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論廣角
建設性執法的思維方式,承認法律的不確定性及法律運行環境的不完美性,在此基礎上以建設性務實態度和方法逐步改進,同時重視對公眾批評意見的集納,以大局觀為指引,富有成效地解決實際問題。建設性執法有利于打破傳統官民對立僵化執法觀念,發揚現代法治社會公民溝通和協商民主精神,在法治框架下實現建設性溝通,用建設性思維和方式解決實際問題,建構起現代執法觀念。面對社會矛盾和糾紛,執法者應當以解決“建設性沖突”的心態,運用建設性法治思維和方法,傾聽建設性意見,形成建設性方案。只有這樣,執法才不至于忽略法律的動態生長和有機衡平特性,在個案中彰顯法治精神,通過個案展示公正本質。
(武漢大學法學院教授李龍如是說,《法制日報》,2014年8月7日)
法治社會建設的核心是提高社會治理能力和自治能力。社會先于國家與政府而存在,建設法治社會是破解法治瓶頸、加快法治中國建設的有效路徑。建議加快社會立法進程,注重社會自發秩序的建構與立法邏輯的自下而上性,發揮授權立法的優越性,有計劃有步驟地開放社會空間。建議推進社會治理法治化,依靠法律來規范個人、社會組織的行為,協調社會關系,努力將各項社會治理活動納入法治軌道,實現社會的制度化、規范化、科學化治理。建議鼓勵和支持社會組織依法自治,激發社會組織活力,實現各類社會組織規范有序地發展;加強基層民主建設,推動社會組織依法自治。建議規范社會力量在矛盾化解中的重要地位,充分利用鄉規民約動員各種社會力量參與化解調處社會糾紛;依法確定行業調解、專業調解、社區調解的效力,保障各類調解的合規性和合法性。
(中南大學法學院院長、教授陳云良如是說,《人民法院報》,2014年8月13日)
要實現法律顧問制度在各地各級政府的全部建立、全面覆蓋,并且真正有實效地運轉,確實存在諸多障礙。要消除這些障礙,首先是政府及其行政首長樹立重視政府法律顧問的意識,讓法律顧問能充分參與政府的決策和行為;其次是保障政府法律顧問的獨立性,使其不受干涉地就政府行為發表意見;最后是規范政府法律顧問的選任,保證專業性強、業務水平高的律師進入政府法律顧問隊伍。改革政府法律顧問制度,要具體解決如下問題:第一,落實經費保障。建議設立專項經費,引入政府采購制度,建立考核激勵機制,以保障政府法律顧問的基本勞動報酬。第二,賦予法律顧問以權利。政府及其工作部門在法規、規章以及規范性文件出臺之前,必須聽取法律顧問的意見,并賦予政府法律顧問查詢、詢問、聽證、取證等方面的權利。第三,保障法律顧問異議權。法律顧問對政府的決策和行為產生異議后,政府應充分聽取法律顧問的建議和意見,并通過答復、詢問與解釋來實現政府和法律顧問的互動。第四,維護法律顧問的人身和財產安全。在參與一些重大、突發敏感性事件和重大群體性事件,或處理矛盾非常激烈的案件時,政府法律顧問的人身和財產安全極易受到侵犯,因此需依法予以有力有效保障。解決好這些問題,政府法律顧問制度就能有效運轉,法律顧問才能走出“顧而不問”的尷尬,才能成為政府違法行政的“守門員”、依法行政的助推器、科學決策的智囊團。
(海南大學教授王崇敏如是說,《人民日報》,2014年8月6日)
法治社會的核心在于機制建設。法治社會建設要著力的不是靜態微觀的規范問題,而是動態宏觀的機制設計。法治社會建設固然也會聚焦于某一個分析對象,但要更加關注社會系統中該對象與其他要素及系統的關系問題。法治社會建設固然也分析主體的行為及其規范,但更加關注的是主體在系統中行動的意義及與其他主體的互動問題。法治社會建設固然也需訴諸規則構建,但更要注意,構建規則不是終點而恰恰是起點。法治社會建設固然也要討論糾紛的解決,但更要明確的是解決方案不可“一過性”,更要注重矛盾的化解及此類糾紛的預防。因此,法治社會不是對單一規則的“切片式”的靜態調整,而是重在構筑一種合理的社會運行機制。此種機制應包含主體間權力結構、互動框架、路徑與方式、實際效果等等,從而對各類主體關系及其互動形成一種富有彈性和回應性的規范力量。法治社會建設的基本機制包括決策影響機制、行為調整機制、合作互補機制、矛盾化解機制、信用信息機制。具體來看,包括矯正公民個體的行動邏輯,探索公民守法習慣的養成;影響社會組織的行動決策,開拓私組織行政關系的法律調整;規范社會組織的非經濟行為,以他律保證自律;明確治理職能,探索合作互補;應對社會沖突,探索多元糾紛化解機制;防范系統性風險,避免“轉型陷阱”;恢復主體間良性信用機制,治理社會失信困局;完善大眾信息傳播機制,回應網絡時代新課題等內容。
(中南大學法學院講師、博士后王紅霞如是說,《檢察日報》,2014年8月19日)
維護社會的公平正義,是傳媒與司法的共同目標,傳媒與司法之間應該是合作者而不是對立者。但在實際運作中,兩者間卻常常會出現問題。先于司法審判給案件作出定性,對案件當事人作出評價,從而影響司法審判的新聞報道,是造成傳媒與司法關系緊張的重要原因之一。
司法審判是實現司法公正和社會公正的關鍵環節。在輿論監督的外部環境中,司法人員既要利用好輿論的提示功能,更要不折不扣地行使好法律賦予的獨立審判權,嚴格遵守“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準繩”的司法原則。對于一些公眾關注度較高的案件,法官能否頂住輿論壓力直接影響到審判的結果。法律事實不同于客觀事實,也不同于新聞事實。在司法實踐中,法官面對媒體和公眾的輿論評判,需要始終堅持“以法律為準繩,以事實為依據”的原則,而不是考慮如何應付媒體和說服公眾。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鄭保衛、葉俊如是說,《法制日報》,2014年8月1日)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強調,建設法治中國,必須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在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建設的同時,努力推進法治社會建設,勢在必然。
大力推進法治社會建設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如果不切實加強法治社會建設,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作用就是一句空話。大力推進法治社會建設是社會結構轉型的必然要求。隨著城鎮化和城市化的推進,越來越多的人口涌入城市。熟人社會的游戲規則逐漸被陌生人社會的游戲規則所取代。法治社會的建設勢在必然。大力推進法治社會建設是創新社會治理體制的必然要求。無論是社會治理體制,還是現代社會組織體制都需要納入法治化軌道;要依法防范和懲治違法犯罪活動,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大力推進法治社會建設是政治體制改革的必然要求。如果沒有堅實的社會基礎、有序的法治社會建設,法治政府和法治國家根本無從談起。只有加強法治社會建設,只有不斷打造整個社會尊法、守法的法治社會環境,才可能深入推進法治國家和法治政府的建設。
(王立峰如是說,《學習時報》,2014年8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