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芳蕊 陳曉珍 曹道成
專利糾紛行政調解協議司法確認程序之構建
姜芳蕊 陳曉珍 曹道成
專利糾紛行政調解協議司法確認制度是一種新的專利糾紛解決機制,它承接了專利行政保護和司法保護兩者的優勢,符合當前“大調解”解決糾紛、營造和諧社會的發展需求。一種法律制度其程序構造的好壞,直接影響這一制度的好壞,建立完善規范的專利糾紛行政調解協議司法確認程序,是發揮這一制度優勢的前提。本文通過探討專利糾紛行政調解程序和司法確認的相關問題,嘗試提出符合當下需求的專利糾紛行政調解協議司法確認程序。
專利糾紛 行政調解協議 司法確認 程序
行政調解是我國調解制度的主要組成部分,也是“大調解”糾紛解決機制中的重要環節,承擔著特殊的社會功能。與司法訴訟相比,專利行政管理機關在處理專利糾紛時,具有專利信息資源充沛、執法人員技術專業水平較高、程序快捷方便等諸多先天優勢,在專利糾紛數量日趨增多、技術日益復雜的當下,專利糾紛行政調解制度因其便捷、高效的優勢理應更受到當事人的青睞。但事實上,整體上我國尚未建立統一的行政調解法律制度,行政調解未能得到有效的規范。在這些問題上,行政機關為了免受“行政權力過度擴張”的指責,往往采取消極回避的態度,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行政調解的權威性。就專利糾紛行政調解制度而言,因行政調解協議的法律效力較弱,缺乏強制性,導致行政機關花費時間、精力、資源促成的協議,糾紛當事人即使隨意反悔或違背協議內容也不會得到任何制約或制裁,導致調解協議徹底淪為一紙空文,這不但浪費了行政資源,也嚴重打擊了專利行政機關和當事人運用專利行政保護的積極性,人們反而更愿意選擇司法手段來解決專利糾紛案件。a從湖南省知識產權局網站(http://www.hnipo.gov.cn/hnzscqj/zlzf/sjgb/default.htm,最后訪問日期:2014年8月9日)公布的2007年~2013年執法數據可以看出,全省專利侵權糾紛以調解結案的數量除2007年為18件外,其余年份均在5件以內徘徊,而專利侵權糾紛案件總數在近幾年呈逐步增長的態勢。易言之,選擇行政調解的專利侵權糾紛當事人越來越少。
實踐中,目前人民法院主導的訴調對接工作建設的關注點更多的是放在邀請或委托行政機關調解上;理論上,以行政調解與司法的直接對接為獨立視角的學理研究并沒有受到學界的重視,相關研究也一直囿于行政調解中行政權力擴張的擔憂或基于其他考慮,對行政調解協議的效力問題一直諱莫如深,這導致了司法實踐中出現了不少曲折迂回的現象。b2012年4月,福建省福州市中級人民法院、福州海關、福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福州市文化新聞出版局、福州市知識產權局共同簽訂《關于建立知識產權糾紛“大調解”聯動機制的若干意見》,正式啟動福州知識產權大調解聯動機制。根據該意見,行政部門組織訴前調解可以引導當事人自行約定請求人民法院在行政調解協議的基礎上依法出具與民事裁判文書同等具有強制執行效力的司法調解書,即人民法院不是對行政調解協議進行直接確認,而是將行政調解轉化成司法調解的方式。
在此背景下,湖南省在國務院2010年10月發布的《關于加強法制政府建設的意見》指導下c《關于加強法制政府建設的意見》第23條指出,要把行政調解作為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和有關部門的重要職責,完善行政調解制度,科學界定調解范圍,規范調解程序,對行政調解的法制化提出了明確要求。積極探索,通過了《湖南省專利保護條例》。該條例第31條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管理專利工作的部門調解專利糾紛,應當遵循自愿、合法的原則,促成當事人和解或者達成調解協議。達成具有民事合同性質的調解協議的,雙方當事人認為必要,可以依法向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申請司法確認。”首次在全國提出專利糾紛行政調解協議司法確認制度,以期解決目前專利糾紛行政調解面臨的困境,并挖掘和激發行政調解制度的潛力。
