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 依紹華
國外農產品批發市場發展經驗的啟示
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 依紹華

依紹華,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流通產業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員、碩士生導師,經濟學博士,在貿易經濟理論與政策、旅游管理等研究方面,有多篇論文和專著發表或出版,并獲多項省部級獎勵。
改革開放以來,農產品批發市場在連接“小生產、大市場”的農業生產銷售過程中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不僅已經成為農產品流通的主渠道,而且在保障市場穩定、滿足人民日常生活需求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但是由于缺乏統一規劃、管理體系不完善等,農產品批發市場面臨諸多問題亟待解決。韓國、日本的農業生產方式及流通業發展狀況與我國比較接近,而且在農產品批發市場方面有著較為成熟的經驗做法,值得借鑒,本文在總結和剖析韓日兩國相關領域做法的基礎上,提出完善我國農產品批發市場發展方式的對策建議。
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農產品批發市場逐步發展成為農產品流通的核心,不僅具有執行交易的基本職能,而且在商品集散、價格形成和信息發布方面取得了長足發展。近年來,農產品批發市場在數量、攤位數、營業面積、交易總額及單位成交額等方面,均呈穩步增長。截至2011年年底,我國占地面積30畝以上的農產品批發市場約有4093家,其中成交額在億元以上的有1672家,約占市場總數的40.9%,保障了城鎮居民 70%以上的農產品供應 。
雖然這些批發市場已成為商品流通的重要集散地,很多在與零售環節的對接中做出有益探索,包括直接與零售環節對接、建立零售終端等。但是多數農產品批發市場仍然規模偏小、結構單一、市場設施落后,主要問題包括:
(1)缺乏統籌性發展規劃。由于沒有全國性統一發展規劃,導致地區間批發市場總體上布局不均衡,有些地區數量過多,而有些地區尚無法滿足需求,重復建設、惡性競爭嚴重和部分地區網點不足、“有場無市”的現象并存。
(2)缺乏市場規范法律制度。我國尚未出臺法律法規確立農產品批發市場的交易規則,直接影響了對農產品批發市場功能的發揮及市場秩序的規范,一些批發市場收費標準混亂、收費項目繁多,嚴重損害了經營者的利益;還有的經營者經常出現相互間壓價和傾銷等行為,市場競爭無序。
(3)交易手段落后。我國多數農產品市場仍采取對手現貨交易為主,管理水平低下,而且由于缺少市場準入、退出機制,農產品批發市場惡性競爭事件頻發,給競爭雙方造成較大的經濟損失,而且對農產品的穩定供應產生不利影響,從市場波及上下游農產品經銷商、消費者、生產者等多環節。
(4)配套設施亟待完善。大部分農產品批發市場功能單一,在產品質量檢測、交易結算、物流配送、安全監控等方面缺乏配套體系,而且多數批發市場未考慮到停車場、消防、以及飲食、住宿等輔助設施,影響了市場運營。
韓國與我國有著相似的農業生產方式,農產品批發市場有效解決了小規模農業生產和大流通之間的矛盾,批發市場成為主要流通業態, 50%的農產品由批發市場流通,在實現交易和集散功能以及價格形成和結算功能方面發揮著主導作用。在這方面,韓國制定了完善的引導批發市場發展的政策措施,對我國農產品批發市場發展有較強的借鑒意義。
1.對批發市場屬性及市場參與者資格加以限定
目前韓國有公營批發市場33個,一般法定批發市場14個,民營批發市場3個。其中11個屬于廣域市級的中央批發市場,首爾有2個,釜山2個,大邱1個,仁川2個,光州1個,大田2個,蔚山1個,其余36個是地方性批發市場。根據地理位置和影響范圍,韓國農產品批發市場之間形成了層次分明的功能作用,中央批發市場形成的價格成為全國的價格基準,對其他市場及物流中心的價格具有指導參考意義,并對農民生產提供指導。
