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 劉元發
農村文化產業助推地方經濟發展的政策建議
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 劉元發
在新型城鎮化發展以及文化與經濟日益交融的大背景下,如何通過發展基層農村文化產業來促進地方經濟,成為我國當前亟待解決的新任務。本文在分析農村文化產業特點的基礎上,厘清了支持農村文化產業發展的政策思路,最后提出選準支持對象、選擇合適的支持方式等一系列促進農村文化產業發展、推動地方經濟的財政政策建議。
農村 文化產業 地方經濟 政策
文化產業將文化資源整合創造普通大眾易于、樂于接受的文化產品,再通過高效的、自由的市場進行流通、傳播。農村文化產業,就是通過積極開發農村具有民族傳統和地域特色的民間工藝項目、民間藝術、民俗表演項目、民俗旅游、古村落旅游項目,實施特色文化品牌戰略,大力發展適合農村的文化業態,把農村勞動力組織到農村的文化產業發展中去,使農村的文化生態資源優勢真正轉變為產業優勢,進而轉變為經濟優勢的一系列活動總稱。與城市文化產業相比,依托于農村文化之上的農村文化產業具有以下特征。
在城市,主要依靠現代高新技術,而農村發展文化產業的優勢在于其擁有原生態的農耕文化。中國農村疆域遼闊、地域寬廣、民族眾多,在各民族的生活方式中,蘊藏著古樸、醇厚、絢麗多姿的歷史傳統和多樣性的原生態文化,傳統的建筑、服飾、語言、節日、飲食、婚俗、歌舞,數量眾多,風格各異,保存完好,多彩多姿,各地區積淀了豐富的文化資源。除了豐富的自然文化資源外,據文化部統計,我國先后確認了民間文學、民間音樂、民間舞蹈、傳統戲劇、曲藝、雜技與競技、民間美術、傳統手工技藝、傳統醫藥、民俗等非物質文化遺產1028項,代表性傳承人1488名,這些都是中國存在最為廣泛也是最具原生態的文化類型。農村文化產業發展不能復制城市文化產業的路子,而應揚長避短,依托自身的優勢,利用民間豐富的文化資源以及農民群眾非常熟悉的民間信仰、民間故事、民間工藝、民間藝術等作為原材料,既具原生態,又體現鄉土特色和區域特色,不僅能為當地農民所接受,也會因為其獨特性和異質性深受其他地區的消費者喜愛。
文化產業生產的是以內容為核心的文化產品,其核心價值在于發揮創造力和智慧,人才是產業發展的核心要素之一。農村文化產業也不例外,但由于農村地區文化產業正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從業人員收入不高,產業發展環境欠佳,很難吸引產業高端人才,因此主要依賴本地勞動力。農村文化產業中無論是文化演出、民間工藝加工以及民俗風情展演,還是文化旅游,從業人員主要是本土勞動力。而農村本地勞動力文化素質整體水平都不高,基本上沒有經過專業培訓,專業素養不高,創新力不強,導致文化產品影響力弱、企業的經營管理效率低等問題的產生。
十六大以來,得益于一系列加快文化體制改革和發展文化產業的優惠政策,我國農村文化產業發展保持著良好態勢,市場規模和實力不斷壯大,但也存在規模偏小、結構失衡等矛盾。
從文化產品供給端看,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第一,大多數農村文化產業在很大程度上處在一種自發的小規模、分散化、手工作坊式的經營狀態,產業聚集力弱,規模較小;第二,文化產品特色不明顯,品位不高,科技含量較低,生產率低,效益較差,普遍缺乏競爭力;第三,市場化運作經驗不足,知名的品牌比較少。
從需求端看,突出表現在總量小、結構不合理兩方面:第一,文化消費規模小。一般來說,文化消費能力取決于居民收入水平、受教育程度和休閑時間。但近幾年農村居民收入水平增長緩慢,2008年到2012年人均純收入分別為4760元、5153元、5919元、6977元和7916元,收入水平低制約了文化消費水平,具體表現在農村居民文化消費占消費支出比重雖然較高但絕對量偏小(如表1),僅相當于城鎮居民的25%左右;第二,文化消費結構不合理。相對于城鎮居民,農村居民受教育程度較低,且大多數農村地區主要勞動力外出務工導致人口結構中老人、小孩多,文化消費主要以上網和看電視為主,文化消費結構單一。

表1 農村居民人均文化消費支出
與文化事業不同,農村文化產業提供的是非公共品,服務對象是購買該產品的消費者或特定的群體,主要依靠自有資金,走市場化、商業化道路,自我經營,自我發展。文化及相關產業固定資產投資資金來源中,國家預算資金僅占5%左右,自籌資金占75%以上,究其原因,主要有兩方面:一是農村市場經濟不發達,文化市場規模小,文化產業基本上屬于自發組織的、小作坊式的經營形式,文化企業少而小,外來資本不愿意投入,自身積累也很有限;二是政府投入少。由于文化產業投入多、周期長、見效慢,地方政府往往偏重于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很少為文化產業發展提供政策扶持與引導,即使出臺政策支持文化產業發展,也因為不了解農村文化產業發展自身規律,不清楚哪類農村文化可以產業化、在哪些產業環節或發展階段采用什么政策等等,找到著力點,導致該支持的沒支持,收效甚微。