雖然專利糾紛行政調解是在行政機關主持下進行的,但最終達成的協議僅涉及當事人雙方的權利義務關系,性質上是一種體現了當事人處分私權的意思表示的民事合同。d2002年,最高人民法院出臺《關于審理涉及人民調解協議的民事案件的若干規定》(以下簡稱《若干規定》),明確了人民調解協議的民事合同性質。參照人民調解協議的相關法律制度,專利糾紛行政調解協議具有一定的民事合同性質。基于此,專利糾紛行政調解協議司法確認程序本質上是一種非訴程序,經司法確認后調解協議的效力因國家權力以某種方式加以擔保而高于一般合同的當事人協議,e王亞新:《〈民事訴訟法〈修改與調解協議的司法審查》,載《清華法學》2011年第3期。具有與民事判決書或調解書同等的強制執行力,“這是調解協議司法確認程序的落腳點,也是司法介入非訴調解的最直接的切入點。”若調解協議一方當事人不履行義務,另一方可向人民法院申請強制執行。
與一般的民事訴訟程序相比,專利糾紛行政調解協議司法確認程序有以下幾個突出特點:
第一,程序的發起不同。一般的民事訴訟程序由當事人一方向人民法院提出,而調解協議的司法確認則需要由雙方當事人向人民法院申請。f參見人民調解法第33條和2011《若干規定》第1條。
第二,管轄不同。民事訴訟法規定了各級法院均有一審民事案件的管轄權,但調解協議的司法確認則由基層人民法院或者它派出的人民法庭管轄。g參見2011《若干規定》第2條規定。
第三,立案案號不同。一般的民事訴訟案件的案號編立“民初字”或“民終字”,調解協議的司法確認案號是“調確字”,且采用“裁定書”的形式作出確認。h參見2011《若干規定》第4條規定。
第四,受理及審查時間不同。調解協議司法確認的受理和審查時間較一般的民事訴訟案件要短,分別是5日和15日。如果雙方當事人同時到法院申請確認的,可即時立案。i同注釋h 。
第五,審判組織不同。一般的民事訴訟案件除簡易程序外,均要組成合議庭進行審理。而人民法院受理司法確認申請后,只指定一名審判人員對調解協議進行審查。j參見2011《若干規定》第6條規定。
第六,審理或審查程序和結果不同。民事訴訟程序需要開庭審理,雙方當事人均要到場,無正當理由不到場的才可以缺席審理;在審理過程中對程序和實體問題進行審理,最后作出裁決。而調解協議的司法確認在必要時可以通知雙方當事人同時到場,當面詢問當事人。當事人如實陳述申請確認的調解協議的有關情況,其提交的證明材料真實、合法的情況下就可以確認;k同注釋j 。根據審查結果作出確認裁定書或裁定駁回司法確認申請。
第七,救濟途徑不同。一般的民事訴訟程序設計了二審、審判監督等程序來進行救濟。調解協議的司法確認只是規定了案外人異議的情形,即案外第三人認為經司法確認的調解協議侵害了其合法權益的,可以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權益被侵害之日起一年內,向作出確認裁定的人民法院申請撤銷確認的申請。l參見2011《若干規定》第10條規定。
對當事人而言,明確的行政調解司法確認程序可以提高當事人對處理結果的可預見性,增強調解協議的可執行性,使其更信任行政調解本身的公正性和合法性,進而在發生專利糾紛時,主動地尋求行政調解救濟方式。因此,確立專利糾紛行政調解司法確認程序,既是專利糾紛行政調解協議獲得正當性的必要條件,也是司法確認準確性的必要保證。
雖然2012年修改的《民事訴訟法》已將“申請司法確認調解協議”作為單獨的一節放入特別程序一章,正式以法律的形式明確了調解協議司法確認程序的特殊性。但在能否將人民調解協議司法確認制度直接套用于行政調解司法確認的問題上,尚存在較大爭議,法律規范仍存在較大留白。因此,亟待構建一套切實可行的、明確的行政調解協議的司法確認程序。
(一)專利糾紛行政調解程序規范
專利糾紛行政調解涉及以下8個程序:
第一,調解程序的啟動。《專利法》規定,調解程序應依當事人的請求而啟動,若有一方當事人不同意調解,行政機關不得強制調解。第二,當事人應提交請求書,并記載請求人和被請求人的姓名或名稱、地址,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負責人的姓名、職務,委托情況,請求調解的具體事項和理由。單獨請求調解專利侵權賠償數額的,應當提交專利行政管理部門作出的認定侵權行為成立的處理決定書副本。mm 結合參考《專利行政執法辦法》第9條的規定。對于口頭提出調解申請的,專利行政管理部門應當制作筆錄,在筆錄中應記載上述內容。
