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 馬 斯·維 默 爾著, 劉 荔譯
(1.德國物流協會,德國 不來梅 28779;2.北京物資學院,北京市 101149)
德國總人口約8200萬,其中勞動力人口約4400萬。大多數勞動力人口在為世界知名的大型企業服務,但眾多中小型企業才是德國經濟實力的真正體現。德國位于歐洲大陸的中心,因此與國際貿易融合度很高,且在國際貿易貨物運輸中發揮著過境國的作用,這就意味著供應鏈管理和物流在德國經濟中具有特殊意義。在德國,供應鏈管理與物流這兩個術語意義相同。德國物流行業就業人數為285萬人,年營業額超過2300億歐元,按照市場交易量計算,物流業是德國繼汽車制造業與貿易業之后的第三大行業。工業和貿易業的物流部門占該行業總成交量的一半以上,物流服務提供商占據了另外的50%。近些年,德國作為世界最高效的物流地而聲名顯赫。
在德國幾乎任何地方每年365天、每天24小時都有物流活動發生。然而,并非所有的物流活動都能被貼上“物流”的標簽,還有些物流活動被稱為采購、收貨或裝配控制。這就是為什么公眾對物流業的感知總是局限于典型的“運輸、轉運、倉儲”等功能的原因。這種感知是不全面的,因為物流還包括界面管理和整個價值鏈的智能規劃與控制。盡管經由不同線路的貨物運輸是最有形的物流活動,但它僅占德國物流服務總量的1/5,主要的物流活動大多發生在企業內部,且具有以下功能:一是從原材料采購和最初加工階段到最終產成品裝配和交付的生產過程規劃;二是實現全程節能以及資源節約增值體系;三是物流服務業工作流程和工作條件的系統組織。
物流與供應鏈管理這兩個術語意思是一樣的,是對所有信息流和物流的整合規劃與控制,是對任何企業成功都會產生重要影響的一個過程,包括工業中的勞動分工、基礎設施、原材料、部件和系統需求以及店鋪中的資源規劃、及時交付和鋪貨。此外,物流還包括公司間和對終端客戶(國內、國際)的物的流動,以及理貨、儲存、揀選和運輸。在所有這些領域,技術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自動化、系統整合、控制過程傳感系統和信息技術也是物流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物流是德國最具專業性的核心領域之一,為經濟、社會、生態環境各領域的突出業績奠定了堅實基礎。但是,由于物流的多樣性和多面性,物流與其他各領域之間存在的很多關聯性仍然處在公眾的視野之外。能夠肯定的是,物流早已成為了德國日常生活這個大摩天輪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齒輪。例如,從實踐層面上講,物流能夠確保如下事項的順利進行:
第一,在德國幾乎任何地方都能獲得必需的重要藥品,并在一個小時之內重新補足庫存;第二,能夠準確無誤地在4個小時內為一個汽車廠供應一天裝配1200輛汽車所需的35萬個安裝零件;第三,生鮮品按數量、按計劃、按溫度控制要求,完美地在正確的時間、正確的地點出現在超市的貨架上;第四,在德國,有將近6萬名零售商會定期收到多溫區冷藏車同時交付的非冷卻產品、生鮮品以及深凍產品;第五,每天有8萬名攜帶行李的旅客在法蘭克福機場轉機,甚至有些乘客的轉機時間只有45分鐘;第六,一個海上風電場利用每個重達900噸的基樁穩定地進行供電。
作為一個行業性的增值點,供應鏈管理和物流為德國的競爭力奠定了基礎。通過確保有效的價值增值過程,高效的物流提升了經營的成果,優化了資源的利用效果,還促進了創新,使企業能夠共享全球經營成果,為德國以及全世界的生產運營與工作提供了保障。物流有利于協調經濟、生態與社會利益,能夠確保德國繼續成為歐洲具有領導力的出口國與強大而可靠的合作伙伴。
最近,受德國物流協會(BVL)委托,美國北卡羅萊納州立大學的羅伯特·漢德菲爾德(Robert Handfield)教授與國際合作伙伴一起,共同進行了有關物流與供應鏈管理發展趨勢和策略的研究。其研究基礎是所收集到的對世界各地1757名供應鏈管理者(包括物流服務提供商、零售商和制造企業)的調查結果。上述調查以及60次面談所反映的總體情況是:分散的渠道、增加的產品差異性、客戶需要的定制化解決方案等增加了物流的復雜性。這些都說明,隨著未來物流運作變得越來越復雜,我們將面臨眾多重大挑戰。
