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喜才,陳秀蘭
(1.北京商業管理干部學院,北京市 100028;2.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市 100872)
農村商品流通網絡的整合發展
張喜才1,陳秀蘭2
(1.北京商業管理干部學院,北京市 100028;2.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市 100872)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商品流通產業無論在規模、速度還是經濟效益及社會貢獻等方面都出現了較好的發展態勢。計劃經濟時代以國合商業為基礎的農村流通體制迅速瓦解,在去組織化的過程中出現了個體戶、民營企業等多個經營主體,農村流通主體多元化格局初步形成。另外,農村商品流通主體眾多,存在盲目設點、過度競爭現象,新的流通組織體系尚未建立,亟待加強頂層設計形成,整合各種網絡資源,實現再組織化,突出主渠道,支持多元化。
農產品;供應鏈;管理體制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商品流通產業無論在規模、速度還是經濟效益及社會貢獻等方面都出現了較好的發展態勢,但在其中也有一些懸而未決的問題,在國內商品流通領域集中表現為流通規模與流通效率、傳統流通與現代流通、流通業態與流通技術、流通經濟職能與社會職能之間的矛盾。[1]隨著農村流通結構調整的深度和廣度不斷加大,從所有制結構、行業結構、業態結構到網點結構都經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傳統的國有壟斷和高度集權的體制機制已不復存在,但這一進程中微觀上以追求利潤最大化的改革又導致了新的問題,流通網絡現代化程度低、流通成本高、流通渠道混亂,特別是部分農村流通主體還存在盲目布點、盲目擴張的情況,流通網絡布局缺乏規劃,存在較大的主觀隨意性,流通網絡結構不合理,網絡經營效率比較低。本文的研究問題是農村商品流通的網點布局情況究竟是什么樣的?是總量不足還是布局不合理?在經歷了市場化的去組織化之后農村商品流通產業如何通過再組織化重新整合發展?
習近平[2]指出了中國農業現代化發展中存在的“貨往哪賣,錢從哪來,人往哪去”這三大歷史性難題,根本原因都與市場問題緊密相關,并提出了農村市場化的重要命題,認為農村市場化是突破農村改革和發展瓶頸制約、加速農業現代化進程的重大舉措,只有緊緊抓住農村市場化這一關鍵環節,才能在新世紀中開創農村改革和發展的新局面。程國強[3]認為農村市場體系建設取得重要進展,形成了多層次、多類型、多渠道、多主體的農村流通體系新格局,但農村流通體系不健全、流通方式落后、農村現代流通體系基礎薄弱,必須強化農村流通基礎設施建設,發展現代流通方式和新型流通業態,培育多元化、多層次的市場流通主體,構建開放統一、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張利庠[4]提出中國城鄉二元結構下的農村市場結構狀況導致農村地區消費層次不高,食品安全問題突出,我國農村流通體系建設雖取得了長足進步,但城鄉流通差異依然顯著。改革開放前,我國農村商貿流通的主體是各級供銷社和國有農產品收購企業。隨著市場取向改革的深入,我國原有的農村商品流通格局被打破,供銷社在農村商貿流通中的作用被削弱,逐步形成了多種經濟成分和多元市場主體競相發展的新格局,個體工商戶、農產品經紀人、農村合作組織、流通企業等各類市場主體迅速涌現。[5]轉型時期,我國農村流通體系發展滯后情況依然嚴重,流通組織不發達,一是流通中介組織不發達,許多農村的農產品流通僅僅依賴于少數經紀人的販賣活動,使農民在價格談判中處于不利地位,惡意壓價現象嚴重;二是服務于農村的批發、零售及物流企業少,規模小,流通產業組織不發達。