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海燕
加快浙江畜牧業區域布局調整
聞海燕
(一)“西進東擴”發展戰略取得進展,但區域發展仍不平衡
浙江自2001年開始實施畜牧業“西進東擴”戰略以來,畜牧業產業布局不斷優化,已形成嘉興、衢州生豬集聚區,金華奶牛集聚區,嵊州、新昌、鎮海的長毛兔優勢產業區,紹興、諸暨、縉云的蛋鴨優勢產業區,桐鄉、南潯、長興、余杭的湖羊優勢產業區,江山、蘭溪、平湖的蜂優勢產業縣,但區域發展不平衡。傳統生豬主產區嘉興、衢州生豬出欄量占全省總量的38%,其中南湖、嘉善、海鹽、衢江、江山出欄占兩市總量的52.76%。2012年,嘉興全市畜牧業產值82.5億元,占農業總產值的33%,畜牧業產量、產值多年來一直位居全省首位。山地資源豐富的溫州、臺州、麗水等地畜牧業發展仍比較緩慢。溫州市2012年肉類總產量13萬噸,比2002年11萬噸增加了2萬噸,年均增長率為1.68%;臺州市2012年肉類總產量13萬噸,比2002年12萬噸增加了1萬噸,年均增長率為0.80%.麗水市2012年肉類總產量9萬噸,比2002年8萬噸增加了1萬噸,年均增長率為2.00%,顯著低于全省年均增長5.19%的平均水平。
(二)畜牧業發展與資源環境不相匹配
“耗糧型”畜禽比重過高,草食畜禽比重過低,影響畜牧業生產整體飼料轉化率的進一步提高,“人畜爭糧”的局面逐年加劇。2002—2011年浙江豬牛羊肉產量從2002年的119萬噸增加到2011年的138萬噸,豬肉產量占豬牛羊肉類產量的比重一直保持在97%以上,牛羊肉產量僅占2.15%。2012年,豬肉、禽肉占全省肉類比重分別為70%和22%,牛羊兔等其他肉類比重僅為8%。
畜牧業生產的地區布局反映了人們傳統生產、消費習慣或市場需求上的差異以及地區的自然資源優勢,是人類長期自然選擇的結果。浙江現有的畜牧業生產區域布局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同時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主要表現為一方面現有布局沒有充分挖掘飼料資源的利用潛力,飼料資源利用不充分。由于養殖品種以食糧型畜禽為主,食草性畜禽比例太少,使山區豐富的植物草本飼料“暴尸”田野,成為人類生存敵對產物,種養嚴重失調。在浙江飼料資源總體缺乏、精飼料供需缺口日益增加的情況下,發展草食家畜生產,加大山區草本飼料資源開發力度將會有力緩解飼料資源的不足,同時通過發展生態型畜牧業,使畜禽糞便還田,可以形成良好的生態平衡體系。另一方面,養殖業發展與環境容量不匹配,部分地區飼養量超出環境消納力,使畜禽糞便的循環利用空間受到限制。現有的養殖業布局和養殖模式已不能適應新形勢的需要,畜牧業較快發展與環境約束矛盾日益突出。
(三)省外畜牧業基地發展趨緩
在著力利用本省資源的同時,針對浙江人多地少,發展畜牧業空間十分有限的實際,浙江全面實施了“畜牧業外向拓展工程”,積極鼓勵畜禽規模養殖基地、龍頭企業和專業合作社“走出去”,開拓國際市場,接軌長三角,并到周邊的江西、安徽及其他中西部地區開拓生產基地,興辦加工企業,但總體看,規模仍然較小,大多處于散兵作戰狀態。
加快浙江畜牧業區域布局調整是“保供給、促增收、保安全、護生態”,實現畜牧業可持續發展的需要。從目前浙江畜牧業的生產規模、資源狀況、環境容量和動物防疫等方面綜合考慮,浙江畜牧業已經由數量快速增長期進入到了一個調整優化發展期。因此,要按照“有進有退”和“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原則,加快產業結構和布局調整步伐,促進畜牧業的轉型升級。
(一)以消費市場為導向,進一步優化禽畜產品區域布局
浙江省城鄉居民對主要畜產品的消費需求變化過程及趨勢分析表明,浙江居民對豬肉的需求較為穩定,對禽肉、牛羊肉和蛋類的需求將有一定程度的增長,奶類及奶制品的消費潛力最大。省內山區宜充分發揮資源特色優勢,大力發展禽類、牛羊兔及特色養豬業。積極發展唯一性特色養殖,滿足消費者多層次、個性化市場需求。大力開發和利用傳統品種,并使之逐步壯大為有較強競爭力的特色產業。應根據各山區縣的區位特點、資源狀況和產業優勢,加快發展適合本地區的優勢特色養殖產業,實現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經濟效益最大化。在城市郊區可與城市化進程相結合,適度發展以環保、觀光和休閑型畜牧業為主的各具特色的都市畜牧業。