韓國政府堅持大型批發市場的公益性,從大型批發市場的計劃、布點、投資到以后的管理,全部由政府負責。按是否達到政府法定要求及投資額度,將批發市場分為三類:公營批發市場、一般法定批發市場和民營批發市場。其中,公營批發市場由地方政府出資建設,采取委托經營方式;一般法定批發市場由政府投入部分建設資金,但要求達到國家建設標準;民營批發市場則由民間投資建設,并且不受國家標準的限制。在開辦資格方面,公營市場只允許公共團體開辦,委托公共事業相關的法人經營,由地方政府派出機構或公共出資法人作為管理機構,或者依照地方公企法,設立地方公社管理市場設施,監督市場商業行為。在經營者方面,公營批發市場主要有:批發市場法人、批發市場法人中間批發者和買賣參加人。批發市場法人是其中的主體,要求必須具備農產品專業和農產品流通相關知識與經驗,具備批發市場農產品拍賣經驗和能力;批發市場法人中間批發者經批發市場開辦者的許可,在批發市場內將從批發市場法人處拍賣得到的農產品再批給零售商或集體購物商;買賣參加人則是中間批發者以外參與拍賣的農產品大量購買者,如加工業者、零售商、出口商、消費者團體等。
2.法律對批發市場布局及交易規則做出規定
韓國十分重視農產品流通法規建設,多年來不斷修訂完善。1951年重新頒布中央批發市場法,規定一個城市只開辦一個公營批發市場,而且只允許地方公共團體開辦,并委托給公共事業相關的法人經營。1973年實施《農水產品批發市場法》,加大對批發市場違規行為的懲罰力度,明文規定使用費、手續費等的額度。
1976年12月31日頒發的《農水產品流通及價格安定法》,不僅制訂農產品批發市場的建設發展規劃、市場位置,而且還規定公營農產品批發市場交易方式,特別指出批發市場法人由市場開設者指定,在市場上進行交易,批發市場法人收取手續費,而不是通過產品的銷售差價獲得利潤;交易方式以競賣為主,市場法人收集農產品到一定數量,在公示的時間內向批發商競賣。市場法人只有在規定不符合競賣的情況下才能通過投標的方式和市場內批發商交易,投標方式主要是產品不能達到競賣規模,或者其他符合投標方式的品種時采取的交易方式。以競賣為主的交易方式保證了市場的公平交易秩序,穩定了市場價格,有效保護了生產者與消費者的利益。
3.信息化程度高
批發市場以拍賣方式為主,在信息化建設方面,完善的信息網絡為拍賣交易提供了強大的保障。這種模式的交易方法主要以拍賣為主。要實現拍賣的形式則需要強大的信息化支撐。韓國市場管理部門依托市場這一載體,建立起全方位的信息網絡,在批發市場通過拍賣成交的果蔬比率高達90%以上。在保障農產品的供應品種、數量和價格形成上,信息網絡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通過對農產品交易品種、拍賣定價、交易時間和提貨地點以及該類產品主產地相關信息、市場流通費用、市場內出入車輛和入市人員情況等進行全面的掌控來進一步優化市場的交易體制。
日本土地規模小,農業生產經營分散,形成了農產品經由批發市場流通的運作模式,目前經由批發市場流通的蔬菜占81%,果品占72%。具體來看,特點如下:
1.健全的法律規制保障批發市場交易公平
日本政府在農產品批發市場建設和發展方面出臺了完備的法律法規。早在1923年,日本就制定了《中央批發市場法》,對農產品批發市場開始實行嚴格的審批制度,規定市場開設者主要是地方公共團體、株式會社、農協、漁協等;1971年政府又制定和頒發了《批發市場法》,此后又陸續出臺了一系列實施法令,如《批發市場法施行令》、《批發市場法施行規則》、《食品流通審議會令》等以及一些地方性法令,對農產品批發市場的開設、規劃、運營、監督、審議等方面都作了具體規定,包括規定競賣或招標為市場主要交易方式、對進場交易者的資格做出規定等。這些法規條令使批發市場交易活動更加公開、公正、公平,促使日本農產品批發市場真正走上了規范化發展軌道。
2.實行嚴格的批發市場主體準入制度
日本農產品批發市場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是中央批發市場,一般分布在都道府縣(相當于省級)級城市,市場開辦者必須是地方公共團體,并需經農林水產大臣許可;另一類是地方批發市場,一般分布在產區或中小城市,市場開辦者可以是各種團體或企業,需經都道府縣知事的認可才能開設。日本批發市場主要是銷地批發市場,法律規定只能經營批發,不進行零售;同時對參與市場的批發業者進行嚴格的條件限制,不允許非交易者直接進行交易;而且批發市場主體數量不多但規模都很大,且有明確的業務范圍和領域。
在日本農產品批發市場內,主要采取拍賣方式進行交易活動。絕大部分鮮活農產品由批發商通過拍賣銷售給中間批發商或其他買賣參加者,只有個別特定品種的商品才進行對手交易。組織和進行拍賣的基本程序為:集貨—理貨—看樣—拍賣—交割。這種方式既保證了批發市場內的交易秩序,又保證了交易的規范化。
