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文明引領轉型發展
生態文明引發的發展方式革命,其核心在于倡導人們放棄對量的追求,轉而尋求質的提升。伴隨著全球生態文明時代的來臨,可持續的生態化發展理念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占據每一個國家、地區經濟發展的主導地位。
工業化的縱深推進和科技革命的迅速崛起,令人類開發、利用、改造自然能力加速提高,各種環境超負荷現象亦浮出水面。在剖析了工業文明的利弊、得失后,各國、各地區深刻意識到,工業文明已近完成歷史使命,緊隨其后的是一種更高層次的文明模式——生態文明。新的歷史時期下,全球皆爭先恐后致力于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的加速跨越。在我國,黨的十八大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十八屆三中全會則明確提出“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態文明制度”。
建設生態文明是一場涉及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的革命性變革。浙江自2003年提出“生態省”建設理念后,上下求索,尋求發展路徑的綠色轉型,完成了從單一生態環境建設到綜合綠色浙江建設的轉型。在新的發展階段,生態文明建設的使命遠未完成。以生態文明建設圓夢美麗浙江,以生態文明建設倒逼企業轉型升級,以生態文明建設助推發展路徑轉變,是浙江生態文明建設的題中應有之義。新時期的生態文明建設,需要政府、企業、公眾三方合力,需要政府機制、市場機制和社會機制的協同,方能水到渠成。
任何一種文明的推進,政府機制都不可或缺,亦是成就大勢的主導力量。在摒棄了“唯GDP論英雄”的發展舊論后,以強制與引導并舉的雙向政策倒逼企業向生態化生產方式轉型,成為各地政府的重要實踐。而以頂層設計謀求生態文明建設之路,未來需進一步明確政府、企業和公共團體的職責,以完善的法規體系和政策體系加速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如果說政府推動是生態文明建設必不可少的保障機制,那么以市場機制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對市場化程度較高的浙江而言,或將是一條捷徑。德國學者胡伯早于20世紀80年代就提出,環境保護不應被視為經濟活動的一種負擔,而應被看作經濟可持續增長的前提,建議作為市場促進者和保護者的政府更多地使用市場調節手段來實現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目標。目前,環境稅、生態補償、排污權交易等生態補償機制已陸續為“我”所用,在浙江各地逐一推開。僅2007年至2011年五年間,浙江省級財政累計轉移支付的生態補償資金已達51億元。下一步,政府可以有所作為的是根據不同地區的主體功能定位,以差異化標準考核地方發展政績與轉型成效,通過政策強制與激勵,完善生態文明建設的市場機制,最終實現各地區可持續的和諧發展。
與此同時,以生態經濟為引領經濟轉型之路已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推手。循環經濟、綠色經濟、低碳經濟,這些生態經濟的重要表現形式,其核心就在于實現資源的生態化增殖,即在不損害環境的前提下,發展生態產業和利用技術開發尋求資源替代品,最終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向上發展局面。當前,歐、美、日等發達國家紛紛推行以循環經濟、低碳經濟為核心的“綠色新政”,產學研一體的生態工業園區模式在這些發達地區也已相對成熟。在浙江,企業轉型升級已日漸由外力倒逼轉向自發探索,以生態經濟為突破口,將從根本上消解發展中的資源要素短缺問題,是企業向生態文明時代跨越的重要出路。
當然,一種文明要走向成熟,依靠的不僅僅是執政理念的創新與生產方式的變革,其賴以存在的社會基礎,是每一個社會個體的身體力行。生態文明,從頂層設計“萌芽”,根系已達每一位公眾,生態文明建設的全民時代已如約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