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露
既要抓住重點、突出關鍵,還要駕馭全局、兼顧全面,才能創造性地發揮主觀能動性,切實保障食品安全監管的成效
食品安全關系國計民生,不僅影響人民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更危及國家經濟發展與社會穩定,已成為全社會最為廣泛關注的焦點,如何切實保險食品安全也自然成為當前及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包括各級政府在內的各個監管機關工作的重心。近年來,隨著中國食品安全的法制化、標準化及規范化步伐不斷增大,成效也頗為顯著,但食品安全領域仍存在諸多問題,重大食品安全事件時有發生,對食品安全監管工作提出了嚴峻的挑戰。雖然食品安全隱患存在于“從農田到餐桌”的食品供應鏈的方方面面,但針對當前食品生產加工、食品流通及食品監管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各監管部門應立足以下四大監管領域,學會彈鋼琴,既要抓住重點、突出關鍵,還要駕馭全局、兼顧全面,才能創造性地發揮主觀能動性,切實保障食品安全監管的成效。
加強食品安全的法律制度體系建設。完善的法律制度體系是食品安全保障的基礎,食品安全問題屢禁不止從根本上源于法律和制度的缺失,因而應圍繞《食品安全法》和各地的食品安全實施細則,結合實際,依法對“從農田到餐桌”農產品種植養殖及食品生產加工、流通和消費四個環節進行重點監管,確保各項法規落到實處;在實踐中逐步完善各項規章制度,切實保障公眾飲食安全。構建并完善食品召回制度,培養食品企業行業自律,保護消費者不受侵害。加大懲罰力度,確保食品安全法律的權威性,對多次嚴重違法者,應采取措施將其淘汰出食品市場,以顯示法律對危害食品安全等行為的威懾作用。
完善食品安全監管的行政執法體系。當前的食品安全監管主要依賴于行政執法,只有建立完善、科學的行政監管體制,才能保證食品安全問題的徹底解決。因而應建立權威、中立的食品安全監管機構,培養食品安全監管機構的公信力。建立科學的地方政府官員的績效評價體系,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統一納入地方政府官員的政績考核指標體系,破除地方保護主義,保障對食品安全的有效監管。強化基層食品安全監管力量,對鄉鎮政府、社區街道等機構參與食品安全監管、承擔食品安全責任加以明確規定,實現“權責一致”。
健全食品安全保障措施。建立科學的食品安全標準體系。既要盡快實現國內食品安全標準與CAC標準的接軌,提高食品安全標準體系的科學性和有效性,又要對現有的由不同部門制定的不同食品安全標準的溝通與協調,對重復、矛盾的食品安全標準的進行有效的清理;還應該將各種食品安全標準通過法律法規的形式加以確認,并明確規定違反食品安全標準的懲罰措施。著手構建充足專業的食品安全檢測人員隊伍,充分保障食品安全檢測的經費投入,提高食品安全檢測手段和管理水平;引導與保障食品檢測機構逐步實現正規化、專業化、權威化和社會化,改變目前食品檢測機構布局分散,相互之間缺乏信息交流的現狀。加強食品安全信息化建設,借助物聯網,促進食品供應鏈的透明化和標準化,建立能覆蓋城鄉居民的、從點到面的食品安全可追溯體系,實現對食品生產加工企業的“從農田到餐桌”的全程監管。
強化食品安全宣傳教育,提高公眾的食品安全認知水平和參與能力。加強消費者的食品安全教育的目的在于幫助普通消費者掌握食品相關信息以正確判斷食品的優劣。例如,可以在各個學校開設食品安全教育相關課程,使學生對食品安全方面的知識有一定的了解;也可以在基層社區積極開展食品安全教育方面的活動,利用傳媒的力量,使更多的群眾有機會接受食品安全教育。積極引導消費者向各監管機構反映食品安全問題,提高食品安全監管中消費者參與度。要阻隔與防止食品安全的虛假新聞、夸大其詞、不實報道及故意炒作,對提發布虛假信息的新聞媒體追究相應的法律責任,確保新聞報道的客觀、全面、準確,營造人人關心、人人維護食品安全的良好輿論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