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東 李鵬飛(河北省唐山市人民檢察院)
刑訴法修改后,進一步為刑事司法人權保障提供了具體的制度和法律依據,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但是,修訂后的刑訴法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被羈押期間的權利義務以及救濟未作專門性規定,僅增加了“拘留、逮捕犯罪嫌疑人后,應立即將被拘留、逮捕人送看守所羈押”的規定,可以說從法律層面上確立了看守所的羈押機關的性質。但關于檢察機關對看守所監管活動的監督缺乏具體的法律支持。新近修訂的《人民檢察院刑事訴訟規則》在第14章明確規定了1節,即“看守所執法活動監督”,對看守所具體監管活動以及代為執行刑罰活動中的違法行為進行了列舉,提出了糾正違法等監督方式,并同時規定“人民檢察院發出糾正違法通知書十五日后,看守所仍未糾正或者回復意見的,應當及時向上一級人民檢察院報告。上一級人民檢察院應當通報同級公安機關并建議其督促看守所予以糾正”,對拒不接受監督提出了一種解決途徑。雖然這種途徑是否切實有效還值得探討,但畢竟有所改善。《刑事訴訟法》和《人民檢察院刑事訴訟規則》的修改并沒有從根本上改變我國刑訴法仍然存在的以國家權力為本位、重實體輕程序、重打擊犯罪輕人權保障的訴訟理念,致使刑事訴訟司法實踐中非法羈押、刑訊逼供、超期羈押、律師參與訴訟難等頑癥仍然普遍存在,從而導致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權利侵害的現象時有發生。
《人民檢察院看守所檢察辦法》第46條規定:“駐所檢察室實行檢務公開制度。對新收押人員,應當及時告知其權利和義務”,明確了在押人員的各項實體和訴訟權利。告知各項訴訟權利,如自行辯護權和委托律師進行辯護的權利以及控告、申訴、檢舉、揭發、自首等權利,特別是要明確告知行使該訴訟權利的途徑、相應的安全和保密規定以及相應的法律后果等。除了常規的談話告知外,還要注重結合制作和發放羈押期限告知書、在押人員權利義務手冊、控告申訴法律匯編等方式。法律規定有新變化,也要及時對在押人員進行告知和宣講。修改后的《刑事訴訟法》第93條規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逮捕后,人民檢察院仍應當對羈押的必要性進行審查。對不需要繼續羈押的,應當建議予以釋放或者變更強制措施。有關機關應當在十日以內將處理情況通知人民檢察院”。在押人員認為自己具有不需要繼續羈押理由的,當然可以向辦案機關、看守所、特別是駐所檢察部門提出申請。作為法律監督部門,駐所檢察部門應當對相關法律法規規章內容的變化具有充分的敏銳性,并及時反映到具體的工作中去,以充分保障在押人員的合法權益。
修訂后的刑訴法在第2條規定中特別明確了“尊重和保障人權”這一要求。檢察機關作為法律監督機關,有權對司法部門的偵查、審判活動開展法律監督,確保司法公正。在現代司法制度中,作為司法公正的一個重要部分,對被羈押人員的權利能否切實予以保障是衡量一個司法體系公正、文明與否的重要標志。因此,檢察機關在維護和保障犯罪嫌疑人相關權利方面的作用尤為重要。
為保障在押人員依法充分行使相應的訴訟權利,除了權利告知外,駐所檢察部門更要注意暢通權利行使渠道。除了加強駐所檢察官的日常巡視外,還要切實落實檢察官約見制度。同時,設立舉報箱或舉報電話,特別要考慮舉報隱秘性的要求,以確保在押人員既能行使權利、更能放心行使權利。切實落實檢察官接待日制度和檢察長接待日制度,接待在押人員親屬,為其提供法律咨詢,解答疑難問題,告知在押人員的權利、義務,解決在押人員親屬關心的問題。此外,在監管場所內外要充分實行檢務公開制度。在監管場所,設立檢務公開欄或者通過監區內部電視、廣播等形式將檢察機關的性質、業務、職能全部公開,增強工作透明度。
