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資環處
探索城市生態建設的“杭州模式”
杭州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資環處
杭州市始終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位置,積極實施“環境立市”戰略,探索“生態經濟共贏、人文景觀相融、城市鄉村互動”的城市生態建設“杭州模式”。
近年來,杭州圍繞生態經濟、生態環境、生態制度、生態文化等多個領域全面開展生態文明建設工作,加快建設以綠色、低碳、和諧、可持續發展為主要特征的生態型城市。
以產業轉型升級為動力,打造生態經濟卓有成效。扎實推進產業轉型升級,初步建成以服務經濟為引領、十大產業為主體、創新型經濟為特色的現代產業體系,文化創意、旅游休閑、金融服務、電子商務、信息軟件等產業已成為杭州新的優勢產業。2012年全市服務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超過50%,形成“三二一”產業格局。擁有國家現代服務業產業化基地、國家高技術服務產業基地、國家電子信息產業基地等20多個國家級試點和基地,涌現出阿里巴巴、華三通信、海康威視、浙大中控等一批創新型企業。杭州市先后被授予“中國電子商務之都”、“中國服務外包示范城市”,初步確立了“全國文化創意中心”、“東方休閑之都”等城市品牌。
以發展循環經濟為核心,資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加快發展循環經濟,以省“991”工程和市循環經濟“770”工程為抓手,大力推進資源節約和綜合利用。爭取到“國家節能減排財政政策綜合示范城市”、“國家餐廚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理試點城市”、“國家再生資源回收體系試點城市”。桐廬大地“城市礦產”示范基地、錢江經濟開發區海水淡化產業基地、天子嶺循環經濟教育示范基地、手拉手再制造基地等列入國家級試點。2012年單位GDP能耗降為0.54噸標準煤/萬元,全市固廢綜合利用率達到95.43%。連續13年實現耕地占補平衡,土地資源利用效率和綜合利用水平居全國領先水平。
以開展重點工程為抓手,生態環境建設常抓不懈。加強區域生態環境綜合整治,重點開展“三江二岸”、“四邊三化”等生態工程,大力開展植樹造林、低疏林改造、四旁綠化、濕地保護。著力推進省級林改示范區試點等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建立了林地流轉機制,積極增強森林碳匯能力,實現森林蓄積量和森林面積雙增加。2012年全市林地面積達1755.99萬畝,活立木總蓄積量4979.17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達到64.77%,在全國15個副省級城市中名列首位,獲得“全國綠化模范城市”和“國家森林城市”榮譽稱號。
以中心鎮建設為載體,城鄉一體化進程成效顯著。積極構建區縣(市)協作、聯鄉結村等載體,著力推動科技西進、文創西進、現代服務業西進和城市基礎設施、基本公共服務向縣(市)延伸,支持五縣(市)綠色崛起。實施中心鎮“雙千工程”,積極開展美麗鄉村建設,每年拿出3億元經費支持26個中心鎮的發展,全市共創建美麗鄉村精品村187個、風情小鎮21個、精品線路14條。全國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現場會在桐廬召開,余杭區塘棲鎮獲省級小城鎮試點考核第一。
以體制機制建設為基礎,生態制度體系不斷完善。發布了《杭州市生態文明建設規劃》、《杭州市“十二五”低碳城市發展規劃》、《杭州六條生態帶規劃》等一系列規劃,出臺了《“美麗杭州”建設實施綱要》、《關于建設低碳城市的決定》、《杭州市生態補償專項資金使用管理辦法(暫行)》等一批政策文件。在全國率先實施新安江跨省流域生態補償機制,率先構建起省、市、縣三級生態補償機制,突破財政體制實行跨財政區域的補助政策。
以低碳城市試點為重點,生態文化理念深入人心。2010年杭州市被列入國家第一批低碳試點城市,先后開展了低碳城區、低碳縣、低碳鄉(鎮)、低碳社區、低碳園區和低碳交通、低碳建筑的“五區二行業”試點工作。大力打造由公共自行車、清潔能源出租車、新能源公交、水上巴士及地鐵組成的“五位一體”綠色低碳交通運輸體系,其中公共自行車系統共投入自行車78000多輛,建設服務點3000多個,日最高租用量達40多萬人次,榮獲國家華夏建設科研技術二等獎,被英國廣播公司(BBC)評為“全球8個提供最棒的公共自行車服務的城市之一”。