第二,立案。專利行政管理部門收到調解請求書后,應及時將請求書副本送達被請求人,要求其在收到之日起15日內提交意見陳述書。被請求人提交意見陳述書并同意進行調解的,行政部門應及時立案,通知雙方當事人進行調解的時間和地點。被請求人逾期未提交意見陳述書,或在意見陳述書中表示不接受調解的,專利行政管理部門不予立案,并通知請求人。
第三,調解過程。行政調解應遵循法律規定的最低限度的程序正義規則,充分保障當事人平等表達意愿的權利,在查清糾紛基本事實的基礎上進行。因此,除事實簡單清楚、爭議不大的案件外,還需當事人提交或自行收集相關證據。在調解過程中,調解員應充分聽取雙方當事人的陳述和申辯,在充分征求雙方意見后,評估雙方可能作出的讓步程度,擬定調解方案。調解的過程應制作調解筆錄,調解員和當事人均應在筆錄上簽字。
第四,調解方式。通常可以采取以下幾種方式進行調解:一是面對面調解,即調解員組織雙方當事人進行談話,分析行為的性質,責任劃分;二是背對背調解,即調解員與其中一方當事人進行談話,分析利弊;三是可以邀請有關單位或者個人協助調解。
第五,調解時限。為了保障行政調解的效率,避免久調不解對當事人權益保護的拖延和資源浪費,需要設定一個合理的調解期限。一般規定在立案后30日內完成調解。
第六,結案。雙方當事人經調解達成一致后,由專利行政管理部門制作調解協議書,加蓋其公章,并由雙方當事人簽名或者蓋章。當事人經調解未能協商一致時,如果是在請求專利行政管理部門對專利侵權進行處理的過程中提出調解的,專利行政管理部門應及時對侵權糾紛作出處理決定;如果是因專利申請權或者專利權的歸屬糾紛而請求調解的,專利行政管理部門以撤銷案件的方式結案,并通知雙方當事人。
第七,調解協議書的內容。調解協議的內容不能違反法律法規的強制性規定,寫明雙方當事人和調解機構的姓名或名稱、地址,爭議的事實,雙方確認的糾紛解決方案,并載明權利人自愿放棄調解結果以外的其他爭議請求。
第八,調解人員的行為規范和責任。調解由兩名以上的專利行政管理部門的工作人員或其指定人員擔任調解員。當調解員是本糾紛當事人的近親屬、與本糾紛當事人有利害關系或其他關系可能影響公正處理的,應該回避,不得參與調解。在調解過程中,調解員應當向雙方明確闡釋簽署調解協議的法律后果;不能威脅強迫當事人調解,不能偏袒一方當事人;不能索取、收受財物或者牟取其他不正當利益,不得泄露當事人的個人隱私和商業秘密;不得因調解而阻止當事人依法通過仲裁、司法等途徑維護自己權利。同時,還應建立相應的責任追究機制,以確保相關程序規范得到執行和遵守。
(二)專利糾紛行政調解協議司法確認程序構建
作為一種非訴特別程序,調解協議司法確認的程序特點和運行規律與一般民事訴訟程序還是有所不同的。因此,實踐中構造專利行政調解協議司法確認的程序時,既應遵循民事訴訟程序的基本原則和基本制度,亦應考慮專利行政調解協議司法確認的自身特點,確保該程序具有正當性、合理性及可操作性,其程序構建設計如下:
第一,司法確認的原則。(1)自愿合法原則。司法確認程序必須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依雙方當事人的意愿而啟動,以當事人自愿達成的調解協議為基礎和審查對象,其審查的結論亦應建立在當事人自愿的基礎之上,即法官只能對調解協議作出確認與否的裁定,而不能在司法確認過程中對調解協議的內容進行修改和變更。(2)高效便民原則。司法確認程序的設計目的就在于高效解決當事人之間的專利民事糾紛,提高專利技術的利用率,降低當事人的糾紛解決成本,合理分配司法行政資源。因此,人民法院應積極、迅速、及時地展開司法確認程序,嚴守時限,盡量節約當事人的成本,減輕當事人的訴訟負擔。(3)協調配合原則。司法確認審查的對象——調解協議系在專利行政管理部門的主持下達成的,因此行政調解程序的是否合法亦是司法確認審查的內容。這就需要主持調解的行政機關與司法確認法院之間協調配合,在證據調閱、確認結果通報及業務聯系上形成長效的對接工作機制,以保整個專利糾紛行政調解司法確認程序的有序進行。
