯田,大力調整農業種植結構。按照生態養殖和生態建園的模式,大力實施“豬—沼—果”循環利用工程,以畜禽糞便制沼氣,再利用廢沼渣供給果園施肥,發展生態循環農業。在海拔低于1 700 m適宜種植蘋果的河谷區及山地梯田建果園23 333 hm2,并根據果種果園面積確定肥料種類和需肥量;確定豬的養殖規模及布局,加強生豬養殖小區建設和管理,改造擴建肉牛繁育中心,全縣建成1 000口規模以上的養豬場10個,修建生態型暖棚圈舍200座,投放基礎母牛100頭,生豬飼養量達到30萬口,牛飼養量達到5.4萬頭。縣能源辦結合養殖規模確定沼氣池容積和數量,實施新型能源建設項目,“一池三改”沼氣綜合利用示范戶達到2.7萬戶,不僅有效地降低了畜禽糞便對環境的污染,而且提高了農家肥的利用率,為發展綠色無公害果品提供了保障。目前,全縣區域性產業年總收入達4.45億元,農業年人均收入1 000元。
為精心打造“中國梯田化模范縣”這一享譽全國的知名品牌,大力開發以百萬畝梯田為主的人文生態觀光旅游業,莊浪縣編制完成了全縣梯田生態景區規劃,啟動實施了以梯田旅游為主的“一館一場一園十大景觀”建設。目前,建成了中國梯田化模范縣紀念館、趙墩溝梯田生態景觀、堡子溝小流域水土保持景觀、二郎山城郊型梯田生態公園景觀等梯田生態旅游景點。
生態文明縣創建前,莊浪縣城鎮規模小、基礎設施建設滯后,民居以土坯房為主。開展創建工作后,按照建設生態文明縣城及村鎮的要求,對全縣的城鎮及新農村建設進行了總體規劃,城鄉建設快速推進,基礎設施極大改善,縣城規模不斷擴大,農村面貌煥然一新。現在莊浪縣基本形成了以縣城為中心,以南湖、臥龍、岳堡、朱店、韓店等小城鎮為支撐的“一城八鎮”的網絡體系,城鎮化水平達到了24%,“一體兩翼,山水園林縣城”的生態文明縣城基本形成,城區面積由4.5 km2擴大到8.47 km2,修建移民安置區18處,搬遷安置林緣區、深山區和地質災害區貧困群眾8 000多人,建成新農村示范村125個,城鄉人居環境得到了明顯改善。
按照“預防為主,保護優先”的水土保持方針,在大力宣傳和注重治理措施的前提下,采取封山禁牧、舍飼養畜、生態移民等措施,重點加強了預防監督,強化監督管護隊伍建設,積極執行“三同時”制度,縣上成立了水土保持預防監督站、森林公安分局,各鄉鎮配備了水保員、護林員,夯實了縣、鄉、村、社四級管護責任,有針對性地出臺了《莊浪縣水土保持預防監督管理辦法》、《莊浪縣水土保持生態修復封育保護公告》和《鄉村水土保持封育保護鄉規民約》等相關文件,使水土保持預防監督工作步入了規范化、法制化軌道。2006年以來,全縣累計開展水土保持執法檢查12次,查處水保違法案件14起,審批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方案50項,水土保持方案申報率由2006年的52%提高到2012年的100%,實施率由65%提高到98%,驗收率由31%提高到98%,有效地鞏固了水土保持治理成果。
莊浪縣以“建成梯田產業強縣和生態文化名縣”為目標,把加強輿論宣傳外樹形象、營造良好環境作為創建生態文明縣的有效措施常抓不懈,先后制作了《基石》、《亮點》、《莊浪大歌》多部專題片,出版了《莊浪畫冊》,編排了《梯田莊浪》大型現代秦腔劇和《美麗的莊浪》大型歌舞節目,制作大型水土保持宣傳牌10個,營造了良好的水保生態建設氛圍,調動了群眾治理水土流失、建設生態文明社會的積極性,形成了全民參與、共同治理的工作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