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生態文明建設的“湖州樣本”
湖州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全面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就是要堅持結合自身優勢,積極打造特色生態品牌;堅持發展生態經濟,構建生態型現代產業體系;堅持強化綜合治理,打造生態宜居環境;堅持完善體制機制,強化制度保障體系;以“五水共治”為突破口,著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牢固樹立生態理念。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湖州2003年提出建設生態市,2006年與浙江大學合作共建省級新農村實驗示范區,2007年實施建設現代化生態型濱湖大城市戰略,2009年被確定為省級生態文明建設試點市,2010年制定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實施意見。著力打響美麗鄉村牌。2006年以來,與浙江大學共建省級社會主義新農村實驗示范區,全面實施“1381行動計劃”,全域開展宜業宜居宜游的美麗鄉村建設。形成了以“市校合作、社會參與”為主要特征、以“美麗鄉村、和諧民生”為特色品牌的新農村建設“湖州模式”,并被省委、省政府在全省推廣,成為浙江展示“美麗鄉村”品牌的示范區、樣板區。著力打響生態創建牌。從2003年起,啟動了以生態市創建為核心的“五城聯創”。全市80%的縣區成為省級以上生態縣區,其中安吉是全國首個國家生態縣。全市共創建國家級生態鄉鎮42個,占比達到80%,位居全省前列。成為浙江省第一個省級生態文明建設試點地市,全國生態文明建設試點地區。安吉縣成為第一批全國生態文明建設試點之一。2003年創建成為國家衛生城市,2006年成為“國家環保模范城市”,2013年成功創建成為國家森林城市。著力打響生態旅游牌。大力發展鄉村生態旅游,被列為浙江省鄉村旅游提升發展專項改革試點市。探索形成了“景區+農莊”、“生態+文化”、“西式+中式”、“農莊+游購”四種鄉村旅游新模式,呈現了“一縣一品、一區一特”的鄉村旅游發展新格局。
全力推進品質農業發展。加快推進農業“兩區”建設,農業的規?;?、科技化、生態化水平明顯提升,先后被確定為國家現代林業示范市、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市。加強農產品“三品”認證管理,2013年全市無公害農產品基地累計達到134.8萬畝、799個。加快發展生態循環農業,創新農作制度和種養模式,全面推廣特種水產生態養殖技術。全力推進工業轉型升級。重點發展先進裝備、新能源、生物醫藥、金屬新材、現代家居、特色紡織等重點產業,推進特色塊狀經濟向現代產業集群轉變,形成了一批國家級、省級高新技術特色產業基地,湖州被科技部列為國家創新型試點城市。大力推進“騰籠換鳥、機器換人、空間換地、電商換市”工作,扎實抓好節能減排、淘汰落后工作,“十一五”以來全市累計關停各類企業800多家。全力推進服務業擴量提質。積極發展休閑旅游、文化創意、現代商貿、現代物流、服務外包五大行業,推動特色服務業加快發展。8個集聚區被認定為省級現代服務業集聚示范區,實現了省級現代服務業集聚示范區縣區全覆蓋。形成了生態為特色的休閑觀光農業和鄉村旅游業,擁有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2個,國家級休閑觀光農業示范點3個。
全力以赴推進水域治理。全面實施苕溪清水入湖、環湖河道整治等六大類180個治理項目,全面關停太湖沿岸5公里范圍內不達標污染企業,入湖河流斷面水質保持在Ⅲ類水標準以上。全面開展“百村示范、千村整治”、農村環境“五整治一提高”等工程,規劃區外行政村整治實現全覆蓋,村莊環境整治工作獲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扎實開展大氣污染防治。編制實施大氣復合污染防治方案,進一步研究落實建筑揚塵治理、道路揚塵治理、礦山粉塵治理等四大方面十項具體措施。2003年以來共關閉礦山企業80多家,減少規模量2600多萬噸,建成國家級“綠色礦山”6家、省級18家。切實做好生態資源保護。推進西部生態涵養區天然林保護、生態公益林建設和低效林撫育改造,建設農田防護林網和網絡化生態廊道,增強森林生態系統功能。加強南太湖濕地富集帶保護,修復治理退化濕地。加強重點生態區塊保護,創建長興揚子鱷、安吉龍王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加大湖州東西苕溪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和長興“金釘子”地質遺跡保護區保護力度。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