[6]張如意、張鴻[7]認為我國農村流通主體缺失,使得我國在農業生產上的“小農業”和全國市場銷售的“大流通”之間缺乏中間組織。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紀良綱、[8]柳思維[9]認為發展農村商業網點必須以小城鎮為依托,突出和加強小城鎮的節點作用,即要把農村商業網點的建設與小城鎮的發展結合起來,以農村零售業網絡建設為依托構建農村現代流通體系,并積極發揮供銷合作社的作用,促進城鄉協調發展。洪濤[10]認為應以縣為整體,從縣城到集鎮、鄉村進行合理規劃和布局,要集中分布固定網點,并以流動網點作為補充,以中小型網點、中低檔商品為主,形成以縣城商業網為中心、集鎮網絡為骨干、聯系鄉村分散網點的一整套銷售網絡,并使之與農副產品采購網絡結合起來,逐步形成縣城、集鎮、鄉村一體化的農村日用消費品流通網絡。張如意、張鴻提出培育農業合作社、新型供銷社等新型流通主體。[11]黃國雄[12]提出農村市場要以農民為主體,實現農民自主經營、自我服務,組織多種農合組織、專業公司,引導小生產與大市場的連接。
農村流通網絡不斷優化升級。李剛、汪曉暉[13]認為商貿流通企業在農村市場發展必須要有創新性的思維,而這種創新應是一種破壞性的創新。劉導波[14]認為,通過以連鎖經營方式整合縣以下經營網點,在小城鎮開設連鎖店或特許加盟店,逐步建成以縣城為重點、農村小城鎮為依托、村為基礎的農村日用消費品零售網絡。程國強[15]提出把現代流通方式引入農村流通領域,大力發展農村連鎖經營,積極推進農村物流體系創新和發展農村逆向物流,大力發展電子商務,推動交易方式、服務功能、管理制度、經營技術的創新,以此來全面推進農村日用消費品流通網絡建設。張滿林、付鐵山[16]認為,農村日用消費品經營企業要采取資本管理輸出等辦法,通過辦連鎖超市、倉儲商店、專賣店、專業店和便民店向農村進軍,實施名店延伸、品牌延伸、服務延伸。黃先軍[17]則指出,經營企業應采取多樣化經營業態,從傳統的、單一的“夫妻店”經營形式中解脫出來,發展以小超市、連鎖店、專賣店、倉儲店、折扣店、家居中心等全方位、多元化的多業態的綜合發展模式。李定珍[18]根據我國農村零售業的發展實際,認為農村零售組織要選擇零售企業集團化模式、流動零售店模式、零售企業連鎖化模式、無店鋪零售組織模式等多種創新模式。
農村商品流通是活躍農村經濟、促進農民消費、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內容,一直是學術研究的熱點,形成了很多的研究成果。但目前主要集中于城鄉二元結構下的城鄉市場差距、農村市場的現狀分析等方面,對于農村商品流通不同流通主體、網點布局的研究還比較少,也沒有注意到農村網點量的增多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農村市場問題。本文主要從農村商品流通的主體及其網點分布出發,提出農村商品流通的發展模式和對策建議。
近年來,我國大力推進農村現代流通網絡建設,多形式、多渠道的農村商品流通網絡體系初步建立。然而由糧食、物資、供銷、郵政等演變而來的協會、企業、科研院所等仍然沒有得到有效整合。據商務部估計,2012年連鎖化農家店達62萬家,覆蓋全國80%鄉鎮和行政村。其中農業系統的基層農技、畜牧、水產、農機、經管等有近20萬個組織,林業系統的基層林技推廣、種苗、林產品購銷等服務組織有3.8萬多個,水利系統的設計施工、物資供應等服務組織4.8萬個。供銷合作社系統的數據則顯示其擁有100多萬個農村商品流通網點,其中縣及縣以下達到61萬個;郵政系統則稱其擁有大約24萬個為農服務網點;另外,近12萬家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大約有4500個農產品批發市場、2.5萬個農貿市場和近2萬家第三方物流商。①
