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物資學院經濟學院 霍再強
我國稀土國際貿易議價能力制約因素的系統思考
北京物資學院經濟學院 霍再強
我國對稀土擁有絕對的資源優勢,但是在國際貿易中一直以來未能擁有與之匹配的稀土貿易議價能力。提升我國稀土貿易議價能力,找準制約因素是關鍵。其主要是我國出口的稀土初級產品附加值較低,稀土產業集中度較低,稀土供過于求,與稀土貿易相適應的金融市場發展滯后,稀土監管制度漏洞等因素大大削弱了我國稀土議價能力,制約了稀土國際貿易議價能力的獲取。
稀土資源 議價能力 制約因素
提升我國大宗商品貿易議價能力,選擇稀土資源為突破口,具有重要意義。
一是稀土是重要的戰略資源。稀土被稱為“工業維生素”,不僅在國防軍工和民用中應用廣泛,而且一旦耗盡不能再生。
二是稀土是我國擁有絕對資源優勢的少數資源商品之一。根據美國地質調查局2011年公布的世界稀土儲量數據,中國稀土資源儲量居世界首位,稀土工業儲量占世界稀土工業儲量的36%,產量占世界97%。我國也是稀土最大的出口國,占日美國家總進口量的百分之九十左右。中國稀土資源主要產品及其價格現狀如表1所示。

表1 2014年3月中國稀土資源價格表
三是我國的稀土交易議價能力嚴重缺失,損害了中國的長遠利益。中國稀土儲量大、品種多、出口占用率高,但同時也兼具出口價格低、缺乏議價能力的矛盾情況。目前中國面臨嚴重的稀土交易議價能力缺失現狀。長期以來,我國稀土一直以“泥土”的價格進行賤賣,導致我國稀土資源儲備急劇減少。稀土的賤賣大大損害了中國的長遠利益。中國以占全球30%左右的稀土儲量,提供了全球80%到90%的稀土產量和貿易量。按照這樣的出口規模,在不久的將來,我國就要向美國和日本購買,他們可能以上百倍、上千倍的價格“出售”稀土材料。
目前我國稀土加工行業出口產品往往是屬于提純、粉碎、燒結的初級產品,而在稀土功能材料的生產技術方面科技含量不高,從而造成我國稀土產品價格低。
我國雖貴為稀土出產大國,但產業集中度低,實屬罕見。目前中國稀土企業散、亂、多、小,無法形成有效的合力,進口企業往往采用“一單多投”的方式和中國各散亂的企業談判,最終致使價格低廉到無以復加,造成中國企業對于稀土的議價能力大幅降低。
目前我國稀土行業內部發展缺乏計劃性,生產存在盲目性,開采具有毀滅性。我國稀土行業數量眾多,但是規模較小,無法達到規模化生產的目的。近年,由于稀土產業利潤的吸引,掠奪式的稀土資源開發,往往以犧牲環境和高浪費率為代價來謀求利益,造成我國寶貴的稀土資源的大量流失。更為嚴重的是,大量外資企業針對中國2009年以來實行的稀土資源出口配額制度以來,外國廠商通過來中國辦廠也加入到了對我國稀土資源進行掠奪的行列中來。
通過對行業CRn指標的測定,依據美國經濟學家貝恩(J.Bain)1959年在其《產業組織》一書中的方法,競爭性市場的指標值為CR4<30或CR8<40,寡頭市場的指標值為30<CR4<100;中國海關數據庫的資料顯示,自1997年以來,中國國內企業數幾乎都超過150家,由CR4指標顯示,中國稀土行業一直處于20%~30%,屬于完全競爭狀態[1]。根據經濟學原理,行業內企業數目和價格成反比,因為企業數目越多,行業內競爭就會愈激烈[2]。而激烈競爭引發的直接后果就是低廉的價格。在我國稀土行業也不例外,大量稀土開發企業的存在使得這些企業為了謀求發展陷入了競相降價的惡性循環中來。為了降低價格就要以最低的成本來開采稀土資源,這就必然要以犧牲環境為代價,而“白菜價”一樣低的稀土價格會進一步促進出口份額的升高,出口份額升高又將使更多人對稀土產業的利潤垂涎,而加入到成立稀土企業的隊伍中來。
針對這種情況,一方面,我國可以通過開征稀土資源稅以及稀土出口稅來提高稀土產業企業的準入門檻,另一方面,從一味地關閉小型稀土開發企業到促使小企業向自發聯合轉變。這樣不僅可以淘汰一批產能較低、能耗嚴重的稀土行業內的無資質的小企業,同時,也會將這些稅負最終增加到稀土最終消費者。目前,世界上的稀土需求國卻非常集中,其中日本、美國和法國占整個世界稀土需求的79.1%,只有當我國稀土行業內企業改變目前的魚龍混雜的現狀,走供給方的聯合道路,才有可能進一步提升我國稀土企業在稀土資源定價上的決定權。