杭州市將按照“五位一體”總體布局要求,深入貫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戰略思想,突出“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理念,將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爭創國家生態文明建設先行區和“美麗中國建設的樣本”。
落實主體功能定位,優化空間開發格局。嚴格落實國家和浙江省主體功能區規劃要求,加快促進9個國家優化開發區域的產業優化、轉型,重點推進大江東、城西產業集聚區,14個國家和省級各類開發區(園區)等重點開發區域的綠色循環低碳產業發展,在淳安縣開展重點生態功能區示范區建設試點,在推動科學發展中形成各功能區的區域特色和競爭的比較優勢。加快推進中心鎮建設,在新型城鎮化過程中做到“規劃好、布局好、建設好”,從編制規劃到建設管理的全過程、各方面,都要融入生態文明理念,促進集約開發、均衡協調發展。
優化產業結構,減輕資源環境壓力。加快推進產業轉型升級,構筑以“十大產業”為主導的現代產業體系,大力發展創新型經濟。深入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全面落實“科技創新30條”,整合優化創新平臺,發揮高新區(濱江)等產業平臺的創新引領作用,爭創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著力淘汰落后產能,以蕭山、建德、桐廬、富陽等區、縣(市)的錢塘江流域為重點,對重污染高耗能行業開展整治提升專項行動,加快淘汰火電、水泥、冶煉、造紙、印染等行業落后產能。
加強資源節約,轉變資源利用方式。做好節能減排工作,確保完成能源雙控任務和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降低目標,實施重點節能工程,推廣先進節能技術和產品,推行能源合同管理,抓好工業、建筑、交通運輸、公共機構等重點領域節能。狠抓水資源節約利用,大力推進“五水共治”,實施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有效控制用水總量、用水效率和水功能區水質;強化水資源管理和有償使用,實施階梯水價制度,實施節水三年行動計劃。加強土地集約利用,積極盤活存量建設用地,加強城鎮閑散用地整合,提高農村建設用地使用效率。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提高資源產出率,重點推進園區循環化改造,到2017年在5個國家級園區和3個省級園區實施循環化改造。
加強污染治理,提高生態環境水平。全面實施大氣復合污染防治,加強杭州都市圈大氣污染物聯防聯控,推進“無燃煤區”建設;大力開展錢塘江、千島湖和苕溪流域等飲用水源的綜合整治,加大城市內河整治力度,全面推行“河長制”,著力改善水環境質量;制定完善土壤修復管理規范制度,建設覆蓋全市的土壤環境質量監測網絡。加快構建“三江兩岸”生態走廊,全面開展“四邊三化”行動,形成由生態綠廊、生態核心、生態斑塊組成的生態網架。加快能源結構調整優化,加強清潔能源、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利用;繼續推進國家低碳城市試點建設,力爭提前一年完成“十二五”碳強度下降目標,到“十三五”末期能源活動二氧化碳排放量達到峰值。
創新體制機制,建設生態文明制度。建立健全考核評價制度,制定差異化綜合考核評價制度,試點綠色GDP考核辦法,實施領導干部任期重大資源環境損害責任終身追究制。完善生態補償機制,探索制定區域內上下游縣市區間的協議補償制度,研究制定生態補償產業扶持政策及垃圾處理生態補償機制。創新資源環境管理機制,實施“排污刷卡”制度,研究探索企業碳盤查機制和重點企業碳排放報告制度。完善資源有償使用制度,探索開展能源需求側管理,推進實施階梯式水價、氣價制度,完善企業差別化排污收費制度。
促進綠色、低碳消費,建設生態文化體系。加強生態宣傳教育,構建多層次生態教育體系,建立生態環境教育常態化機制,倡導全民生態文化價值觀。加強生態產業與文化創意產業的有效對接與融合,推進杭州從“風景旅游城市”向“風景觀光、休閑度假和商務會展”三位一體的旅游目的地城市轉型。推動生活和消費方式轉變,設置一批生態超市,鼓勵購買和消費綠色、有機食品。加快公共交通建設,提倡低碳綠色出行。深入開展生活垃圾分類收集處置,推進餐廚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理工作。
杭州市爭取通過5年左右的努力,實現“區域空間優化呈現新格局,產業轉型升級邁開新步伐,資源利用效率實現新提升,生態系統建設得到新加強,環境質量改善取得新成效,生態文明制度和文化建設躍上新臺階”的“六新”目標,生態文明建設水平全面提升,全面建成高水平的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