1.顧客期望。實質上,物流和供應鏈管理的主要作用應該是促使企業滿足其顧客需求。顧客期望的日益提高是該研究項目受訪者普遍認同的一個最為重要的趨勢,滿足顧客需求被超過20%的受訪者列為最重要的一個物流目標。但是,由于顧客需求變得越來越嚴格、越來越細致,采用傳統方法通常無法適應滿足顧客需求策略的要求。
2.網絡化經濟。過去,企業一般都認為自己是在獨立地參與市場活動,最多也就是統領供應商和客戶的管理,但這已經完全不能滿足當今網絡化經濟的要求了。企業經常不得不與外延供應鏈網絡的合作伙伴進行縱向或橫向的協同合作,且這些合作伙伴還希望企業能夠對其流程及系統進行整合。企業將不得不采取網絡化的思維方式,而不是采取獨立的企業思維方式。
3.成本壓力。顧客仍然會期盼成本的下降。盡管其他方面的要求,如可持續性、社會問題、降低風險的能力等也越來越多地被媒體提及,但成本壓力仍然是顧客評價物流企業的終極標準。在顧客期望日益提高的大趨勢下,任何成本的降低都將變得更加困難。物流成本在總成本下降過程中所起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在電子和汽車業中,物流成本在總收入中的占比僅為4%和6%,但該研究顯示,這個成本正在上升,制造業的平均水平超過了8%。有研究發現,最令人擔憂的是,14%的受訪者無法說明其物流成本的構成。
4.全球化。隨著全球化進程的推進,日益提高的顧客需求、更高的易變性以及基礎設施方面的問題,使得通過交付可靠性衡量的物流績效逐漸惡化,2/3的受訪者認為其所在企業的物流能力受到了運輸設施落后的負面影響,這個問題在新興市場表現得尤為嚴重。總體而言,全球化放大了其他趨勢并加劇了復雜性,特別是俄羅斯、東歐、印度、非洲等處于經濟增長過程中的國家和地區更是如此。
5.人才短缺。物流人才短缺問題在所有地區和行業都被認為是未來幾年面臨的最為重要的一個挑戰。這種短缺既包括操作層面人才的短缺,也包括規劃和管理人才的短缺。大約70%的受訪者認為,他們正在面臨著人才(尤其是熟練技工)短缺的困境。解決人才短缺問題最為重要的策略就是與大學及科研機構合作,實施培訓和資格認定項目。在美國和歐洲,人才短缺也是人口統計資料中的一項要素。在新興國家,來自金融、策劃、IT等行業的激烈競爭加劇了人才短缺的程度。
6.易變性。近年來,市場供需的動蕩日益加劇。經濟和金融危機更是加劇了這種易變性(世界某一地區的波動導致了其他地區的嚴重問題)。受訪者普遍認為,易變性將繼續增加,且超過50%的受訪者預測該問題將成為未來五年最令人擔憂的問題。
7.可持續性壓力。可持續性壓力問題已經迅速成為了一個重要議題。超過55%的受訪者認為,環境保護問題已經成為他們物流戰略的一個組成部分。企業社會責任已經成為了另外一個核心主題。在實施相應戰略,特別是物流可持續性衡量體系、評估體系、目標定義和戰略時,還會出現很多的不確定性。
8.增加的風險和破壞。無論其規模多大,屬于何種行業,位于哪個國家,處在供應鏈的哪個環節,大多數企業都認為,內外部風險的降低是尤為關鍵的一個方面。涉及需求和規劃的風險管理策略也被認為是非常重要的。物流管理者一致認為,策略框架和工具應該包括風險以及破壞管理的全部網絡。關注提高二級供應商、庫存和需求透明度的解決方案,阻礙了風險降低的過程并迫使企業采取應變戰略。企業中的研發、采購、生產和銷售職能應該共同采取措施,實施具有前瞻性的戰略。
9.新技術。大多數企業都認識到,應該加強自己在新技術方面的投資,大約有60%的受訪者計劃在未來五年內投資于“大數據”分析工具。這些工具將被企業用于全程數據處理和智能連接能力開發,從而可以提高企業的規劃和管理效果。這個分散的自動網絡技術新浪潮仍然處于初期階段,很多基于這些技術運用的最新研究結果所作出的預測仍未實現。