供銷合作社是一個覆蓋全國的系統組織,有省級供銷合作社32個,市級供銷合作社335個,縣級供銷合作社2385個。每一層級都有自己的企業和經營網絡。近年來,供銷合作社大力推進農業生產資料、農副產品、日用消費品、再生資源回收利用4大網絡建設,已累計建設各類配送中心10548個,發展連鎖網點91.3萬個,其中縣及縣以下網點61萬個,初步建成了覆蓋縣鄉村三級的經營服務網絡。②
多年來,郵政系統大力開發農村市場,以服務“三農”為重點的連鎖配送業務快速發展。有資料顯示,目前全國共有郵政服務網點5.9萬處,其中4.2萬處在農村;郵政行業從業人員78.8萬人,其中農村營業投遞人員近14萬人。郵政物流依托縣郵政局、鄉鎮郵政支局、村郵政所,建立了以鄉鎮自營店為經營管理中心、村加盟點為擴展服務區域終端的連鎖經營網絡。目前,已在農村地區設立了以經營農資為主的1.8萬個自營店和20多萬個連鎖加盟店。服務“三農”網點達到24萬多處,覆蓋了全國86%的縣市和超過1/3的行政村,逐步形成了包括總部、省、市、縣、鄉村的5級經營服務體系,開辟了一條工業品下鄉、農產品進城的新流通渠道。③
農產品批發市場是隨著農產品流通體制改革而出現和發展起來的。經過近三十年的發展,已形成有形市場和無形市場,綜合市場和專業市場,產地市場、銷地市場和集散地市場相結合的批發市場體系。截至2012年,我國約有農產品批發市場4500家,共有90多萬個批發商。其中,億元以上農產品批發市場1722家,成交額1.65萬億元。盡管隨著超市的興起發展,經由超市的農產品流通份額逐年擴大,但批發市場仍是農產品流通的主要渠道和中心環節。據統計,目前多數城市消費的鮮活農產品80%~90%仍由批發市場提供。即使在消費水平相對較高的特大城市,如北京,70%以上的農產品也經由批發市場流通。④
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是農業產業化的主力軍,它們將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有機結合,實現一體化經營。目前,全國農業產業化組織達到28萬個,帶動農戶1.1億戶,農戶年戶均增收2400多元;龍頭企業12萬家,涵蓋種植、畜牧、水產等領域,涉及生產、加工、流通多環節,銷售收入突破5.7萬億元,提供的農產品及加工制品占農產品市場供應量的1/3,占主要城市“菜籃子”產品供給的2/3以上。⑤
發展連鎖經營可以提高中小企業的組織化程度,不僅能使企業系統迅速擴張,還可以將分散的商品流通主體整合為有機的統一體,提高流通的組織化程度,改變企業分散經營、無序競爭的狀況。近年來,農村連鎖經營發展迅速(見表1)。以蘇果為例,截至2012年,網點總數2098家,年銷售規模425.6億元,60%的網點開設在縣及縣以下農村,50%的銷售來自農村市場。⑥在經營品種方面,70%為農副產品及其加工產品。目前,連鎖網點不斷向鎮村延伸,推進網絡下沉,將商品供應服務做到了農民家門口。
第三方物流作為企業作業管理的協作者、物流服務的整合者以及物流外包的契約人,日益成為現代物流主流服務模式。我國農村第三方物流總體規模偏小,網點覆蓋面不高,設備技術比較落后,服務項目難以滿足農村商品,特別是農產品流通需要。根據咨詢機構的分析,2006年中國第三方物流市場大約有18000多個服務商和終端,排名前十位的服務商占市場總額僅13%(這可能是很粗略的估計),沒有一家物流企業的市場份額超過2%,說明我國物流行業尚未實現充分的整合。⑦
近年來,農民專業合作社數量迅速增長,規模不斷擴大,對促進農村經濟發展、農民增收起到了積極作用。截至2013年9月底,全國在工商部門登記注冊的農民專業合作社87萬戶,是2007年底的20.7倍,出資總額7995.56億元,實有成員總數1321.19萬個。農民專業合作社迅速發展,在農產品銷售、農資銷售等方面不斷發展自身的物流體系。
