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甄洪磊
案外人申請檢察監督制度初探
文◎甄洪磊*
《民事訴訟法》于1991年4月9日通過并實施,歷經兩次修正,現行《民事訴訟法》于2013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兩次《民事訴訟法》修正涉及到許多制度的設立及完善,“案外人”訴訟權利保障制度是其中的亮點之一,但司法實踐中出現的新問題,導致“案外人”似乎游走于司法程序之外,許多問題需要加以明確。
現行《民事訴訟法》在審判監督程序章節中并沒有出現過“案外人”的字樣,在相關規則中也沒有“案外人”的定義。沒有定義“案外人”的內涵所以其外延不確定,導致理論界、實務界對該項制度認識不統一?,F行《民事訴訟法》第56條、第227條、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在經濟審判工作中嚴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若干規定》(以下簡稱《關于嚴格執行民事訴訟法的若干規定》)、《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審判監督程序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關于適用民事訴訟法審判監督程序的解釋》)第5條中關于“案外人”與“第三人”的規定可以從一個側面幫助我們研究現行《民事訴訟法》中“案外人”的內涵。司法界在不同時期對“案外人”不同的表述可以看出“案外人”的范圍非一成不變。第一次《民事訴訟法》修訂之前,案外人與第三人之間的關系為彼此獨立的,表現在《關于嚴格執行〈《民事訴訟法》〉的若干規定》中“當事人”、“第三人”或“有關的案外人”在同一法條中并列出現。第一次《民事訴訟法》修訂之后到第二次《民事訴訟法》修訂之前這段時間第三人與案外人關系有了變化,理由是2007年修訂后的《民事訴訟法》第56條規定了“第三人”的內容,另一方面《關于適用民事訴訟法審判監督程序的解釋》第5條規定了“案外人”的權利,這時期的權利包括訴權以及申請再審的權利,故這里的“案外人”與“第三人”為種屬關系。第二次《民事訴訟法》修訂之后,“案外人”與“第三人”的區別更大意義上源于立法技術上的原因。其第56條新增“第三人”在符合法定條件下通過訴訟撤銷、變更已生效裁判的權利。本人認為該條新增內容系對《關于適用民事訴訟法審判監督程序的解釋》第5條第1款內容的升華,使“第三人”訴權在法律層面上得以明確。現行《民事訴訟法》第227條在執行程序中使用“案外人”的稱謂。本人認為,理論界和實務界對于“第三人”分為有獨立非請求權的第三人和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并無爭議,而請求權是在訴的過程中產生的權利,法院裁判終結并且生效后,“訴”告一段落,進入執行程序,再用“第三人”來表述恐有不妥,故有了“案外人”的提法?,F行《民事訴訟法》以及《人民檢察院民事訴訟監督規則(試行)》中的相關規定都表明法律制度層面上對于“案外人”提請檢察監督還是比較謹慎的。最高人民檢察院民事行政檢察廳王莉也在2014年2月所作《對生效裁判結果的監督》一文中提到案外人不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而直接向檢察機關申請抗訴或者再審檢察建議,不予受理,若向檢察機關控告、舉報,針對法官違法行為的,可以受理。本人認為對于執行程序之前的已經生效的法律文書,現行法律賦予了“第三人”相關的訴權,這里的第三人就是現行《民事訴訟法》中規定的第三人。對于執行過程中案外人提請檢察監督應為符合《民事訴訟法》第227條規定的對執行標的有異議的除了當事人以外的人。另外需要指出若向檢察機關舉報、控告審判、執行人員有貪污受賄、徇私舞弊、枉法裁判等違法行為,則“案外人”應為除了案件當事人以外的所有的有訴訟行為能力的人。