第二,司法確認的范圍。有人認為,專利糾紛行政調解協議司法確認的范圍只應包括行政機關處理專利侵權案件時就賠償部分達成的調解協議。鑒于行政機關已對專利侵權行為進行了認定和處理,法院對賠償部分調解協議的確認風險會大大降低,可以保證司法確認的準確性。但這樣一來,司法確認發揮作用的空間十分有限,其制度優勢將無法得到體現。因此,只要是當事人可以協商達成合意的專利糾紛都應納入行政調解的范圍,當事人可以請求法院對協議進行司法確認。易言之,司法確認的范圍除了《專利法》第60條規定的專利侵權糾紛外,還包括專利行政管理機關對《專利法實施細則》第85條規定的糾紛進行調解后達成的協議。
第三,司法確認的管轄。2012年修訂后的《民事訴訟法》及相關司法解釋規定,由調解組織所在地的基層法院或其派出法庭對人民調解協議司法確認進行管轄。而《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專利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若干規定》第2條規定專利糾紛一審案件由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所在地的中級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法院指定的中級人民法院進行審理。表面上看,專利糾紛行政調解的司法確認應歸入專利糾紛案件一類,但實際上,司法確認審查的是調解協議的真實性和合法性,不審查具體的專利糾紛本身,亦不對原糾紛所涉及之爭議對象作出判斷和決定。這是專利行政調解協議的司法確認與一般的專利糾紛案件的本質差異。而且,若選擇由中級人民法院作為管轄法院的話,其在地域上的便利性和靈活性遠不及基層法院。基于司法確認制度本身要求的高效便民性,應當參照《人民調解法》和最高人民法院相應司法解釋的規定,專利行政調解協議司法確認,由基層法院受理比較合適。
第四,司法確認的受理。雖然行政調解協議性質上為民事合同,它所涉及的民事賠償糾紛衍生于專利行政機關處理的具體行政案件,當事人一方或雙方系該部門具體行政行為的相對人,它對當事人糾紛甚至由此衍生的民事賠償糾紛的干預權威遠遠大于人民調解組織,更容易通過自身的權威干擾當事人對民事賠償糾紛的自愿處分。因此,在人民調解協議的司法確認均要雙方共同申請人民法院才予受理的情況下,專利糾紛行政調解協議的申請更應堅持此規定。申請確認的期限可參照適用《人民調解法》的有關規定,以調解協議達成后30日內為限。
參照《關于人民調解協議司法確認程序的若干規定》(以下簡稱2011《若干規定》),當事人在提出司法確認申請時,應提交司法確認申請書、調解協議和身份證明、資格證明等材料,但從簡便原則考慮,也可以提出口頭申請,法院在記錄后當事人必須簽字或蓋章;調解協議書要有雙方當事人的簽章,調解員簽名加蓋專利行政管理部門公章。專利侵權糾紛中專利行政管理部門出具了處罰決定書的,還應提交專利行政管理部門出具的針對侵權行為的行政處理決定書,以便法院完整地掌握案情,更準確地作出司法確認。同時,為了防止當事人合意侵害第三人利益,防范司法確認風險,可以要求當事人簽署承諾書,承諾內容包括:雙方當事人出于解決糾紛的目的自愿達成協議;沒有惡意串通、規避法律;沒有損害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和案外人的合法權益;如果因為調解協議內容給他人造成損害的,愿意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承諾書可以由法院自備,由當事人在立案時簽字即可。除此之外,還可以要求當事人提交與調解協議有關的財產證明資料,以證明其擁有調解協議中涉及財產的處分權。
人民法院在收到當事人申請后應當及時審查立案并當即送達受理通知書。經審查符合立案條件的,立案后當天移送知識產權庭或相關法庭進行審理。