雖然我國農村商品流通網點眾多,但在工業化、城鎮化、同步推進農業現代化的進程中,農村人口逐漸向小城鎮和農村社區聚集,農村人口的結構發生了改變;農村消費水平和習慣都有了較大變化,這給農村流通發展帶來深遠影響,我國農村商品流通正處在一個“整合資源,轉變方式,重構體系”的“再組織化”的新階段,面臨著眾多問題,需要重新整合農村商品流通網絡。

表1 全國較大規模農村日用消費品超市網絡情況
農村商品流通網絡是農村市場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對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影響。我國農村地廣人稀,共有2856個縣,33981個鄉鎮,68.3萬個行政村,大約2.2億個農戶。計劃經濟時代供銷合作社主導農村流通的體系在改革開放后迅速土崩瓦解,以批發市場、農貿市場迅速崛起,但瓦解的是體系,崛起的僅僅是節點,新的農村現代化流通體系尚未建立。當前,農村中原有的“小生產,小流通”格局、地產地銷、短距離運輸、一買一賣的產銷關系已發生很大變化。農村商品流通中產銷關系表面上是量的矛盾,實質上是生產和流通主體之間的矛盾,日用消費品產銷能力不匹配,農產品產銷主體地位不對等,農資行業利益格局不穩定。表現在:一是日用消費品的產業集中、產能過剩和品種豐富并存,農村日用消費品流通網絡的設施落后、配送成本高、銷售配送能力有限,使工業品下鄉變成“大水量和小管道”的矛盾。二是農產品的分散經營局面短期內無法改變,農民專業合作社組織化程度低,無論是產量、質量、物流組織都無法從根本上適應農產品大流通的要求,農業生產的弱勢地位難以改變,農產品產銷關系地位的不平等難于消弭。三是農資商品的資源約束性和消費的顯著季節性。在銷售旺季和價格高企時,農資生產者往往自建銷售體系、控制銷售渠道,農資流通企業為了掌握資源只好向上游延伸,農資的產銷關系變得復雜化,產銷共贏共生的局面難以維持。上述突出問題與政府重視程度不夠、管理體制不順、政策組合效果差、地方利益保護以及資源制約等方面密切相關,成為制約我國流通業持續、健康發展的主要因素。
第一,重視程度不夠,管理體制不順。長期以來,受歷史、文化等因素的制約和影響,我國“重生產,輕流通”的思想根深蒂固,流通業長期得不到應有的重視。一方面,由于流通行業平均利潤率僅為1%左右,低于國際2.5%的平均水平,⑧也低于其他行業利潤率,在“求速度,講政績”的影響下,流通業長期得不到重視;另一方面,由于流通業一直是國民經濟的末端產業,很多政府官員認為流通業應該是充分競爭的行業,政府沒必要投入太多精力,從而極大地抑制了流通業的規范、有序發展。目前我國的行業管理體制與現代流通業發展還不適應,工商、規劃、商務、發改、財政、稅務等部門對流通業進行多頭管理,行業管理職能分散,政出多門、部門分割時有發生,大部制改革亟待進一步深化。
在重要商品產量和價格波動異常的時候,政府缺乏有效的調節手段,只能采取臨時性的補救措施。公益性設施特別是物流設施少,政府投入不足,政府調控失去了一個重要抓手。目前,除了政府的商品儲備糧庫,其他商品流通設施基本上都喪失了公益性質,一些政府投資或資助的流通設施也實行完全的商業化運營。國家出臺的促進農村商品流通的政策措施不少,但由于沒有明確的實施細則以及地方利益平衡問題沒有根本解決,政策執行大打折扣。2006~2012年,中央財政通過商務、供銷系統投向農產品流通領域的資金共140多億元,平均每年20億元,⑨資金量僅能滿足在局部地區開展試點工作,對廣闊的農村市場來說是杯水車薪。在資金的投資方向、投資重點上針對性不強,政策資金的引導帶動作用不夠明顯。