我國一些學者把現行《民事訴訟法》第56條規定的“第三人撤銷之訴制度”理解為“案外人”申請再審制度。我國民事訴訟法學泰斗江偉在《民事訴訟法修改建議稿(第三稿)》第26章“再審程序”第390條寫到:“對案件有法律上利害關系的第三人因不可歸責任于自己的事由未參加訴訟的,導致不能提出足以影響裁判結果的事實或證據的,除可以適用其他程序獲得救濟的以外,可以雙方當事人為共同被告提起撤銷原判決之訴。人民法院審理第三人撤銷之訴,適用再審的規定。”[1]在立法起草時,立法機關曾在案外人申請再審、案外人另訴、案外人撤銷之訴三個方案中選擇備選,最終選擇了撤銷之訴制度。[2]撤銷之訴作為一種非常救濟制度,其主要立法目的旨在遏制侵害案外人利益的虛假訴訟行為,并以撤銷之訴取代案外人申請再審制度。[3]從現行成文法的設計可以看出,第三人撤銷之訴制度與案外人再審制度在性質、程序、效果均不相同,兩者屬于在同一法律規范中并存的兩種不同的制度?,F行法律制度限制了除了第三人以外的案外人行使撤銷之訴的權利。近些年來,虛假訴訟層出,對于非法律意義上的“第三人”權利如何保護為實踐中常常出現的問題。如:
張某與周某之間民間借貸糾紛一案,業經諸暨市人法院判決,后周某發現張某與邊某虛構債權債務,且已經法院裁判,周某的權益如何保護?在張某和邊某的訴訟中,周某并非法律意義上的第三人,故其不能行使第三人撤銷之訴的權利。若張某與邊某的案件進入執行程序,周某能否以案外人的身份提出執行異議之訴。對此有的學者提出案外人申請再審制度在法國最為成熟,應為我國實踐所采納。根據法國《民事訴訟法》第582-592條的規定,當第三人因作為局外人的判決所產生的效果而受到損害時,或是僅僅受到損害威脅時,第三人可提出取消判決的異議;第三人可以要求在法律上或事實上重新審判,請求撤銷原判或改判;當判決整體或某些部分不可分的情況下,只有在原訴訟的所有當事人均受傳喚參與訴訟時,法院才受理并判決取消原判決的異議;如果第三人提出的取消判決的異議被支持,則原判決可被撤銷,如果第三人提出的異議被駁回,則原判決產生效力;如果第三人的異議被認為濫用訴權或拖延訴訟,則第三人要被判決罰款和損害賠償。[4]法國對第三人持一種相當寬泛的理解,認為只要是利益受到損害或損害的威脅均為第三人。本人認為,只有法律規定的能夠為人們所行使或享有的權能或利益才能稱之為權利,權利的行使必須依據現有的法律制度。一方面我國法律制度層面已經規定了第三人概念及范圍,另一方面過于寬泛定義第三人也不利于裁判的穩定性?,F行制度框架下,不擴大第三人的范圍,周某的權利亦可以在執行過程中得到保障?,F行《民事訴訟法》第227條規定了執行異議之訴,明確規定了案外人對“執行標的”主張權利,而非《關于適用民事訴訟法審判監督程序的解釋》第5條規定的“標的物”,本人認為若對象為“標的物”,那么只能對具體的物主張權利。此外,周某還可以向檢察院提供虛假訴訟的線索,檢察機關依職權進行調查。周某選擇了向諸暨市人民檢察院提供虛假訴訟的線索,該院順藤摸瓜,發現張某、盧某(兩人系夫妻關系)與多人虛構債權債務,并大多已經得到法院裁判,涉案金額超過千萬。截止發稿日公安機關已經立案偵查因涉嫌張某、盧某虛假訴訟犯罪嫌疑人25人,其中9人已經法院作出有罪判決。同時,諸暨市人民檢察院向紹興市人民檢察院提請抗訴2件,向諸暨市人民法院提出再審檢察建議4件,法院對于檢察機關提出的再審理由予以采納。本人認為法律制度的設計的初衷應是盡可能從各個層面形成一個保護網,故對《民事訴訟法》第227條的理解,可以參照法國《民事訴訟法》的思想理念,對于案外人對執行標的提出的書面異議的理由除了裁判結果直接侵害了其合法權益,如:侵害其所有權、用益物權、擔保物權、占有權外,對于涉嫌通過虛假訴訟稀釋債權、以及其他減少債務人資產(或財產性權利),足以損害到案外人利益的行為,案外人也有權提出書面異議,當然為了防止案外人惡意行使權力,需要在司法實踐中要求案外人需要提供初步證據證明債務人有上述行為,對于惡意行使權力的案外人可以進行司法懲戒,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注釋:
[1]江偉:《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修改意見稿(第三稿)及立法理由》,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年版,第295頁。
[2]汪暉:《案外人申請再審制度的價值定位》,載《人民法院報》2013年5月22日。
[3]參見最高人民法院對2013年1月1日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司法解釋的征求意見稿(第一稿)》。
[4]鄭勇:《案外人申請再審制度存在的問題與完善》,來源于百度文庫,訪問日期:2014年11月25日。
*浙江省諸暨市人民檢察院[31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