根據2008年稀土行業分析報告可知,2008年全球稀土的需求量為10萬噸左右,而中國稀土的生產能力高達20萬噸,實際產量為12.5萬噸[3],國內市場消費僅占稀土總量的三分之一,三分之二的稀土產品需要出口國際市場,供應大于需求的局面帶來國際貿易中稀土產品價格持續下跌,戰略性稀土資源在國際市場上廉價出售,而中國在稀土出口的定價權上卻處于被動局面。另據有關資料顯示,中國現有稀土分組分離能力為15萬噸/年,遠遠超過全球9萬噸/年的需求量,供大于求也造成了中國稀土出口企業之間競相壓價的惡性競爭,許多寶貴的稀土資源低價外銷。
對稀土這種重要的戰略物資,中國并沒有及時建立起國家戰略儲備制度。相比之下,而美歐、日本擁有礦產資源的戰略儲備,大大提高了其在礦產資源價格上的話語權。隨著近三十多年來對稀土資源掠奪式的開發,我國稀土資源的存儲量銳減。而在此過程中,美國和獨聯體國家稀土儲量占全球稀土儲量的17.29%,但迄今為止稀土產量卻為零[4]。自從2008年的金融危機以來,全球的經濟受到重創。面對蕭條的經濟形勢,各個國家都在全力以赴地制定戰略性的新興產業計劃,鼓勵高技術附加值低能耗的項目發展。而稀土恰恰是這新興的新能源、高端電子信息、制造產業不可缺少的戰略性元素。并且隨著我國稀土產業化、規模化進程的推進,我國對稀土資源的需求也將趨緊。但是我國不能一味地減少對稀土資源的開采來應對這種局勢。
我國稀土期貨市場發育不成熟。中國雖然在稀土產量和出口量上都迅速增加,并在國際貿易中占據了絕對比重。然而,對于稀土行業來說,國內并沒有一個成熟的期貨市場為稀土交易提供價格參考,長期以來一直停留于現貨貿易階段。在中國稀土現貨市場發展不完善的情況下,資本市場又沒有提供良好的定價機制,這就容易造成稀土企業在在不具備充分的價格信息的情況下展開惡性競爭,使其在與市場統一且資本市場相對比較完善的日本等國進行稀土貿易時,中國的定價話語權被大大削弱。
在國際市場上,大宗商品價格一般由期貨市場的交易價格確定。如果該種商品沒有期貨市場,一般用國際市場上客觀形成的具有代表性的成交價格來確定,或主要出口國家的平均出口價格來計算。
中國沒有成熟的稀土期貨市場為現貨商生產提供合理的價格參考,使得原本現貨市場就較為混亂的中國在稀土定價上處于劣勢。如果期貨市場價格發現功能得到有效實現,其價格在國際市場上就具有較強的參考價值。
我國稀土制度漏洞表現為以下二個方面。一方面我國對稀土資源亂采濫挖,缺乏有效的監督。另一方面,稀土產品出口配額管理不善。外商企業控制定價權,或不受出口配額限制,或簡單加工方式規避我國出口配額限制。
因此,考慮到稀土是我國擁有絕對優勢的資源,考慮到稀土的戰略價值,考慮到我國的稀土交易議價能力嚴重缺失,找準突破口和策略是關鍵。選擇稀土資源為大宗商品定價權的突破口,積極探索我國稀土貿易議價能力的策略,有利于提升我國在國際貿易中擁有與之匹配的稀土貿易議價能力。我國要利用多方力量,采取“多管齊下、六路突破”策略來實現我國的目標,爭取與出口貿易份額所對應的議價能力。
[1]Bain,J.S.Industrial Organization[M],New York:wiley,1968.
[2]汪福偉.關于中國稀土出口定價權的問題探討[J].中國集體經濟,2010(3).
[3]De Jong,H.W.and Shepherd,W.G.Mainstreans in Industrial Organizaion[M].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1986.
[4]金融界.全球稀土將形成多元化供應格局[EB/OL].2010-12-20.http://finance.jrj.com.cn/2010/12/2014438816888.shtm.
F740
A
1005-5800(2014)05(a)-16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