我們可以非常明顯地看到全球經濟的變化,如互聯網提供商正在進入醫療市場,電子化的音樂交易正在進行,可以通過互聯網買到所需讀物等。2013年,更多的人開始通過移動設備而非臺式機上網。那么是否有一天,汽車廠商也能夠通過互聯網追蹤某輛汽車整個生命周期中的每一個購買者呢?通過追蹤,它們能夠為這些購買者提供個性化的保險服務。隨著生產的日益網絡化,將有更多的生產商能夠在單一的生產過程中制造并直接銷售定制的個性化產品。其未來的愿景包括:汽車將不僅在互聯網上,而且將成為互聯網的一個組成部分,通過與其他車輛進行溝通,對有可能發生的危險進行預測,以期能夠像飛機一樣淘汰安全氣囊或撞擊緩沖區等設備。
所有這些例子都表明,數字化和關鍵系統的網絡化結果正在創造跨越傳統工業界限的新的商業模式。畢馬威國際會計公司(KPMG)最近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數字化、網絡化和數據處理正在帶來行業間的合并,并預測如今成功商業模式中的1/3將于2020年走向失敗。
一方面是具有良好商譽的企業、高端產品和敬業員工;另一方面是不斷變化的市場和新技術帶來的巨大挑戰。如果3D打印繼續有所進展并對現代市場構成實際沖擊,那么零部件物流會受到何種影響呢?生產和供應鏈管理的分界線將變得越來越模糊。那么,生產、物流和執行部門將會發揮什么樣的作用呢?這就是對未來增長而言,創新要比全球化更為重要的原因。
在普華永道會計師事務所(PWC)對全球1800名高管進行的調查中,有超過90%的受訪者認為,內部創新驅動的增長將成為企業未來成功的核心要素。甚至有82%的德國企業認為,他們自己是“產品和服務創新的真正先驅”。德國國家科學與工程學院(German Academ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Acatech)不僅將“物流”作為自己 2013 年的口號,甚至還發布了有關物流的立場文件。
創新促使企業在競爭力、成本效益、效率、可持續性等方面得到了提升。由于降低了生產和開發的時間,并能更為快捷地處理訂單,使引入了創新的物流服務提供商和用戶能夠從成本降低與時間節約中獲得利潤。時間與金錢的節約是創新的積極效果,而時間與資金投入的缺乏則是創新的勁敵,應該促使企業員工在創新項目上投入更多的時間。改善的時間管理、優化的個人規劃,特別是更多的研發投入是成功的關鍵。物流業的每個企業都應將企業營業額的至少1%作為創新投資,以確保企業保持長期競爭力。
幾乎沒有其他職業和領域能夠像物流業這樣可以提供如此多樣化的工作機會。物流業需要合格的、具備一定技能的人才來對德國乃至全世界的物資和信息流動進行管理。工業、貿易和物流服務業提供了多樣化的職業選擇。采購與物流專家、供應鏈管理者、運輸經理、倉儲經理或外貿經理等在世界范圍內的貿易樞紐中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物流是全球化的“人的事業”。
德國的大學開設了很多本科和碩士課程。鑒于企業對擁有實際經驗的畢業生的大量需求,雙軌制培養方案發揮了特別重要的作用。這套培養方案將學術學位課程學習與合作企業的工作階段進行了有機結合。在實際工作崗位上,物流經理人面臨的任務是非常多樣的,這就要求物流經理人具有能夠快速把握突發問題的能力以及善于分析技能、解決問題的心態還有進行決策的信心。除此之外,未來的物流專家還必須具有能夠按照特定方式進行溝通的能力,必須能夠用“系統”的方式進行思考,必須能夠確保界面管理過程總是涵蓋所有相關領域與合作伙伴。跨文化技能(如對外國語言、風俗習慣及國外業務合作伙伴心態的掌握等)也是未來實現成功的重要影響因素。
工業、貿易和物流服務業提供了很多的就業機會,下面僅僅列出吸引畢業生就業的部分領域:(1)采購;(2)調度、生產控制和裝配控制;(3)物流規劃、倉儲、裝運或物流管理;(4)規劃與運營;(5)客戶服務、客戶訂單管理;(6)控制。
德國物流協會每個季度都會委托極具聲譽的德國基爾世界經濟研究院(Institute for the World Economy in Kiel)收集用于評估物流業商業情緒特殊指標所需要的數據。2013年12月份的德國物流協會物流指數驗證了當年秋季舉行的一些重要會議所作的預期,即2013年德國物流業業績良好,且2014年開局的勢頭也特別引人關注。工業和貿易部門大約95%的物流服務提供商和85%的供應鏈管理者預測,2014年第一季度的商業趨勢不會改變,甚至存在進一步提升的可能。2013年,德國物流業營業額大約為2300億歐元,物流業從業人員約為285萬人,其中物流服務提供商和工業、貿易企業物流部門的人員各占一半。這些數據顯示,德國物流業2013年的業績與上年記錄基本持平。我們可以假定,2014年德國物流業的營業額將會出現1%~3%的增長。
