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白水
深改大潮中浙江的三大機遇
傅白水
浙江,中國市場經濟的先發之地。面對中國新一輪的改革大潮,一直走在改革發展第一陣營的浙江,理當成為這一輪改革的先頭部隊,當好改革發展的排頭兵,同時有必要也有可能和實力參與新一輪改革的政策設計。那么,在新一輪改革大潮中,處于“標兵越來越遠、追兵越來越近”境地的浙江,有哪些機遇來保持中國經濟發展標兵和風向標地位呢?
十八屆三中全會指出,經濟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在堅持市場起決定性作用的大背景下,浙江作為中國市場機制最為完善、市場化最高的先發地區,必須對現有阻礙經濟發展的體制機制進行創新和突破,率先構建充滿活力、富有效率、推進科學發展的體制和機制,從而有可能也有實力獲得再次輝煌的先機。
一方面,要堅決堅持市場取向和市場決定性作用。充分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大力發展民營經濟,注重市場配置資源,深入推進資源要素配置市場化改革,建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首先,要尊重基層首創,注重在先行先試中積累經驗,善于把實踐經驗轉化為制度設計,不斷進行體制機制創新和突破。按李強省長的說法,要善于點燃“新爐子”。比如,在海寧市推進要素配置市場化改革試點,按照畝產論英雄的理念,創新土地、能源、水資源、環境容量等配置機制,將畝產與用地、用電、稅收優惠等掛鉤,促進要素資源節約集約和高效利用。還有在柯橋區開展審批制度改革試點;在富陽,開展權力清單試點;在平湖市,開展產業結構調整機制創新試點;在德清縣,開展城鄉體制改革試點;在開化縣和淳安縣,謀劃生態功能區建設機制創新試點等。
其次,對所有行業和領域落實“非禁即入”原則,各類市場主體可依法平等進入負面清單之外領域。要開閘放水,降低門檻,放寬準入,扶持微小,放活市場,取消和廢止制約民間投資發展的各種歧視性法規規章和政策規定,大幅度放寬準入門檻,堅決破除“彈簧門”“玻璃門”“旋轉門”。如鼓勵民間資本辦醫辦學辦文化,探索民間資本進入特許經營權領域。作為中國民營經濟大省,浙江民營企業應牢牢抓住深化改革這個春天,加快進入和發展金融業、戰略新型產業、互聯網產業、新興服務業等產業,成為中國新經濟的代表和領頭羊。同時,浙江民企要積極參與到國有企業改革,民企中的龍頭企業和上市公司要積極投入到國有企業尤其是央企的重組中去,在發展非公有資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業中快速發展壯大。
另一方面,推進“三單一網”建設,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深化改革是政府治理體系和治理方式的自我完善,這是市場化發揮決定性作用的前提。要積極推進李強省長提出的“三單一網”建設,實現“三個大幅度減少”。推進“企業項目投資負面清單”,市場機制能有效調節的,一律取消審批,由基層管理更為方便更為有效的,一律下放審批;實施“政府權力清單”,全面清理政府權力;制定“政府部門專項資金管理清單”,省級政府部門一般不再直接向企業分配和撥付資金,也不再直接向企業收取行政事業費。建設全省網上政務大廳,形成“一站式”網上辦理,“全流程”效能監督。實現“三個大幅度減少”:大幅度減少政府對資源的直接配置,大幅度減少政府對微觀事務的管理和干預,大幅度減少政府對資源要素價格的干預。真正把政府“閑不住的手”收回來、把市場“無形之手”放活、把社會“自治之手”補強,讓市場、讓群眾去大膽創新探索,共同推進改革發展。
最近,在中國金融領域最大的事件就是,5家民營銀行開始在中國正式啟動,這其中浙江就獨占2家,并且開設民營銀行的10家民企中,浙商獨占7個,在金融領域浙江可謂風光無限,再加上以阿里巴巴為代表的互聯網金融,以及浙江地域的銀行現象即在浙江駐足的銀行各省是最多的、銀行賺錢是最多的、存貸額度也是最大的,這些無疑為浙江打造中國新金融高地夯實了雄厚的基礎。
金融業作為現代經濟的血脈,對經濟快速發展作用是無可替代的。一個活躍的金融業必然會支撐起一個活躍的經濟體,金融業強勁必然會推動經濟長期快速增長,如成為金融中心的香港與新加坡皆是如此。浙江應借助支付寶等為代表的互聯網金融和發達的民間金融和銀行業,以及新設立的民營銀行,積極打造中國新金融中心,成為中國破解中小企業融資困局的先行區和先驗區。為此,要打通“三條通道”:讓民間的小資本能夠與大項目、大產業對接起來;讓銀行的大資本與中小企業、微型企業對接起來;最終實現民間資本、金融資本等各類資源與產業經濟、實體經濟對接起來。
