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月明
(長沙大學藝術系,湖南 長沙 410022)
湖南戲曲分有不同藝術劇種,劇種又以聲腔和音樂地方特點同異而相互區別,一個文化藝術劇種的產生,它反映了本土人民的生活習慣、風土人情、民俗性格,更反映了本地人民的精神面貌和文化生活,是地域民族文化的濃縮體現。因此,挖掘本土戲曲音樂,發展湖湘戲曲藝術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要課題。
首先,湖南屬于丘陵地帶,山清水秀,是文化淵源深厚的地方,由于各民族居住分散,受地理環境、自然生態環境條件的限制,不同地域的民間戲曲藝術隨著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而逐步形成起來。據有關資料所查,湖南省及相鄰的地域曾是楚國的腹地,史稱“南楚”。《漢書·地理志》師古注引臣瓚亦言:“自交趾至會稽七八千里,百越雜處,各有種姓”[1]。這就使得楚、越人民的生活與文化具有共同的因素,也是民族融合和統一的結果。春秋時,楚平百姓越過洞庭而開發湖南,戰國時,又進入澧水流域。這樣湘中、湘東及洞庭湖南北,很自然就以楚文化為主,到漢代基本上是楚文化的發展和延展。
其次,人們在田間勞動,上山砍柴、狩獵、挑擔,為尋覓同伴,驅趕野獸強盜,用心中的激情“喊”和“唱”的表達形式和行為,形成了一定的規律和特色,民間衍續至今的這種藝術特點仍反映了越民族文化的遺跡,這種特點遍及湘南及五嶺地域。而湘鄂西及川、貴相鄰地域,古屬“巴國”,曾是古代巴人生息繁衍之地。“戰國時期,巴楚相爭”。巴國屢敗,巴人被趕至魚腹以湘鄂西,這樣巴文化與楚文化的關系又密切相聯。 因此,至今在土家族、苗族的聚居地,人們的語言同屬漢藏語系,只是語族不同;土家族是藏緬語族,苗族為苗瑤語族,它們在文化藝術上有一定的相同性與承襲性。如:土家之跳喪舞、擺手舞、咚咚喹等與古代巴人文化也有一定的淵源。
由此可見,湖南是以民族語言、民俗宗教,以及歷史地理和經濟的差別,形成了地方 “湘劇、祁劇、辰河戲”的戲曲藝術種類,人們在生活、勞動用“喊”和“唱”表達形式,形成了高腔的藝術特點,它充分反映了地域文化和地域特色的藝術傳統。
湖南高腔是戲曲四大聲腔之一。其特點是表演質樸、曲詞通俗、各自采用本民族的語言,唱腔高亢激越、由扮演角色的演員獨唱,在句尾則由樂隊人員幫腔或接腔,只用金鼓擊節,沒有管弦樂伴奏,這叫“一人唱而眾人和”。而唱腔曲調是在民間音樂的基礎上,根據抒發感情、塑造人物、渲染環境的戲曲化要求而整合創造出來,具有地方特點及其規律性,同時它又分屬于湖南的六個地方劇種,但“高腔”唱腔又因音樂風格的不同而相互區別。
第一,高腔唱腔在腔調組織上運用了“樂匯拼組”的方法,即以樂匯之類音調片斷為基本材料,再根據具體所唱文詞的字句格式把這些材料拼組起來——不同“樂匯”拼組成一個個腔句,不同的腔句再拼組成一個個曲段、曲牌,被稱為“弋陽腔”或“弋腔”。第二,各種高腔又有自己的主體曲牌,所用板式各有特點,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常以切分節奏為特點,形成正規節奏與切分節奏的交替。第三,樂調來源各異,音調材料與調式旋法有很大不同,現以湘劇高腔、祁劇高腔、辰河戲高腔進行比較:
湘劇:


祁劇:




[2]。
辰河戲高腔的主體曲牌母調,則是另一種風格,其特點是“雙重調式”,基本音調是:

。在一支曲牌的句格中,I級II級的交替出現,形成一種特殊風格。
三種高腔與之相應的湘中徵、商調式的打鑼腔(民歌),湘鄂西商、徵交替調式的“老楊花 ”(陽戲)和湘南商、羽調式的“調子”等,都是以民間音樂的“色彩”為依據的,具有鮮明的地方特點,形成了個性突出的曲調進行方式,反映了本土的歷史文化特色,具有一定的藝術生命力。
長沙是兵家必爭之地,春秋時期是楚國雄踞南方的戰略要地之一。同時長沙又是湖南政治、經濟、文化、藝術活躍與發展的中心,具有深厚的荊楚文化底蘊,又有優美的山水環境和特殊的地理位置,主要以漢民族為主,使用“湘語”,湘中是湘方言區,湘東是贛客方言區。長期以來,民間音樂藝術文化在這里得到了迅速傳播,特別是以楚文化為核心的傳統音樂和戲曲藝術得到了迅速發展。
由此可見,湖南戲曲聲腔、音樂的產生與發展,有著它特定的歷史背景,它以當地語言依字行腔,以地域內典型音調為基礎,廣為吸收逐漸完善,才形成了地方特點和民族特色。
總之,戲曲音樂藝術之所以能發展到今天,具有如此深遠的影響力,都是在繼承、推陳出新的基礎上的發展結果。現今在新的歷史時期,掌握藝術的發展規律,在發展中繼承傳統,在創新中求發展,才是發展本土地方戲曲音樂藝術的必由之路。
[1] 賈古.論戲曲音樂地方的特點[A].四川音樂學院.1994年中國戲曲論文集[C].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
[2] 潘光旦.湘西北的“土家”與古代的巴人[A].中央名族學院研究部.中國民族問題研究集刊(第4輯)[C].1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