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春鳳
以人為本,莫忘初心
匡春鳳
還記得什邡嗎?這個隸屬四川德陽的縣級市,曾是汶川震后北京對口支援城市。兩年前因為一次環境群體性事件再度聞名全國,成為官方眼中的反面典型。最近有媒體刊登文章提到,什邡欲重啟當年被“攔截”的鉬銅項目,卻遭遇重重阻力。
矛盾的背后,除了官民之間缺乏信任,還反映了多年來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艱辛博弈,更讓人深思環境保護的制高點到底在哪。
不妨回看過去十年的環保歷程。
2005年,為加強污染治理和生態保護,推進重點流域區域污染防治工作,著力解決嚴重危害人民群眾健康安全的環境污染,特別是水污染、大氣污染等問題,國家關閉了“十五小”,實行工業污染源限期達標排放。
2006 年,“讓百姓喝上潔凈的水,呼吸新鮮的空氣”第一次寫進政府工作報告。
2008年全國兩會,一位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談到環境保護問題,將其稱之為“政策性很強”的問題,并提出環保面臨四個深層次矛盾。一是GDP增長與環境的矛盾,GDP要增長,環境壓力就要增大;二是財政收入與環境的矛盾,發展經濟和國計民生都需要用錢;三是就業與環境的矛盾,提高就業很大程度上要靠非法排污的企業;四是農產品消費需求增長與生態的矛盾,多用化肥農藥才能豐收,才能解決十幾億人吃飯問題。很長時間內,我們的思維都被這四大矛盾困擾著,深陷環境與經濟二元相悖的怪圈難以自拔。
有人把環保分為四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把環境當成專業問題;第二個層次把環境當成經濟問題;第三個層次是把環境當成政治社會問題;第四個層次最高,是把環境當成文化倫理問題。過去很長時間,一直處在環境專業層次。近十年來,環境制約著經濟,經濟也破壞了環境,鑒于中國的環境與經濟矛盾空前尖銳,使得環保工作迅速上升到經濟層面。黨的十七大提出建設生態文明,十八更進一步,提出“五位一體、建設美麗中國”,環境保護被再度提到了社會問題的高度。
“決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換取一時的經濟增長,決不能以犧牲后代人的幸福為代價換取當代人所謂的富足。”這是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的要求。百姓“一手拎著錢袋子、一手提著藥罐子”不是真小康,官員招商引資引來污染企業制造“黑色GDP”不算真發展。維護人民群眾生態利益,讓老百姓喝上干凈的水、呼吸新鮮的空氣、吃上放心的食物、生活在宜居的環境中,這才是執政為民,以人為本,應成為各級地方政府恪守的政治理念和執政準則。
如前所說,環保最終取得成功,必須進入文化倫理的層次。這兩天媒體正在報道習近平出席全軍古田會議的消息。新聞里說,習近平要求大家深入思考我們當初是從哪里出發的、為什么出發的,接受思想洗禮,以利于更好前進。
兩年前,十八大報告宣示“建設生態文明關系人民福祉”; 一年前,環保部號召公眾“同呼吸 共奮斗”; 在藍天基本靠風吹的今天,一起冀望政府部門、廣大企業主和我們自己不忘初心,且行且自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