鄺平正
堅定不移走綠色生態可持續發展之路
鄺平正
麗水山川秀麗,生態優越,素有“秀山麗水、養生福地、長壽之鄉”之美譽。2010年6月,國務院正式批準實施的《長江三角洲地區區域規劃》明確提出:設立浙江湖州、麗水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積極申報創建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走出一條“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綠色發展之路,麗水具有獨特的優勢和堅實的基礎。
生態環境全國領先。麗水素有“浙南林海”、“華東地區最大天然氧吧”之稱。生態環境狀況指數已連續10年居全國前列、全省首位,生態環境公眾滿意度連續6年全省第一。森林覆蓋率達到80.79%,空氣中的負氧離子含量平均在3000個/立方厘米以上,是浙江乃至華東地區的綠色生態屏障。
生態經濟初具規模。“十二五”前三年,全市經濟增長速度均位居全省前兩位,年均增長速度高于全國2.2個百分點。2013年,累計擁有國家級綠色、有機和無公害認證農產品833個。工業產值1028億元,規上工業比重接近60%。接待旅客4569萬人,相當于全市人口的18倍;旅游總收入266億元,相當于全市財政總收入的2倍多。
生態創建成績顯著。9個縣(市、區)全部創成省級生態縣,并有3個創成國家級生態縣,麗水市、云和縣、遂昌縣被國家環保部列為第六批全國生態文明建設試點地區。先后成功創建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國家森林城市、國家園林城市。被授予“國際休閑養生城市”、“中國長壽之鄉”稱號。
生態理念深入人心。2003年,確定生態立市、工業強市、綠色興市的“三市并舉”發展戰略;2008年,提出建設生態文明和全面小康社會“兩大戰略目標”,并在全國率先編制實施《生態文明建設綱要》;2012年,提出“綠色崛起、科學跨越”戰略總要求;2014年,專門作出《決定》,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作為戰略指導思想,堅定不移走綠色生態發展之路。
麗水堅定不移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綠色生態發展之路,就要以全面深化改革為強大動力,以建設美麗幸福新麗水為戰略標桿,強化內聚外遷科學促進空間優化,推進生態資源資產化大力發展生態經濟,彰顯特色文化內涵積極弘揚生態文化,創新生態體制機制保障生態文明建設,把麗水建設成為美麗幸福的全國生態文明體制機制創新區、全國山區集聚集約發展示范區、華東地區綠色生態安全保護屏障、全國綠色發展轉型發展示范區,并為占全國總面積2/3以上的山區提供可資借鑒的生態文明建設、轉型創新發展實踐路徑。
探索生態經濟發展新模式。圍繞經濟生態化、生態經濟化,努力建設綠色發展轉型示范區。一是調整產業發展結構。以轉型升級和結構調整為主線,加快形成生態農業、生態工業、生態服務業協調發展,生態旅游業、養生(養老)業、文化產業特色鮮明的“3+3”產業格局。二是突出產業特色發展。圍繞建設“中國生態休閑養生(養老)第一市”,加快推進休閑旅游景區、十大養生(養老)基地、100養生鄉村三大平臺建設,打造“食養、藥養、水養、體養、文養”五養特色品牌,打響“秀山麗水、養生福地、長壽之鄉”區域品牌。三是促進產業融合發展。圍繞把生態旅游業和養生(養老)業培育為第一戰略支柱產業的要求,推動農旅融合,結合美麗鄉村建設,大力發展農家樂綜合體、休閑民宿、養生鄉村、生態休閑體育和創意農業。推動工旅融合,積極發展工業觀光游、商務考察游,加強旅游和養生(養老)設施、用品、商品等的開發。
探索生態空間布局新機制。著力破解制約山區農民向中心城鎮、中心村集聚以及和諧融入、有序管理、創業就業的體制機制障礙。一是建立空間集聚發展機制。進一步完善生態環境功能區規劃,統籌生態、城鎮、產業、人口布局。加快推進人口“內聚外遷”,實施“小縣大城”發展戰略,積極構筑“一個中心城市、十個小城市、二十個中心鎮、兩百個中心村”的城鄉人口集聚平臺。積極推進產業向園區集聚,著力構筑以麗水生態產業集聚區為核心,以金麗溫、龍麗、麗龍高速公路為紐帶,以農業園區、工業園區、服務業集聚區、旅游休閑景區為平臺的產業發展格局,形成“點狀開發、面上保護”的產業發展空間格局。二是創新人口轉移集聚機制。建立農民異地梯度轉移引導機制,鼓勵實行整村搬遷。建立縣城、中心鎮、中心村接納異地轉移農民落地機制,完善安置扶持政策。開展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點。推進城鄉戶籍制度改革,建立進城農民同城待遇制度。
探索生態文化發展新途徑。探索生態文明理念與麗水地區特有文化的融合,加強對甌江流域文化以及攝影文化、巴比松油畫文化、石雕文化、劍瓷文化、黃帝文化、好川文化、廊橋文化、畬族文化(含畬醫藥文化)、華僑文化、香菇文化等麗水特有文化元素的開發和利用,抓好特色文化品牌建設。積極培育社會生態文化,加快創建綠色政府、綠色學校、綠色社區、綠色醫院、綠色飯店等各種綠色實體。逐步健全公眾參與機制,開展生態教育活動,強化公眾生態保護意識。
探索生態屏障建設新樣板。著眼于從總體上控制污染和保護生態環境,加強生態屏障建設,建立健全生態補償和轉移支付機制,推進生態資源市場化改革,引導和促進發展方式轉變。一是完善區域生態補償機制。完善生態屏障建設專項基金和生態補償專項基金制度。積極探索各類生態補償方式,增強財政轉移支付的生態補償功能。調整完善生態環保財力轉移支付考核指標,建立生態環境質量綜合考評獎懲機制。二是健全生態屏障建設機制。堅持城市建設總規、土地利用總規、環境功能區規劃“三規”并重,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建立生態環境空間管理制度。以甌江源頭區建設為重點,著重加強生態公益林、濕地和自然保護區等生態系統的保護與建設,強化區域主要污染物總量控制和減排機制。三是推進生態資源資產化改革。制定排污總量削減計劃和年度實施方案,建立生態效益評估與碳減排交易機制。加快森林資源資產評估、林權登記、林地收儲等要素市場機制建設。完善水資源產品的價格形成機制,建立水權制度,明晰水資源產權。

圖/金川
探索生態文明建設新制度。深化改革,創新發展,加快構建有利于加快麗水生態文明建設的綜合政策體系。一是創新生態產業發展機制。編制出臺生態產業發展規劃綱要,制定完善生態產業發展的準入退出政策和發展目錄,優化產業結構,提高投資強度和產出率,嚴把項目準入門檻。二是創新資源要素保障機制。加快推進全國低丘緩坡綜合開發利用試點,創新耕地保護機制,完善土地流轉機制,促進土地集約節約利用制度。深化全國首個農村金融改革試點,變“活樹”為“活錢”,變“資產”變“資本”。三是創新生態考核評價機制。加大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等環保指標考核權重和生態經濟考核力度,并根據主體功能定位實行差異化考核;建立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制、生態環境損害責任終身追究制;健全環保信用等級評價制度,落實綠色信貸、綠色保險、綠色采購等環境經濟政策。
作者為麗水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