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思佳
(吉林大學文學院,吉林 長春 130012)
英國哲學家約翰·奧斯丁1962年提出了言語行為理論,理論認為我們說話的同時是在實施某種行為,日常的對話按照所實施行為的不同,可分為六種話語區類型:命令、要求、祝愿/致歉、詢問/祈使、邀請、感嘆。致歉作為常見的交際行為,它發生在冒犯行為后,通過某種補償的手段使交際雙方關系得以恢復、平衡。致歉可以采用言語行為的方式,也可以采用非言語行為的方式。其中,采用言語行為致歉的就被稱為致歉言語行為。
人們在實施交際行為時始終會受到特定的交際目的的指引,交際目的是言語交際行為的核心,只有交際目的實現,言語交際行為才會完成。這種因客觀世界的刺激而產生的需求被稱為交際意圖。任何交際活動都圍繞著交際意圖展開,交際意圖是說話者的內在動機。在言語行為中,交際意圖是構成話語意義的基礎。每一個交際意圖都由意向和意向內容兩部分組成。意向決定了交際意圖的屬性,意向內容是具有某種屬性的意向的具體對象,圖示表示為:“意向[P]”。根據意向的不同性質,交際意圖可以分為不同的認知圖示:告知圖示、請求圖示、承諾圖示、致謝圖示、致歉圖示等。言語行為的過程同時就是人們用語言的形式實現交際意圖的過程,包括七個階段[1],流程圖表示為:需求→[動機D+動機j]→交際意圖→言語行為→行為→滿足。具化到致歉言語行為上,這種動態的實現過程就可以表示為:致歉者對受歉者造成損害或妨礙 →[致歉者求得原諒或補償動機+致歉者用語言表達意愿動機]→致歉意圖 → 致歉言語行為(致歉語或致歉暗示)→受歉者接受致歉→交際雙方關系恢復平衡。
結構主義語言學十分強調線性序列的原則,他們認為人類的話語及功能都能在概念世界中獲得解釋,在實際的言語使用中,人們會按照不同的需求組織話語來選擇話語場景內的元素是否需要全部說出,并根據經驗和認知安排元素的橫向組合順序,這種排列組合的傾向就是話語形式序列。話語形式序列主要取決于語境和交際意圖。
在人類行為結構的底層,人們對世界的認知和反饋以一種非線性、有層次的狀態存在著,但是交際意圖的最終實現需要體現到話語的表層上,并以一種線性排列的結構呈現,交際意圖與實現交際意圖所表現出來話語形式之間的關系,其本質就是語用與句法的關系。
致歉言語行為的意向標記是專門致歉詞語,也稱“謝罪語”。王德春首次提出把致歉語分為表達歉意類詞語(如:致歉、道歉、抱歉、對不起、不好意思等);賠罪類詞語(如:謝罪、賠罪、賠不是、請罪等)和請求諒解類詞語(如:見諒、海涵、包涵、擔待等)[2]。之所以要將致歉語進行分類是因為專門致歉語的類別決定了致歉言語行為在話語形式上的不同排列傾向。常規的致歉言語行為可以按照行為結構的不同被切分為三個不同的元素:意向實施者——致歉方;意向內容——專門致歉詞語和意向承受者——受謙方。