首先,大力發展民營銀行、互聯網金融、證券期貨公司、專業性保險公司等金融機構和組織。大力推進普惠金融,探索社區性銀行的發展模式。創新地方金融監管制度,有效防范金融風險。抓好小微金融服務中心和財富管理中心建設,打造“中小企業金融中心”和“民間投資管理中心”,促進民間資本和實體經濟有效對接,成為全國領先的金融創新試驗區和民間金融規范發展示范區。
其次,依托民間資本豐富,把浙江打造成為全國創業風險投資機構(基金)最活躍、本土創業風險投資機構(基金)數量最多、全國私募股權投資基金和產業投資基金最活躍的地區。加快浙江股權交易中心發展,鼓勵發展股權投資、風險投資,推動各類企業上市和掛牌。
再次,以點代面深化溫州市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建設及各項金融改革試點,促進金融機構發展、金融產品創新、金融服務高效,形成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良好環境。同時,依托中國第一部民間金融地方法律《溫州民間融資管理條例》,大力推進民間金融制度創新,成為民間金融實踐和制度創新的高地。
浙江作為中國縣域經濟最為發達的省份,農村居民和城鎮居民收入在全國省區最高、城鄉差距最小、城鎮化水平最高。浙江可依托這些優勢,大力推進新型城市化,在中國率先實現“人的城市化”。浙江實踐表明,加快和優先發展中小城市尤其是小城鎮,不僅是推進經濟增長的強大引擎,而且是統籌城鄉發展、縮小城鄉差別的必由之路。數據顯示,2010年,浙江共有334個鎮進入了全國千強鎮的行列,占1/3強,全省人口超過5萬、財政收入超過5億元的大鎮共51個,這為浙江目前推進小城市發展試點工作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浙江要著眼于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完善聯動推進新型城市化和新農村建設的體制機制,大力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率先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首先,要發揮市場主導作用。從國際經驗看,城市化更多來自市場主體的自發選擇,是市場化過程,不是政府主導的行為。新型城市化不能沿用政府主導投資的單兵突進方式,應實現“政府推動”和“市場拉動”的雙重動力機制的結合。政府要告別經濟運營角色,變成真正的公共服務型政府,把可以由市場提供的服務交給社會。資本及市場力量承擔城鎮建設的責任,對于一些準公共產品,也應該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讓以民營資本為主體的社會資本成為當地基礎設施建設,特別是營利性基礎設施建設的主要力量。
其次,注重人的城市化。城市化的外在表現是城鎮規模的擴張,但其實質是十八大報告中提出的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也就是人的城市化。未來城市化不應是簡單的“造城”運動,應在土地資源的集約高效配置前提下,更加注重“人的城市化”,不僅要讓農民進城實現地域轉移和職業轉換,還要實現身份的轉換,實現就業方式、人居環境、社會保障等一系列由鄉到城的重大轉變,圓進城農民的“市民夢、創業夢、安居夢”。
最后,推進大城小鎮及城鄉融合。任何一個小城市,其背后支撐的都是一個由快捷的交通網絡和一體化的體制機制構成的城市體系和城市集群。城市化也不可能消滅鄉村,某種意義上,還要切實發揮城鎮的輻射功能和帶動作用,支持更多的資本、人才向農村流動,以城鎮化帶動農村居民的人口素質提高、現代農業的發展。未來城市化的推進不能只注重城市發展,更要注重城鄉融合,實現要素流通一體化、城鄉規劃發展要求一體化、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新型城市化應在政策目標上要摒棄城市和農村的二元政策,打破制度壁壘,實現大中小城市、小城鎮、新型農村社區協調發展、互促共進。要依托現有山水脈絡等獨特風光,“讓城市融入大自然,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作者為區域經濟研究青年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