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立成
集聚經濟圈研究的創新力作
——簡評《產業集聚與集聚經濟圈的演進》
葛立成
波特的競爭優勢理論,通過對產業集群的分析,揭示了特定產業的競爭力往往集中體現一個國家的競爭力。從空間維度來看,這些特定產業競爭力通常內生于一國“中心-外圍”經濟結構的“中心”,即集聚大量生產要素和生產能力而形成的參與國際競爭的產業集聚經濟圈。對發展中國家或地區而言,這種產業集聚經濟圈的構建,顯然意義重大;但更重要的是:理論上能合理解釋嗎?發展中有客觀規律嗎?這些問題的探索和研究,將不僅有助于國家或地區競爭力的提升,而且也有益于區域經濟學理論的創新。
浙江工業大學胡晨光副教授所著《產業集聚與集聚經濟圈的演進》一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年8月出版),根植于中國經濟特別是長三角地區改革開放的生動實踐,按照“要素優勢-政府推動-內生集聚-集聚演化”的邏輯,對集聚經濟圈產業集聚進程中的動力、效應、演化等問題進行了系統分析和深入探討,總結了實踐經驗,構建了反映集聚經濟圈產業集聚動力、效應與演化規律的理論體系。該項研究成果有視野、有思考,有觀點、有材料,具有很強的創新性,是近年區域經濟學與產業集聚理論研究領域中的一個精品力作。
該書的主要特點,一是視角新穎。作者基于對集聚經濟圈及其要素優勢在國家競爭戰略中重要作用的認識,選擇從集聚經濟圈整體及其要素優勢視角去考察集聚經濟圈中心-外圍式產業集聚的動力、效應與演進特征。這與現有文獻的研究視角有很大不同,可以更全面地把握集聚經濟圈產業集聚的規律性,避免已有研究的視域局限。
二是研究規范。作者對于所使用的集聚經濟圈、產業集聚、區域要素優勢等核心概念,進行了嚴格而清晰的界定,從“中心-外圍”的“中心”、產業關聯與產業集聚的測度、“異質性”要素稟賦的分工優勢等方面,闡明了這些核心概念的內涵與外延。全書邏輯嚴密,研究緊緊圍繞產業集聚與集聚經濟圈演進的關系,構建了分析框架,并依次從產業集聚的源動力、產業集聚的外部動力、產業集聚的地區發展效應、產業集聚的點軸增長與產業趨同、集群產業的擴散與轉型、產業集聚次區域空間的產業演化等六個方面,探索了集聚經濟圈產業集聚的演進規律。
三是創新性強。主要體現在:通過行為人的“動機-行為-反饋”模式分析,提出“逆嵌入性”范疇,并將“嵌入性”、“逆嵌入性”范疇與要素稟賦異質性優勢相結合,令人信服地提出了“雙重分工”的分析框架,論述了要素稟賦異質性優勢構成集聚經濟圈產業集聚源動力的理論。
通過不平衡發展戰略、產業與貿易政策、市場制度建設與公共投資4個維度的分析,創新性地提出研究集聚經濟圈產業集聚外部動力的“有為政府”分析框架。
通過借鑒新古典理論,提出壟斷競爭增長的新增長分析框架,通過產業的集聚競爭解構了集聚經濟圈產業集聚的經濟發展、技術進步與市場競爭三類集聚效應,提出和論證了產業集聚地區索洛剩余是市場競爭程度函數的假說,認為產業集聚過程未必存在規模報酬遞增。
通過對集聚經濟圈要素優勢及其在要素基礎上的分工優勢和政府干預的多維分析,解構了集聚經濟圈產業集聚的點軸增長與產業趨同的內在機理,為分析集聚經濟圈產業集聚點軸增長與產業趨同提供了“要素-分工-政府”的多維分析框架。
通過引入多元化集群產業競爭與種群競爭模型的分析,揭示了集聚經濟圈多種群集群產業由協調發展到擴散轉型的內在驅動機制和轉型路徑、轉型條件。并提出工業化進程、產業結構演化和多元化集群產業的集聚競爭,是促進集聚經濟圈低層次集群產業價值鏈低端環節向外擴散與集群產業結構轉型主要原因的理論觀點。
通過修正區位商統計方法,提出“區位商-產業部門增長率”主導產業的判斷法,并基于此提出和論證了集聚經濟圈次區域主導產業倒U型演進假說、主導產業集聚論和主導產業在次區域之間按“雁行狀態”轉移的產業升級理論。
四是注重理論與實際相結合。該書的研究結論具有重要的政策含義。作者圍繞集聚經濟圈產業集聚的動力、效應與演化問題,以中國特別是長三角地區經濟發展的生動實踐為例,研究了發展中國家或地區在集聚經濟圈發展實踐中,政府干預所面臨的一系列重要問題,并提出了前瞻性的思路和對策。這些研究不僅可以為發展中國家或地區破解集聚經濟圈發展中的難題提供思路,而且也可以為當前我國、特別長三角地區的經濟發展提供前瞻性和戰略性的對策。該書為國家社科基金的后期資助項目,前期成果10余篇論文已分別發表于《管理世界》、《經濟學家》、《學術月刊》、《統計研究》和《國際貿易問題》等知名期刊。
作者為浙江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