圖/金川
探索健全源頭管控機制。制定實施《湖州市生態環境功能區規劃》,嚴格執行項目準入、總量準入、空間準入“三位一體”環境準入制度。制定實施《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文件審查程序規定》和“6+X”聯審制度,嚴格實行新上項目“環評一票否決制”。深入推進環?;A設施建設運行的市場化改革,探索推進排污權抵押貸款工作。扎實開展企業環境信用等級評價工作。探索建立激勵約束機制。相繼出臺《湖州市人民政府關于建立生態補償機制的意見》、《湖州市老虎潭水庫水源地生態保護專項資金管理辦法》,設立了“湖州市生態建設專項資金”。2009年以來全市累計投入生態環保資金118億元。出臺并實施《湖州市主要污染物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暫行辦法》、《湖州市主要污染物排污權交易實施細則(試行)》和《湖州市本級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資金管理暫行辦法》。探索實施生態考評機制。2003年在全國率先探索引入了“綠色GDP”的考核機制,出臺《關于健全完善促進科學發展的縣局級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考核評價機制的意見》,將生態文明建設作為16項考核指標之一并作為“一票否決”指標,彰顯生態文明建設在整個綜合考核指標體系中的突出地位。探索推進全民參與機制。深化開展“天網”環保專項行動,對發現的違法行為堅持“零容忍”。建立完善了遠程監控與現場巡查相結合的環境監察新機制,在線監控系統聯網率、數據完整率達90%以上。積極組織開展環保志愿行動,發揮民間環保志愿者、非政府組織等作用,形成了全社會關心、支持、參與和監督生態環保工作的良好氛圍。
全面加強環境綜合治理。堅持“五水共治、治污先行”,認真落實四級“河長制”和河流交界斷面水質考核獎懲制度,加快城鎮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和污水處理配套管網建設,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設施實現行政村全覆蓋。大規模開展河道清淤整治,加強城鎮排水管網和泵站建設,加快城鄉一體供水設施建設,積極推進節水型城市建設。進一步加大霧霾治理力度,深化大氣復合污染綜合防治。繼續強化礦山企業綜合治理。深入推進“四邊三化”,完善長效機制。繼續推進“三改一拆”,全面開展無違建縣區創建工作。切實抓好節能減排和生態保護。組織實施節能技改“雙百”行動和60項以上污染減排重點項目,加大煤改氣、光伏發電、光熱利用推廣力度。加強公共機構節能管理,推進建筑、交通、商貿等領域的節能降耗。全力創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先行示范區,加快全國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試點,推進林業碳匯試驗和試點,逐步健全生態補償機制。打造美麗鄉村升級版。深化美麗縣區、鄉鎮、村、戶“四級聯創”,提升和建成一批美麗鄉村示范帶。加強歷史文化村落保護和利用,加快中心村培育和建設,打造一批精品村、特色村。深化農村環境連片整治,完善“戶集、村收、鄉鎮運、市縣處理”的農村垃圾收集處置模式,探索構建城鄉一體環境保潔長效管理機制。全面開展市區美麗鄉村路建設行動。大力拓寬村級集體經濟發展途徑,深化與浙江大學的市校合作,深入推進新農村綜合改革試驗區。加快推動產業優化升級。大力推進工業創強,實施現代裝備制造業產品創新、智能制造、品牌培育、技工培養“四位一體”提升行動計劃,切實抓好現代物流裝備等7個重點行業技術創新綜合試點。全面完成印染、造紙、制革、化工四大行業整治提升年度任務。積極爭創國家鄉村度假(休閑)示范區。大力發展文化創意、服務外包、健康養生等新興服務業。統籌糧食安全保障和品質農業發展,新建糧食生產功能區10萬畝,全面完成11個省級現代農業綜合區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