根據物流服務提供商的預測,2014年設備利用率水平將保持良好狀態,并將出現可觀的訂單增長率。此外他們還預計,2014年將出現產能上的擴張,并且會聘用更多的員工。工業和貿易部門的物流經理在現狀評估與未來預測方面顯得略為保守,盡管他們也認為國內需求是未來主要的增長點,但同時指出存在導致跨境貿易下降的跡象。美國和中國對國際業務的促進作用要大于那些與德國臨近的歐元區國家。采購經理人指數顯示,美國經濟情緒相當樂觀,中國經濟2014年也將繼續保持強勁勢頭。作為采購經理人指數調查對象的物流專家幾乎看不到歐洲經濟趨好的希望,更重要的是法國、西班牙等主要市場存在很大的問題。由于全球經濟形勢仍然是一個“混合體”,而企業所面臨的宏觀和微觀經濟形勢更為復雜。這種復雜性和成本壓力仍將是2014年面臨的主要問題,工業、貿易與服務業中的物流經理將通過增加相互之間的合作來迎接這些挑戰。
德國物流協會成立于1978年,是一個獨立的非營利性、榮譽性組織。它為工業、貿易和服務業的高級物流專家與科學家提供了一個平臺,學生和年輕的從業者們也在德國物流協會中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他們在德國不同的地區組成了特別的學生分會。今天,德國物流協會會員人數已經超過了一萬名。
從組織的項目、出版物及一般性活動等信息可以看出,德國物流協會促進了專業人士之間的互動,促進了跨部門、面向未來的物流概念的形成。此外,協會還積極地在德國之外進行發展,已經分別在中國的河北、北京、上海建立了三個分部。
德國物流協會強大的區域性網絡為很多地方進行專業思想與實際經驗交流提供了平臺。德國物流協會通過每年組織的三百多個地區性、全國性、世界性重大活動項目,為物流從業人員之間進行相互溝通提供了理想的場所。德國物流協會就是一個整體性物流理念的代名詞,為工業、貿易和服務業的物流與供應鏈管理專家提供服務。
協會總部與所屬會員、企業、團體以及科學界、政治界、媒體界保持著密切的聯系。協會不來梅基地不僅進行會員管理,還為地區分會的各項工作提供支持。協會總部團隊會規劃和組織重大的全國性活動,如每年10月在德國柏林召開的國際供應鏈大會等,此外每年4月的德國供應鏈日也是由德國物流協會發起和支持的。
德國物流協會組織的最為大型、也最為重要的年度活動就是國際供應鏈大會。2013年,德國物流協會在柏林組織了第30次會議,大約3200名來自世界各地(包括中國)的參與者在這個年度物流界盛會上匯聚一堂。2013年國際供應鏈大會的主題是“靈感、思想與創新”。100多名演講者通過演示、演講為參會者提供了有價值的信息以及引人深思和具有激勵作用的內容,同時大約200名參展商在會議大廳進行了物流服務展示。2014年國際供應鏈大會將于2014年10月22日至24日舉辦,主題為“復雜性、成本與協同”,主要議題為“物流與供應鏈管理發展趨勢和策略”研究項目中所列的主要問題。
德國物流協會校園項目(BVL Campus)是德國物流協會針對物流領域未來人才培訓與發展提供的培訓項目,這是一個充滿活力、鼓勵終生學習的項目。該項目總部位于德國北部城市不來梅,不來梅這個位于威悉河畔的城市是德國最為重要的國際貿易和物流地,不來梅港與漢堡和威廉港相鄰,不來梅是久負盛名的貿易企業和具有領先優勢的研究中心之鄉。
德國物流協會校園項目提供了廣泛的教育機會,涉及供應鏈管理和物流、運輸、海關行政管理、外貿和國際商務等多個方面的培訓,其課程涵蓋從初級職業培訓到繼續教育,再到在職人員的壓縮課程。德國物流協會校園項目的所有領域都一貫追求實際動手能力的培養,該項目與眾多物流服務、工業和貿易領域的企業合作伙伴保持著密切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