文化產業具有的外部性和公共產品屬性決定了政府有必要介入文化產業的發展過程,但政府并不應直接介入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和過多地干預市場競爭行為,而是應該著手于引導市場的價格機制、供求機制和競爭機制的作用,解決市場失靈,培育農村文化產業的自我發展能力,具體來說主要著力點為:
一是重點扶持本地優勢特色資源。與城市文化產業不同,農村文化產業發展主要依托本地特色資源、依賴本土人才進行市場化運作,財政政策支持農村文化產業發展,不能撒胡椒面,應該側重于點的支持。
二是加大對文化資源的保護、開發的支持力度。財政政策要立足推動本地文化資源的保護性開發工作,在此基礎上推進特色優化優質資源或優勢產業與旅游、影視產業、制造業的融合,促進農村文化產業的發展。
三是加快人才培養和培訓。
四是刺激文化產品供給,培育文化消費需求。一方面必須加大對文化產品創作、創意、形式和載體的創新、知識產權保護等方面的財政支持,通過產品創新創造新的文化需求,另一方面也要通過發放文化消費免費券、惠民文化卡等形式低價或免費提供文化產品來培育文化消費市場,刺激潛在的市場需求。
五是創新財政投入模式,吸引各路社會資金促進文化產業發展。通過建立文化產業發展基金、專項資金、政策優惠等手段,引導社會資金投資農村文化產業,促進資本投入的多元化。
根據上述思路,促進廣東農村產業發展的財政政策措施可以從以下方面進行制定和實施。
(1)選準支持對象,強化政策終點支持力度。加大對具有發展潛力價值、管理規范的文化組織的財政支持力度,充分發揮其在引導公用文化中的作用。積極利用財政手段有計劃、有步驟地推動經營性文化單位轉企改制,力爭打造一批有實力、有活力的文化企業,使之成為文化市場上的主導力量。具體包括:推動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內部改革。引入競爭和激勵機制,鼓勵勞動人事、收入分配和社會保障制度創新。積極穩妥地推進國有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改企轉制,建立現代企業制度。要逐步推動一般藝術院團、影視劇單位等經營性文化單位轉制為企業,真正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市場經濟主體。對其他類型的國有藝術院團、文化經營中介機構等單位,要積極創造條件,制定相關財稅優惠政策,進行職能分離改革,有計劃、有步驟地推動其逐步轉制為企業,充分發揮其在引導公用文化中的作用。
(2)支持人才這個農村文化的核心要素,提升農村文化產業競爭力。加強農村文化產業人才培養,發現、保護、培養民間文化傳人。通過政府補貼培養民間文化傳人,通過政府投入加大對農村文化產業人才的培訓。
(3)支持平臺建設,夯實農村文化產業發展的公共載體。一是加大對農村文化產業展示、交流平臺的建設。基層農村文化的發展,必須有一個促進其發展的平臺,市場是文化流動和交換的場所,也是文化碰撞的平臺,必須把發展基層農村文化展示、交流平臺作為基層農村文化建設對外宣傳的窗口,為此通過政府投入大力推進平臺的建設;二是加大農村文化產業投資平臺建設。為了更好地促進文化產業的發展,必須加大對產業投資平臺的投入,建立產業發展基金、專項資金,引導社會資金投資農村文化產業。
(1)創新政策支持方式。合理制定農村文化產業的財政投入政策,創新財政支持方式,利用財政補貼、以獎代補、貸款貼息等方式支持與農村文化產業相關的平臺建設。一方面要增加對農村文化產業相關平臺建設的投入,同時,也需要綜合運用財政補貼、以獎代補、貸款貼息等方式,發揮財政的導向性和示范性作用,從而增強對文化事業發展的宏觀調控能力。如采取項目補助“貼息”獎勵等方式,重點扶持某些重點平臺建設,推動農村文化傳播和文化產業發展。
(2)合理組合政策支持方式。通過財政補貼、稅收優惠等措施分階段、分類別引導扶持農村文化產業,促進其產業化、集團化。基于農村文化產業自身的發展規律,對那些公益性較強的或處于發展初期階段的文化產業,應重點通過財政補貼、稅收優惠促進其產業化和集團化。
(3)借助稅收政策手段加強對農村文化產業主體發展的引導。充分利用各種稅收手段,促進農村文化企業做大做強。對于一些已經有了一定發展能力的農村文化企業,應遵循市場化原則,通過稅收手段,如稅收優惠、稅收返還、稅收減免等方式促進其做大做強。
[1]周玉波.文化產業與經濟發展[M].長沙: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2]歐陽堅.文化產業政策與文化產業發展研究[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11.
[3]吳學麗,等.促進文化產業發展的地方財政政策研究[J].經濟縱橫,2010(2).
[4]解麗君,等.河北農村傳統文化資源產業化研究[J].河北農業大學學報,2012(6).
[5]禹蘭.農村文化建設的現實困境與對策建議[J].湖南社會科學,2013(6).
F127
A
1005-5800(2014)05(a)-19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