第二,政策法規不完善。與其他行業政策措施相比較,流通業發展的政策法律尚不完善,還沒有形成有機、系統的政策體系。雖然國家近幾年先后出臺了《行政許可法》、《反壟斷法》、《商業特許連鎖經營管理條例》等一系列與流通領域相關的政策法律,但總體而言流通業立法相對落后。此外,政策之間的協調、配合還亟待加強。據資料顯示,流通企業稅收種類12種,行政事業性收費19項。此外,各種銀行卡刷卡費、用水用電費、過路過橋費等負擔較重,土地使用稅費等優惠政策尚未完全落實。
第三,地方利益保護。一方面,國家雖然對跨區域經營統一核算的連鎖企業統一申報繳納增值稅和企業所得稅有明確規定,但由于稅源利益分配、地方利益保護等,各地執行不到位;另一方面,不少地方政府片面地重視外資、外商,實行非國民待遇,不僅在稅收上內外不一樣,而且在選擇地段、土地出讓價格上也給予特殊優惠,甚至個別地方提出對世界著名零售業實行10年免租金的待遇,把內外資零售業置于完全不平等的地位。
第四,人才缺,融資難。一方面,從事農村流通業的專業人才極度缺乏。零售業、餐飲業、門店店長、專職采購、營銷策劃等高素質復合型人才嚴重不足,許多企業招聘難,甚至有的流通企業高管崗位缺編率達到15%以上;另一方面,流通企業大多是小微企業,資金來源渠道較窄,經營資金基本靠自有資金、企業利潤、親屬借款、地下錢莊、高息貸款等渠道獲得,造成流通企業,特別是小微企業融資風險較大。
在當前農產品市場由賣方市場向買方市場過渡、消費結構決定生產結構的情況下,市場控制權已經由生產領域轉向流通領域,流通在引導消費和延伸生產增值方面的作用日益強化,在這種情況下,農村的消費能力提高,消費結構變化,消費層次提升,進而對農村商品流通提出了新的要求,表現在消費環境的舒適化、產品的多樣化、質量的適中化、價格的合理化、購物的方便化、服務的綜合化,這必然要求流通方式、渠道、業態、設施、管理、服務都必須與此相適應,需要進一步創新農產品流通機制,構建有效的流通主體,流通增值的隱性地位“顯性化”、流通增值的分配對象“農民化”,應成為解決農民增收問題的關鍵著力點。
在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推進,尤其是城鎮化快速推進的過程中,需要加大農村商品流通網絡的整合力度,形成以供銷合作社為主要渠道,中小流通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為主體,引進外資商業作示范,保持個體戶、農家店為補充的農村商品流通網絡。供銷合作社一直在農村商品流通中發揮著重要作用,2012年銷售額占到縣及縣以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12%。以供銷合作社為主的多元化組織建構由于既能發揮統一主體的綜合協調作用,又可發揮多元組織主體的廣泛性,不但能及時掌握情況和反饋信息,而且能有效實現各種農村流通組織主體間的互補。因此,發揮供銷合作社在農村商品流通中的主導作用,有利于市場的穩定和繁榮,有利于新型城鎮化道路的有序推進和國家的經濟安全。廣大中小流通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更適應農村商品流通點多、面廣、變化大的特點,所以應以其作為商業體系主體和基礎。引進外資只是為起到示范性、引導性的作用,決不能由其占據主體性、支柱性、主導性的市場地位。另外,我國人均收入水平低下、收入分配不平衡、東西部和城鄉差距較大、低收入群體龐大的國情決定了個體商販、集市、小商品市場必須長期存在。現階段就采取“取代”、“限制”、“改造”等過激政策是錯誤的,它們的市場補充作用還需要進一步挖掘。
農村零售商業業態結構應當以鄉鎮商貿中心為主導、以各種超市為主體、以專業店和專營店為輔助,有條件的地區適當地發展購物中心,許多地區特別是欠發達地區則應長期保留夫妻店、小商販、小生產商等傳統形式。