3.完備的配套設施
日本的批發市場中配備有完善的常溫保管設施、冷風冷藏設施、配送設施、精加工深加工設施和包裝加工設施等,可以開展精加工、深加工、小包裝分解、配貨備貨、物流配送等業務。尤其在鮮活農產品方面,日本采用從預冷、整理、儲藏、冷凍、運輸等規范的流通方式,商業化處理幾乎達到100%,極大地降低了鮮活農產品的損耗率,節約了成本。這些完備的配套設施提升了批發市場的服務功能,使其在一定程度上已經成為小型配送中心,提高了運營效率,縮短了農產品批發和最終端消費者之間的距離,更好地發揮批發市場的綜合功能。
1.出臺法律確認農產品批發市場公益屬性
目前,我國農產品市場建設以民營投資為主,雖然近幾年國家和一些地方政府加大了扶持力度,積極投入支持資金推動農產品批發市場升級改造,但依然無法完全緩解市場實際運營的沉重負擔。建議借鑒國外經驗,出臺專門法律將農產品批發市場納入國家公益事業的行列,在開設審批、市場準入、交易行為、交易規范、產品標準等方面做出嚴格規定,對攤位費、進場費等進行限制。全國或區域性中心批發市場及中型批發市場應納入政府建設規劃,由政府統一安排,并提供配套服務,在土地征用、稅收、貸款等方面給予減免和優惠。同時要加強預選分級、加工配送、包裝倉儲、檢驗檢測等設施設備建設改造,支持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逐步形成全程冷鏈,提高我國農產品流通效率。
2.制定全國性發展規劃
制定全國性發展規劃可以直接影響農產品批發市場的有序發展。因此,建議由流通主管部門牽頭負責,從流通的角度進行統籌規劃,內容包括:(1)根據地理位置、地域特點等實際情況,確定大型批發市場的選址及規模擬建或改擴建市場的規模大小;(2)結合農產品優勢產區分布,規劃具有特色的、專業型的產地批發市場;(3)根據城鎮居住人口、消費能力等情況,規劃銷地批發市場,同時注意同類市場的距離、數量及輻射范圍,避免市場惡性競爭,從而保證良好的市場秩序;(4)建立嚴格的市場建設準入和退出機制,明確審批單位、嚴格審批制度,一旦發現經營不善或轉作它用的批發市場要給予懲罰措施并限定嚴格退出。
3.對產地和銷地批發市場采取不同介入方式
從我國農產品產銷的地理布局及所在地經濟狀況而言,農產品主產地及銷地面臨不同問題。本文建議采取不同方式:(1)對原產地(外銷為主)、中轉地市場,主要可以由國家控股或經營,政府主管部門的投資可采取設立專項基金或投資控股公司等方式運作,由政府統一管理,政府主管部門可設立管理委員會或國家公益市場集團公司,負責市場的運營管理,也可擇機委托有資質的社會企業依據政府要求進行管理,這將會在根源上摒除目前農產品市場過度商業化帶來的弊端;(2)對銷地交易市場,可以采取國家、地方和市場主體多方控股運營的方式,積極探索以參股控股、產權回購回租、公建配套等多種形式,改造和新建一批具有公益性質的農產品批發市場、農貿市場、社區菜市場、菜店;(3)近期規劃新建的以國家控股經營為主的農產品交易市場主要應集中在農產品主產區,發揮農產品外銷職能。
4.提高流通信息化水平
以拍賣為主的交易方式已經成為發達國家農產品交易的主要形式,其基礎是信息化網絡體系的構建,韓國正是依托市場這一載體,建立起全方位的信息網絡,在批發市場實現拍賣成交的果蔬比率高達90%以上,在保障農產品供應品種、數量和價格形成上,信息網絡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建議采取部省聯合、跨部門聯合等方式,協調中央地方兩級政府及政府不同職能部門,重點建設一批覆蓋面寬、輻射力強的信息網絡平臺,根據農產品種植銷售情況及周期特征建立、完善涵蓋多個品種、不同地域的統一的農產品產需及價格信息監測系統,建立農產品流通信息支撐體系,同時由商務部門牽頭,協同工業與信息化部門、銀行結算部門共同制定電子交易規則,提高農產品批發市場的交易水平,同時為未來實現拍賣交易提供基礎。
5.完善市場配套功能
建議政府投入專項資金,引導傳統農產品批發市場升級基礎設施改造,完善市場信息服務、增加檢驗檢測、統一結算等服務功能,建立冷庫、配送中心、信息中心、結算中心、安全監控中心、廢棄物及污水處理中心等,使批發市場自身成為一個較為完整的集信息、價格、質量、儲存、配送、結算等功能為一體的綜合體,同時加強批發市場與周邊環境的融合,在住宿、餐飲、娛樂等方面相互補充,提升批發市場的綜合輻射力和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