第五,司法審查。(1)審查內容。法院除了從形式上審查調解協議的真實性和合法性外,還要根據案件的具體情況進行一定程度的實質審查,包括詢問當事人、核實證據、甚至調閱主持調解的行政機關保存的關鍵性證據,了解調解過程。n陳雅忱、何煉紅、陳仲伯:《專利糾紛行政調解協議司法確認問題探討》,載《知識產權》2013年第9期。但是,過度的實質審查對法官提出了較高的技術性要求,加大了審理的難度,削弱了司法確認制度的高效便捷的優勢,違背了當事人意思自治的初衷,甚至可能侵犯當事人的隱私權。因此,司法審查的內容應側重于調解程序的合法性,實質審查也僅限于是否有悖于國家、社會、第三人合法權益,是否造成公序良俗的破壞,是否違反法律法規的強制性規定等內容。(2)審查程序。審判人員任選、詢問當事人、補充陳述或材料等規定,可以參照最高人民法院2011《若干規定》第6條內容。同時,參照2009《若干意見》23條內容,審判人員還應在審理過程中就以下事項當面詢問:雙方當事人是否理解所達成協議的內容;是否接受因此而產生的后果;是否愿意由人民法院通過司法確認程序賦予該協議強制執行的效力。
經審查,對當事人意思表示真實、調解協議內容未違反法律強制性規定,不損害國家社會公共利益和第三人合法權益,且不存在其他不予確認情形的,人民法院應予以確認調解協議效力。對于調解協議雖有瑕疵但不影響協議效力的,經雙方當事人補正后,人民法院應當確認其效力。對于違反法律、行政法規強制性規定,或損害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的,侵害案外人合法權益的,涉及是否追究當事人刑事責任的,內容不明確,無法確認和執行的,專利行政管理部門或調解人員強迫調解或者有其他嚴重違法行為的,人民法院不予確認調解協議效力。對于當事人違背真實意思的簽訂調解協議,或者調解組織、調解員與案件有利害關系卻未回避,調解顯失公正的,人民法院對不予確認調解協議效力,但當事人明知存在上述情形,仍堅持要求確認的除外。對于專利管理行政機關違反調解程序進行調解的,人民法院應當向當事人進行釋明,經釋明后,當事人仍然堅持要求確認的,應當詳細記入筆錄,由雙方當事人簽字或者蓋章后,由人民法院予以確認。人民法院應當自受理司法確認申請之日起15日內作出是否確認的裁定。因特殊情況需要延長的,經分管院領導批準,可以延長10日。
第六,司法確認裁定的效力。在司法確認裁定的效力起點的問題上,可以參照2011《若干規定》的做法,確認決定書作出之日起即發生效力,而不以送達作為司法確認裁定書生效的要件。司法確認裁定生效后即具有執行力,一方當事人不履行調解協議的,另一方當事人可以請求人民法院強制執行。確認裁定書載明的協議內容,應當與調解協議書及調整、補充、補正條款原件內容相一致。對不予確認調解協議效力的,人民法院應當裁定駁回申請,送達雙方當事人,同時告知其相關權利。
人民法院出具調解協議效力司法確認裁定書后,應及時向主持調解的專利行政管理部門進行通報。經確認的調解協議有履行內容的,可以要求該調解組織或調解員督促當事人履行。
第七,司法確認裁定的執行。當事人向人民法院申請強制執行的,應向法院提交專利糾紛行政調解協議書原件、人民法院司法確認裁定書及其他材料。在執行過程中,人民法院也可以邀請主持調解的專利行政管理部門或調解員參與。隨著“大調解”工作不斷深入,各社會組織都有可能參與到這一機制中成為糾紛調解的主體,在這種背景下,有人提出了將司法確認審查與當事人申請法院強制執行合一的觀點,以便統一審查和執行制度。o江必新:《關于民事訴訟制度的宏觀思考》,載《清華法學》2011年第6期。雖然從當下的司法現實來看,這種一步到位的制度設計有點為時過早,但為將來進一步簡化司法確認和執行程序提供了思路和參考。
第八,關于錯誤確認的救濟。調解協議司法確認制度實行一審終審制,生效后的司法確認具有形式確定力,當事人不能上訴。但實踐中,難以在調解協議是否存瑕或是否會損害第三人利益問題上進行全面了解,有可能會作出錯誤確認的結論。因此,需要構建救濟機制,以彌補這種錯誤給當事人或案外第三人造成的損失。
一般可以通過兩個途徑進行救濟,一種途徑是人民法院自我糾正,即對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司法確認裁定,發現確有錯誤需要撤銷的,由院長提交審判委員會討論后,裁定撤銷原裁定書,重新作出駁回申請裁定。目前法律尚未賦予人民法院這種主動撤銷錯誤確認的權力。