在現有法律規定比較粗疏的情形下,如何最大化的保障在押人員合法權利?權利被侵犯的救濟途徑應當如何拓展?這應當是駐所檢察部門給予高度重視的工作內容。
一個人的生命一旦失去將無可挽回,對于生命健康權的救濟,應當將工作重點放在監督預防上。生命健康權遭受侵害涉及到的情形又較為復雜,既有可能有公安司法人員的刑訊逼供,也可能有監管場所內部的牢頭獄霸、監管人員的肆意虐待。
而一旦發生各種非正常在押人員死亡,駐所檢察人員要嚴格按照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民政部聯合下發的《看守所在押人員死亡處理規定》及時處理,層報最高人民檢察院,區分情況和工作分工進行調查。在此過程中,駐所檢察人員要特別注意監督檢查監管人員有無違法使用武器、警械,毆打虐待在押人員的,以及唆使、放縱他人以毆打、虐待等行為造成在押人員死亡的,如若發現,應當依法建議追究行政責任,涉嫌犯罪的,按照程序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對于超期羈押,可以根據超期羈押的情節輕重,利用現有合法手段進行針對性監督。分別根據情況提出相應的行政處分等意見和建議,情節嚴重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除此之外,還可以通過與相關辦案單位及相關部門進行及時溝通,加強預警、催辦機制。
對于欠缺手續的超期羈押應特別對待。此類超期羈押實質上是存在羈押合法依據的,但由于相關辦案機關未能及時辦理手續導致從形式上形成了超期羈押的情形。典型的有不及時辦理換押手續以及相關羈押期限批準延長手續等。對此種超期羈押,雖然對在押人員權利的實質侵犯并不明顯,但嚴重影響監督效率。以辦理換押手續為例,由受案單位進行換押存在諸多弊端,普遍存在換押不及時問題,建議由移送單位進行換押為宜。
考慮到實踐中非必要羈押的大量存在,如何在保障刑事訴訟順利進行的基礎上減少羈押是值得探討的問題。修訂后的刑訴法從控制犯罪與人權保障的平衡出發,對強制措施及相關配套制度進行了修訂。對羈押必要性審查貫徹于偵查、審查、決定批捕、審查起訴以及審判整個過程之中,對監視居住的適用條件進行了重大修改。對于在押人員來講,在整個訴訟過程中,均享有提出羈押必要性審查的權利。駐所檢察人員要一方面進行必要的法制宣傳,另一方面,對于確實符合相關條件的,積極依法提出意見和建議送交辦案部門,切實保障在押人員合法權益。
實踐中,對于被羈押在看守所內的在押人員來講,其被刑訊逼供的可能性極小,而唯一使偵查人員實施刑訊逼供可能的情形就是臨時提押出所。對此,駐所檢察人員要加大臨時出所人員的監督檢查。出所前,駐所檢察部門應當知情并對相應審批手續進行檢查,出所后,要第一時間與出所在押人員進行核實出所辦案情況,監督有無違法行為,監督是否符合審批出所目的等等,如若發現任何刑訊逼供嫌疑,要及時收集固定證據并進一步展開工作。
其實,上述諸多救濟途徑的探索都有局限性,主要受制于現有的法律法規對看守所檢察工作沒有明確的授權,沒有硬性的規定。“人民檢察院對刑事訴訟實行法律監督”的原則性要求有,但能夠提供的手段少,導致駐所檢察的監督往往停留在程序上或者停留在檢察建議的書面文件中。沒有實體權力作后盾,程序性監督也只不過是隔靴搔癢。依靠被監督者的自覺來實現監督目的,這已不是監督。被監督者拒不接收監督而監督者無計可施,這恐怕也與檢察機關法律監督機關的憲法定位相去甚遠。
法律規定上雖然有很多地方需要進一步完善和充實,而寄望法律的修改終究不是短期可以實現的。對在押人員各項權利的保障,還需要我們檢察人員從人權保障角度出發、從法律監督機關的職能出發,進一步開拓執法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