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樹蔭
最強勢的漢字:抓
楊樹蔭
有強勢的漢字么?
有。
照理,字無強弱之分。然而,在一定的社會背景下,有些漢字便占了強勢的位置,譬如:“皇”字、“權”字、“錢”字。這些字,雖是一筆一劃寫出來的,字的背后,卻是強大的統治力、統攝力。
于今而言,這些字又談不上最強勢。一個“皇”字,隨著帝制崩潰,自然也就逐步地隱去;一個“權”字,但凡理性的掌權者,總要把“權”與“民”合在一起,還要讓民來監督權,“權”也就逐步地強勢不起來;至于“錢”字,盡管流通八方,所向無阻,卻又有許多人羞于談錢,恥于愛錢,好像也羞羞答答地“強勢”不起來。
最強勢的漢字,應該是一個喊得最響、說得最多、流行最廣而又威震四方、統領全局的字。
若如此,非“抓”字莫屬。
抓,原本只是一個動詞,用手取物即為“抓”。只要有手,人人都可抓而取之。
“抓”字,從手從爪,在中文的字庫里,其實很俗,俗到幾乎登不上大雅之堂。而今,“抓”字竟然顯赫起來,顯赫到無“抓”即無以治政的地步。
開始的時候,“抓”字還只是停留在抓強盜、抓犯人、抓小偷上,用一個“抓”字,代表了合法與正義,一旦“抓”了,就是以正治邪。
此后,“抓”字,開始廣而用之,其地位便不可抑止地攀升,終于居高而臨下。
在階級斗爭一抓就靈的年代,從抓運動、抓思想改造、抓辮子開始,發展到抓地主、抓富農、抓反革命、抓壞分子、抓右派,進而抓資本家、抓知識分子、抓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年年抓、月月抓。鄉間百姓搞不清楚,只知道天天在抓人。
總算熬過了抓階級斗爭的歲月,舉國上下開始抓經濟,“抓”字有了新使命,從抓綱治國到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
一手抓經濟建設,于是,有了抓改革、抓開放、抓經濟、抓發展、抓項目;
一手抓思想建設,各種“抓”就跟了上來,抓思想、抓精神、抓苗頭、抓動態、抓意識形態,一刻不停地抓。
“抓”字已是堂而皇之地進入領導層,成為各方領導的常用字、專用字,成為每個時期各項工作的打頭字:抓體改、抓轉制、抓整頓、抓市場、抓投資、抓轉型、抓創新、抓穩定、抓物價、抓民生,只要上頭有布置,下頭就來抓。
為了“抓”,領導自身又分工來抓:分管領導各抓一方、各抓一塊,往往是各抓各;當頭的一把手則抓全局、抓全面、抓班子、抓人頭、抓隊伍,其實,統統一把抓。
為能讓當領導的一直地抓下去,管領導的部門又有了抓黨風、抓黨紀、抓教育、抓典型,直到抓出腐敗分子。
“抓”字享有如此的殊榮,還不夠,為了抓出聲勢、抓出氣勢,又提出了“抓”的要求,譬如:抓深、抓實、抓細,重點抓、抓重點,反復抓、抓反復,還要找出抓手,級級抓、層層抓,一抓到底。
諾大一個中國,不抓行么?當然要抓,又有不少官員抓一把就走。
有了一個“抓”字,領導的意志,便能成倍地放大,當然,有“抓”就有“被抓”,許許多多“被抓”的人,只管埋頭做。
抓,是手的功能,放,也是手的功能,然而,抓慣了,還會放么?
看來,“抓”,好像還是會一直地強勢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