另一種途徑是案外人異議,即由案外第三人向作出司法確認裁定的法院提出申請。根據2011《若干規定》第10條規定,“案外人認為經人民法院確認的調解協議侵害其合法權益的,可以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權益被侵害之日起一年內,向作出確認裁定的人民法院申請撤銷確認決定。”可知,這種情況下只能以調解協議侵害了該案外人的合法權益作為申請法院撤銷司法確認裁定的事由。人民法院對案外人提交的材料只作初步審查,認為異議成立的,作出撤銷確定裁定;認為案外人異議不成立的,可作出駁回裁定。也有學者認為,應分情況對案外人異議區別處理:異議事由為調解協議雙方當事人的傳統侵害案外人合法權益的,法院應當以案外人為原告,告知其以調解協議雙方當事人作為作為共同被告提出民事訴訟;異議事由是案外人沒有得到在調解協議達成過程中參加和表達自己意愿的機會,并由此造成其利益上損失的,法院可在收到異議書面材料后,將其送達原調解協議雙方當事人,并告知其作為被申請人在指定時間與異議申請人共同到法院接受詢問。若被申請人與異議申請人達成一致,則撤銷原司法確認裁定。也可以在征得異議申請人與被申請人同意的前提下,就三方當事人各自之間權利義務關系如何處理的合意基礎上改變原來的調解協議內容,并對此做出新的司法確認決定。p王亞新:《〈民事訴訟法〉個性與調解協議的司法審查》,載《清華法學》2011年第3期。此時達成的調解協議應屬于一種訴前調解協議,而不再是專利糾紛行政調解協議的司法確認了。因此,可以采取一種簡化處理的方式:案外人的異議材料送達原調解協議雙方當事人后,在一定期限內未提出異議或主張的,撤銷確認裁定書;若根據案外人異議和對當事人的詢問后,認為調解協議很可能侵害了案外人利益的,也應撤銷確認裁定書。被撤銷的確認裁定的效力自始無效。當事人可以自行變更調解協議或者達成新的調解協議,也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訴訟。
Judicial affi rmation system of administrative mediation agreement of patent dispute is a new approach for resolution of patent dispute, which combines the advantages of administrative protection and judicial protection of patent. It meets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concept of “grand medi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harmonious society. The construction of legal system depends its advantage, thereof the construction of judicial affirmation system of administrative mediation agreement of patent dispute is the prerequisite of its implementation. This article tries to analyze relevant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judicial affirmation system of administrative mediation agreement of patent dispute.
patent disputes; administrative mediation agreement; judicial affi rmation; procedure
姜芳蕊,中南大學知識產權研究院博士生
陳曉珍,湖南省高級人民法院知識產權庭副庭長
曹道成,湖南省高級人民法院知識產權庭庭長
本文系湖南省知識產權戰略實施專項項目《專利糾紛行政調解協議司法確認程序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課題編號:2014S軟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