圖1 致歉話語的線性序列組合結構
從圖1話語形式序列上來看,三類不同的專門致歉語在這三種元素的選擇和線性組合排列上存在不同傾向。
包括致歉、道歉、抱歉、對不起、不好意思等,根據致歉行為中的三種元素出現的不同頻數,對表示歉意類致歉詞語在話語形式序列情況量化分析如下:
1.當致歉方、專門致歉詞語和受謙方三者僅出現一種元素時:三者中可以單獨出現的只能是專門致歉詞語,但并不是所有專門致歉詞語都可以在言語行為中單獨使用以表示歉意。可以單獨使用的是“抱歉、對不起、不好意思”等,而“致歉、道歉”等詞語不能被單獨使用。
2.當致歉方、專門致歉詞語和受謙方三者中出現兩種元素時:此時,專門致歉詞語必須出現,致歉方、受謙方分別可以與專門致歉詞語搭配實現交際意圖。
(1)致歉方+專門致歉詞語:在說出兩者的前提下,絕大部分詞語都是與致歉方搭配的,包括致歉、道歉、抱歉、不好意思等。
如:我很 抱歉,不能不暫時叫你受些委曲。
(2)受謙方+專門致歉詞語:在這種情況下幾乎只有對不起以及對不起的變體“對不住”能直接搭配受謙方出現。
如:這事,實在 對不起 您老。
“致歉、道歉、抱歉、不好意思”等致歉語不能直接與受謙方同現,需要借助道歉事實充當賓語引出受謙方。
如:抱歉 對你照顧不周。
由于“對不起”是實際生活中最常用的致歉詞,我們容易將它看作是致歉詞的原型來總結歸納全部專門致歉行為話語模式,這種做法是很不可取的。因為在實際的量化分析中我們發現,“對不起”“對不住”類詞語在線性的組合排列上恰恰是一種致歉言語行為的使用特例,切不能以他們為標準來劃定所有致歉詞語的使用傾向。
3.當致歉方、專門致歉詞語和受謙方三者全部出現時:類別中的全部詞語都可以在致歉方、專門致歉詞語和受謙方三者全部出現時使用,其中,對不起帶有及物性質,可以直接由受謙方做賓語,如:我對不起你媽,對不起你們。而致歉、道歉、抱歉、不好意思等不及物性的致歉語不能直接由受謙方充當賓語,在實施言語行為時需要輔助介詞來完成對受謙方的強調。常見的介詞包括:“向”、“對”、“為”、“跟”、“替”等。
如:如果有唐突的地方,我跟你 道歉。
賠罪類致歉詞語包括贖罪、謝罪、賠罪、請罪、認罪、賠釋、賠不是等,這類詞語多被用在致歉方的冒犯行為情節較為嚴重時。根據致歉行為中的三種元素出現的不同頻數,對賠罪類致歉詞語在話語形式序列情況量化分析如下:
1.當致歉方、專門致歉詞語和受謙方三者僅出現一種元素時,與表達歉意類詞語不同,此時,賠罪類致歉詞語都不能單獨使用。
2.當致歉方、專門致歉詞語和受謙方三者中出現兩種元素時,此時,專門致歉詞語必須出現,致歉方可以與專門致歉詞語直接搭配實現交際意圖。而受謙方不能直接充當賓語,不能單獨與致歉詞同現,即沒有“謝罪你”、“賠罪你”等說法。
如:萬一驚動了你們兩位,我 賠不是。
3.當致歉方、專門致歉詞語和受謙方三者全部出現時:類別中的全部詞語都可以在致歉方、專門致歉詞語和受謙方三者全部出現時使用,但是,還是需要介詞來輔助完成對受謙方的強調。
如:阿媽妮,我代表我的父輩向您 謝罪。
請求原諒類致歉詞語包括原諒、諒解、見諒、體諒、海涵、擔待等,這類詞語在語用上更為委婉,禮貌度也較高。根據致歉行為中的三種元素出現的不同頻數,對請求原諒類致歉詞語在話語形式的線性排列情況量化分析如下:
1.當致歉方、專門致歉詞語和受謙方三者僅出現一種元素時:與謝罪類致歉語一樣,幾乎所有請求原諒類致歉詞語都不能單獨使用。
2.當致歉方、專門致歉詞語和受謙方三者中出現兩種元素時:此時,專門致歉詞語必須出現,致歉方可以與絕大部分專門致歉詞語共現,并且在使用中為了強化致歉方請求原諒的態度和語氣,常會加上“請”“吧”等詞,但受謙方卻不能與專門致歉詞語單獨搭配使用。
如:請你 見諒。
3.當致歉方、專門致歉詞語和受謙方三者全部出現時,請求原諒類致歉詞語中的全部詞語都可以在致歉方、專門致歉詞語和受謙方三者全部出現時使用。
如:爸爸,你 原諒 我吧!
話語的語義表達并沒有明確自左而右的序列,但言語信息在傳遞時會受到認知模式和時間空間等因素的制約,只能采用線性方式排列,這種話語序列的組合是有理據性的。在圖1所示的致歉言語行為的話語序列機制:[致歉方+專門致歉詞語+致歉事實+受謙方]中,專門致歉詞語在致歉言語的話語形式序列中居于最重要的地位,當幾種元素僅出現一個時,出現的必須是專門致歉詞語,因為專門致歉詞語標示著交際意圖的屬性,是致歉言語行為的區別性特征。此外,在賠罪類致歉話語形式序列中,致歉方比受謙方更常出現,與其相反的是,在請求原諒類致歉話語形式序列中,受謙方比致歉方更常出現。這種區別是由認知模式的不同造成的,在原諒類致歉言語行為中,致歉語除了表達致歉的意向外還隱含著求得對方原諒的意向,此時受謙方成為原諒行為的主體,為了表示對聽話人的禮貌和尊敬,故而突出了受謙方在話語序列中的地位。
認知模式對致歉言語行為話語序列的影響在英漢致歉語語序對比中體現得更明顯。在英美民族的認知模式中,他們的思維序列始終是以自我主體為中心而展開的,認知的過程是:行為主體→主體的行為→行為客體→行為標記,因此英語致歉行為在話語序列上,致歉方比受謙方更常出現,共同出現時,致歉方常會出現在更具有標記性的位置上(句尾或句首)。而漢民族的認知模式中常會更多地考慮到聽話者的因素,尤為體現在請求原諒類的致歉話語之中。
表1漢英致歉言語行為的不同話語表述

人們使用語言的根本目的是完成交際意圖,要想使交際意圖獲得滿足還必須要遵循禮貌原則選用不同的語氣表現手段,表現在句法形式上就是語氣詞的選擇,在話語序列的線性組合中語氣詞固定出現在句子的末尾,標志著致歉話語的語氣,影響著交際意圖實現的效力。通過對句末語氣詞分布情況的觀察,我們可以在話語形式上發現一個接近于經驗事實的規律,總結出不同類別的專門致歉語與句末語氣詞的搭配使用情況:

表2 不同類別專門致歉語與句末語氣詞的搭配使用
不同語氣詞在語氣表達上存在明顯差異。“了”表示一種對已然事實的斷言,因而不能與表示未然事實的請求原諒類致歉語搭配。“吧”的基本語氣是表示委婉、商量、建議,因此只能與請求原諒類致歉語搭配,而不能與另外兩類搭配使用。其他幾個語氣詞的禮貌度較“了”、“吧”相比要低,語氣也更隨意,因而只能在致歉人的冒犯行為程度較低時使用,不能與賠罪類和請求原諒類專門致歉詞語搭配。
[1] 呂明臣.話語意義的建構[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2] 王德春.大學修辭學[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