(1)充分發揮市場調節的基礎作用,完善政府調控機制。鼓勵各種市場主體充分發育,發揮市場自組織作用,建立健全中小微型流通企業的扶持機制。研究界定農村商品流通的經營性和公益性、明確宏觀調控的范圍尺度,不斷完善宏觀調控的組織工具和經濟手段,通過透明的、規范的市場準入管理方式,規范市場秩序。從整體上理順和協調農村商品流通鏈條各環節主體的利益關系出發,清理整頓并制定法律法規,制定統一的農村商品流通規劃。整合財稅、金融、土地等政策,出臺相互配套、緊密銜接的農村商品流通的法規、規劃、政策、標準規范,充分發揮政策組合的系統效應。
(2)建立專項基金制度,向農村流通的關鍵節點和薄弱環節傾斜。變“撒胡椒面”的扶持方式向重點區域、重點市場、物流設施、檢測檢疫、質量追溯、信息化等流通鏈條關鍵節點傾斜轉變。對于東中西部,尤其是東北、西北、東部沿海等差異較大的地區實施不同的政策,同時,加大對網絡薄弱縣、空白縣的扶持力度,鼓勵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聯合合作,提高市場主體的組織化程度,實現重點突出、均衡發展的流通格局。
(3)著力提升農村流通主體的組織化,扶持農村流通主渠道。一是要大力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鼓勵專業合作社開展聯合,鼓勵合作社與大型生產流通企業對接,進一步提升生產和流通的組織化水平。二要充分利用在農村流通中占有主導地位的供銷合作社等經濟組織,加大對供銷合作社等傳統農村流通組織資源的支持力度,發揮其在農村的網絡、組織和人才優勢,節約建設成本,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建立以供銷合作社為主導的農村商品流通體系,并將其培育成政府調控農村市場的有力抓手。
(4)積極扶持推進一網多用,提升流通網絡的綜合服務功能。積極引導,加大扶持,因地制宜,“一網多用”,綜合經營,努力把“農家店”構建成集日用消費品銷售、農資品經營、科技信息服務、農產品收購營銷、文體健身于一體的綜合服務中心。通過物流平臺實現農資、農產品、日用消費品、再生資源網絡的融合,特別是扶持大型物流園和第三方物流配送中心,實現不同產品的物流配送、季節平衡和雙向流通。通過支持電子商務信息網絡的滲透實現農資、農產品、日用消費品、再生資源網絡的融合,實現一網多用,相互促進。
(5)推進財稅金融扶持政策的改革發展,創新農村流通金融扶持方式。要加大對農村流通中公益性基礎設施建設的扶持力度,進一步增強財政政策和扶持資金的針對性和連慣性,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率。要盡快研究制定連鎖企業統一納稅后地區間財政利益的調整和補償辦法,完善流通物流企業增值稅抵扣政策,進一步擴大農產品增值稅免稅范圍。努力探索財政資金與金融服務的有機結合,通過財政資金擔保、資金互助社、小額信貸等方式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支持供銷社農資、棉花流通企業開展供應鏈金融試點。
(6)完善農村商品流通信息監測機制,充分發揮行業協會的引導作用。建立政府各個部門之間、政府與行業協會之間共同參與的信息監測機制。促進行業協會等第三方發揮更大作用,鼓勵成立各種農村流通領域的行業協會,完善行業協會的功能作用,充分發揮行業協會的指導、協調、引導、自律及行業維權作用。
注釋:
①這些數據部分引自楊匯全、朱啟臻所著“新中國60年農村社會化服務組織體系構建與研究評述”(《華中農業大學學報》,2010年第9期),作者根據部分網站和統計公報進行了補充和修正。
②主要數據來自供銷合作社2011-2013年統計公報。
③主要數據來自國家統計局網站、新華網和國家郵政局網站
④主要數據來自于2012年中國統計年鑒和2012年中國農產品流通藍皮書,作者詢問了商務部等部門獲取了一些數據。
⑤主要數據來自于農業部副部長陳曉華的發言http:// caijing.chinadaily.com.cn/xfly/2012-03-26/content_5518387. html.
