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玉才/本刊記者
我國服務貿易與歐美等國的差距
藍玉才/本刊記者
我國自加入WTO以來,服務貿易得到了快速發展,貿易額由2002年的855億美元增長到2013年的5396億美元,占全球服務貿易進出口額的比重也由2.7%上升到了5.6%。
但是,和發達國家和地區相比,我國的服務貿易還存在一些差距,比如較大的貿易逆差,高附加值的服務產品出口少、進口多,新興服務業不夠發達,這些都需要我們去研究分析國外的成功經驗和做法,改變當前服務貿易方面的缺欠,扭轉貿易逆差,提高我國服務業的國際競爭力。
世界上服務貿易居于前20位的國家和地區大都在發達國家,美國、英國、德國、法國、意大利、比利時、日本等國的服務貿易出口額已占各自國家國民生產總值的10%以上。
與歐美等其他國家相比,我國服務貿易的發展還存在許多差距。
從服務業發展規律看,目前服務業占世界經濟總量的比重為70%,歐盟各成員國幾乎都接近或超過70%,主要發達國家的服務業比重達到80%;而中國服務貿易在經濟總量中占比相對偏低,僅為43%。服務出口占世界貿易出口的比重為20%,而我國服務出口占比不足9%。
從我國對外貿易區域情況來看,服務貿易存在著地區發展嚴重不平衡問題,2012年中國香港、歐盟、美國、東盟和日本是中國前五大服務貿易伙伴,中國與上述國家和地區實現服務貿易進出口總額超過了3100億美元,占中國服務貿易進出口總額的三分之二,而歐洲發展得則比較均衡。
與歐盟、美國相比,我國服務業及服務貿易法律法規體系不完善,還沒有全面形成屬于中國自己的行之有效的法律體系,不能有力地為我國服務企業的發揮規范和保護作用。
此外,金融、保險、通信等技術密集型服務行業是歐盟、美國、日本等國服務業發展的優勢產業,對我國服務行業來說顯得很薄弱。
美國是全球最大的服務貿易國,服務貿易就業人數占美國總就業人口的五分之四。2011年服務貿易進出口總額達1萬億美元,順差高達1.79億美元,同比增長23%。
2010年,中美服務貿易總量296.6億美元,其中中國對美出口96.3億美元,進口額則是200.6億美元,逆差達104.4億美元。隨著中美服務貿易的較快增長,中美服務貿易逆差規模也在擴大。2012年中美服務貿易總額為415億美元,比上年增長9.2%,但是貿易逆差由上一年的153.7億美元擴大至169.5億美元,同比增長10.3%。
美國服務貿易保持全球領先優勢,貿易額實現顯著增長,而且獲得較大貿易順差,其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呢?最根本的是實施了服務先行的國家出口促進戰略。
一是強化對外談判,提高各國對美國服務產品的市場準入程度。十幾年來,美國在國際多邊、雙邊貿易談判中,把主要目的和力量集中放在促使外國開放服務市場、為其服務出口提供動力和保障方面,取得了較好的成效和突破。
二是鞏固傳統市場,打開新興市場,“兩個市場”兼顧。對歐洲和日本等傳統市場,利用其高新技術產業的優勢,繼續擴展其計算機信息服務、軟件程序編制和數據庫開發等優勢服務業的出口;同時,依據貿易協定談判,強制相關國家開放新的服務貿易領域,由美國服務業和公司與這些國家進行談判。對新興市場,比如巴西、中國、印度等10多個國家和地區,從談判和具體貿易兩方面逐步打開市場。美國根據新興市場的政治、經濟、社會的復雜情況,在服務貿易出口方面進行大量針對性調查,對不同地區采取不同的對策,并通過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的談判為服務貿易出口提供更好的市場準入機會。
德國的經濟總量和對外貿易額(貨物貿易和服務貿易)分別位居世界第三和第二位。近年來德國服務業發展很快,特別是貿易、金融、保險、旅游和會展業等非常發達。其他如電信、郵政、交通運輸、物流等領域,隨著壟斷的不斷打破和市場管制的逐漸放開,行業發展迅速,發展活力不斷增強。
德國服務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舉足輕重,其在GDP中比重由1991年的62%升至2005年的69.3%。據統計,2004年德國服務行業企業總數228萬家,占德國企業總數的77.1%,生產行業和農業方面的就業人數在逐漸減少,而服務行業就業崗位卻在逐年增加。
1.德國服務貿易在整個對外貿易中占20%。德國國民經濟對外貿的依存度高達60%以上,一半的工作崗位來自出口外向型企業,企業收益的三分之一來自對外貿易,而服務貿易占整個貿易額的20%。
2005年德國貨物進出口總額14116歐元,其中出口7861億歐元,進口6256億歐元,順差1605億歐元。服務貿易進口1271.23億歐元,出口1549.99億歐元,順差278.76億歐元。在服務貿易方面,德國是美國、英國之后的第三大出口國,美國之后為第二進口國。
2.德國在服務業方面的政策。未來促進服務業發展,德國對其強勢貿易部門推行自由化政策,而對其弱勢領域則實行保護政策。德國出臺政策、采取措施對服務貿易予以不同方向的引導,多方面保護本國市場和國內企業的利益,限制服務進口;同時,又通過財政、金融、產業發展政策等辦法,想方設法促進服務業加快發展和出口快速增加。例如,金融、保險、法律、中介等服務業積極拓展國外市場,而其本國市場卻設立重重限制,阻止外國投資者進入,防止對國內服務業的沖擊。再比如,法律咨詢、審計、會計、稅務咨詢、勞務等服務領域,政府專門出臺法律予以限制,外國人享受不到其國民待遇,采取各種手段使德國本國服務業在國內和國際服務市場占據有利條件。
韓國服務貿易發展迅猛,貿易總額多年保持兩位數增長,2004年918.1億美元,增長25.2%;2007年1466.3億美元,增長23.5 %;2004~2007年均增速19%。而且,服務貿易占GDP比重不斷增加,1990年為49.5%,2000年為54.4%,而2007年增至57.6%。
2007年,韓國服務貿易出口額630.3億美元,占全球服務貿易出口總額的2%,全球排名第15位;進口額836億美元,占全球服務貿易進口總額的2.8%,排名第11位。
以前的韓國服務貿易并不發達,不過韓國從2001年起,制定和完善了服務業發展的相關措施及促進政策,從稅制、金融、企業費用負擔等方面入手,改善與制造業的政策差別,取消對服務業發展不利的政策,千方百計推動服務貿易發展。
2003年韓國政府提出實現服務業高附加值化的方針,完善知識密集型服務有關制度,完善新興產業競爭力法律制度,減免有關服務產業用地的開發負擔金,擴大稅收減免范圍,在金融方面每年支付10億美元用于發展知識密集型產業。隨后,2004年取消阻礙服務業市場發展的43項政策限制,2005年制定了通信、廣告、教育、醫療等26個現代服務業部門發展規劃,2006年底公布《加強服務業競爭力綜合措施》,2008年制定三階段服務貿易促進體制。同時,韓國特別重視一些新興服務業的建設與發展,例如,游戲產業、手機服務、貴金屬與寶石業、時裝產業、數碼廣播等,并已經發展為優勢服務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