(二)進一步推進“西進東擴”戰略的實施
從國內外解決畜禽污染問題的研究及實踐來看,種養結合、發展生態農業,將耕地作為其承載和消納場所是根本之出路。因為畜禽糞尿等廢棄物既是畜牧業生產過程中的新陳代謝產物,又是種植業所必須的有機肥資源。而從現有的技術條件來看,畜禽糞尿等廢棄物的特點決定了其無法進行大范圍、跨地區的移動,因此在一定區域內自我消化是一個必然選擇。浙江應繼續堅持農牧結合、種養平衡的原則,遵循“資源化、減量化、無害化、生態化”的原則,根據地區發展總體規劃以及畜牧養殖的種類、規模,評估畜牧養殖的環境承載力,制定禁養區、限養區和宜養區,依據土地承載力等因素來確定載畜量,做到能就地消納污染物。適當調減嘉興、衢州等地生豬養殖量,促進提質升級;在部分水源地、風景名勝區等生態保護區,應以畜產品部分自給為目標,在保護環境前提下,維持目前生產規模;其他污染負荷相對低的各縣可適度增加飼養量,發展成為綠色畜產品的生產基地。通過調整產業布局,實現畜牧業發展的“三大轉移”,即平原向山區轉移、密集區向疏散區轉移、城區向城郊轉移。
(三)加強省際區域合作,加快省外養殖基地布局
在省外資源豐富地區建立生豬養殖基地既是確保浙江主要畜產品供給的需要,也是浙江發揮區域比較優勢,保護生態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需要。受消費偏好的影響,豬肉仍是浙江城鄉居民重要的肉食品來源,在飲食結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但是近年來浙江的豬肉供給壓力增大。浙江生豬生產的區域優勢在逐步弱化,已從1980年代的養豬大省成為豬肉的調入省份。1980年浙江當年豬肉產量占全國總產量之比為6.06%,在全國排名第5;1990年占比為3.34%,2000年以后占比為2.43%,以后基本穩定在2.60%,排名第17。同時,隨著限養區的增加,浙江畜牧業發展空間受限。據預測到2015年,確保全省生豬80%自給率,全省仍需新增生豬養殖用地約4萬畝左右,用地緊缺矛盾凸顯。因此,在省外資源豐富、成本低、交通便捷地區發展養殖基地,填補浙江豬肉供給缺口是確保浙江主要畜產品供給的必然選擇。
應鼓勵浙江龍頭企業在省外如安徽、江西、山東等地建立規模化養豬基地。發展良種供應和產品加工在省內、養殖生產基地在省外的“兩頭在內、一頭在外”的跨區域畜牧業合作經濟。
(一)通過實行差異化的補貼政策引導生態養殖業的布局調整
研究表明,糧食稟賦對生豬布局的影響不顯著,畜牧業和種植業的比較優勢以及非農就業機會對生豬布局造成了顯著影響。即使在沒有養豬傳統的地區,農民收入水平的高低也是影響生豬飼養水平的決定性因素之一。對高收入地區的農民來說,人們更多地從其他渠道來增加收入,養豬的機會成本比較高,生豬飼養的增長可能會比較緩慢。浙江應根據畜牧業發展規劃,對不同地區實行差異化的補貼政策。第一,對劃為限養區、禁養區的養殖戶取消各類生豬養殖補貼,出臺鼓勵轉產政策,對從事養豬業以外產業的農戶給予扶持。第二,發展生態養殖的地區應綜合考慮農戶發展生態畜牧業的機會成本,對山區發展生態養殖業的不同規模給予差異化補貼,并使養殖戶的收益大于發展種植業和從事非農就業的收益。第三,實施規模化養殖生豬的企業用工面向原有養殖戶的定向就業制度。即除專業技術人員和高級管理人員外,所有工廠化繁育和規模化養殖企業全部面向原有養殖戶進行定向招聘。同時政府勞動與社會保障部門應對這一定向就業制度進行有效監管。
(二)出臺鼓勵拓展省外養殖基地的政策
加快培育壯大浙江產業化龍頭企業。通過龍頭企業的一體化帶動作用,使畜牧業投入品、種畜、養殖、后續屠宰加工、市場營銷等各個環節緊密結合并嚴格實行標準化生產,建立起從源頭到產品“一條龍”的產業鏈,確保浙江畜產品的有效供給和質量安全。對不同生產規模的企業制定差異化的補貼標準,重點鼓勵大中型畜牧業生產企業到省外建基地,降低企業在外省建基地的成本并對省外養殖基地給予養殖補貼。
作者單位:浙江省社會科學院區域經濟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