⑥此數據為作者調研蘇果集團時獲得的。
⑦主要數據來源于中國物流與采購網,2007年11月29日,中國第三方物流發展現狀與趨勢,中國農村物流的統計數據比較缺失。
⑧平均利潤率的數據為作者訪談有關企業和專家時獲得的。
⑨作者根據有關部門數據進行了匯總所得的數據。
[1]王曉東,謝莉娟.新時期流通結構優化升級之再認識[J].中國流通經濟,2011(7):21-25.
[2]習近平.中國農村市場化研究[D].北京:清華大學,2001.
[3]程國強.中國農村市場改革:經驗、挑戰與思路[J].改革,2010(9):151-153.
[4]張利庠.二元結構下城鄉消費差異研究[J].中國軟科學,2007(2):36-41.
[5]馬龍龍.以流通為突破口破解“三農”問題[J].中國農村工作通訊,2010(11):36-37.
[6]劉根榮.轉型時期農村現代流通體系建設[J].中國流通經濟,2012(8):25-29.
[7]、[11]張如意,張鴻.城鄉統籌視角下農村商貿流通主體的培育[J].商業經濟與管理,2011(10):27-32.
[8]紀良綱,等.農村商業網點依托小城鎮發展規律研究[J].河北經貿大學學報,2001(1):39-43.
[9]柳思維.農家店建設不要再撒芝麻鹽[J].中國連鎖,2011(2):2-5.
[10]洪濤.新世紀我國農村商品流通問題研究[J],商業經濟與管理,2003(02):10-13.
[12]黃國雄.轉變觀念構建多元化的農村市場結構[J].商業時代,2013(4):66-68.
[13]李剛,汪旭暉.農村商貿流通服務業破壞性創新戰略的影響因素及實施效果[J].蘭州學刊,2010(7):98-101.
[14]劉導波.湖南農村商品市場體系建設對策與思考[J].財經理論與實踐,2006(5):122-124.
[15]程國強.我國農村流通體系建設:現狀、問題與政策建議[J].農業經濟問題,2007(4):59-62.
[16]張滿林,付鐵山.以連鎖方式開拓農村市場[J].商業經濟文薈,2001(3):45-46.
[17]黃先軍.農村零售業發展的幾點思考[J].首都經貿大學學報,2003(6):66-68.
[18]李定珍.關于我國農村零售組織創新的思考[J].湖南社會科學,2007(6):130-133.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Rural Commodity Circulation Network
ZHANG Xi-cai1and CHEN Xiu-lan2
(1.Beijing Business Managemant College,Beijing,100872,China;2.Renmin Univercity of China,Beijing100872,China)
Since reform and opening up,we have made great achievements in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commodity circulation industry in terms of size and speed,economic profit and social contribution.Rural circulation system based on national and cooperative company in the planned economy era was rapidly disintegrated.Self-employed,private enterprises and other business entities appeared and shaped the diversification of the rural circulation pattern.On the other hand,there were some problems with the old rural commodity circulation system,such as the too many main players,the blindly construction and the overdue competition.The new circulation system has not yet been established and it is urgent task for us to strengthen the top level design,integrate all sorts of internet resources,realize the reorganization,give full play to main channel and give support to diversification.
agricultural products;supply chain construction;governance structure
F304.3
A
1007-8266(2014)04-0020-07
張喜才(1982-),男,河南省中牟縣人,北京商業管理干部學院助理研究員,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為農業產業鏈;陳秀蘭(1986-)女,四川省綿陽市人,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為農產品流通。
方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