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衛鋒
(解放軍后勤學院軍事物流系,北京市 100858)
應急供應鏈管理研究
龔衛鋒
(解放軍后勤學院軍事物流系,北京市 100858)
應急供應鏈管理是提升應急供應鏈保障能力的有效方法,是降低應急供應鏈總成本的重要途徑,加強應急供應鏈管理是加快我國應急產業發展和增強我國政府應急保障能力的重要手段。研究應急供應鏈管理基本內涵、核心理念及集成層次,推行應急供應鏈管理,對于降低應急供應鏈保障成本、提高應急供應鏈保障效率具有重要影響。我們要在吸取發達國家應急保障經驗教訓的同時,結合中國實際,大力推進應急保障一體化建設,切實加強模塊化的應急保障力量建設,盡力加快規模化的應急保障基地建設,合理確立應急保障部門的核心業務,科學加強規范化的應急物資供應商管理,努力實施規范高效的戰略采購管理,準確掌握實時化的應急保障需求,加快建立透明化的應急保障公共信息平臺,以便適時推行具有中國特色的應急供應鏈管理,建設精干高效型應急保障力量,提高應急保障水平,降低應急保障成本,最大限度提升應急保障能力。
應急供應鏈管理;基本內涵;核心理念;集成層次;對策
現代供應鏈管理正在蓬勃發展,并逐步成為社會持續關注的熱點。此外,1998年的洪澇災害、2001年的“911”事件、2003年的“非典”疫情、2008年的雨雪冰凍和汶川大地震、2010年的玉樹大地震以及其他突發事件,都給人類社會造成了巨大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在這些突發事件面前,我們應對時所表現出的被動局面,更是充分暴露出了應急供應鏈的脆弱性,這也給應急供應鏈管理提出了諸多值得深思、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加強應急供應鏈管理是加快我國應急產業發展和增強我國政府應急保障能力的重要手段。應急供應鏈管理是提升應急供應鏈保障能力的有效方法,也是降低應急供應鏈總成本的重要途徑。應急供應鏈管理是一個全新的理論和實踐問題,進一步研究應急供應鏈管理,對于降低應急供應鏈保障成本、提高應急供應鏈保障效率具有重要意義。
要搞好應急供應鏈管理,首先應當明確究竟何為應急供應鏈、何為應急供應鏈管理以及應急供應鏈管理的主要目標。
1.應急供應鏈。狹義的應急供應鏈指圍繞應急物資供應部門,從應急物資研發開始,經由研發、生產、籌措、運輸、儲備、包裝、維護保養、配送等環節,將各級應急物資供應部門及相關單位直到應急物資最終保障對象連成一個整體的功能網鏈結構模式。廣義的應急供應鏈指圍繞應急保障部門,從應急保障源頭單位開始,經由各保障環節,最終將各種應急保障資源交付最終保障對象的一個整體的功能網絡結構模式。應急供應鏈是應急供應鏈上所有成員單位基于共同的應急目標而組成的一個“虛擬組織”。
2.應急供應鏈管理。應急供應鏈管理是廣泛應用現代信息技術對整個應急供應鏈進行的系統管理。它是對應急供應鏈整體及其各成員單位全要素、全過程的管理模式。應急供應鏈管理是比應急物資供應管理、應急配送管理、應急物流管理更為寬泛的一個概念,它涵蓋了這些彼此交叉的管理范疇。
應急供應鏈管理是一種系統管理理論,它既把構成應急供應鏈的各種實體單位視為一個虛擬的系統整體,又把應急供應鏈上的各業務環節視為一個整體的功能過程。通過信息集成、橫向集成、縱向集成的過程,優化配置各種應急資源,整合軍地應急保障力量,從而最終構建軍民融合、平戰一體、平急一體、應急與應戰相結合的應急供應鏈。
要搞好應急供應鏈管理,首先要樹立科學的管理理念。應急供應鏈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核心理念。
1.系統集成理念。應急事件發生時,由于應急物資品類繁多,保障方式與保障手段日益多樣化,這就要求應急供應鏈“形散神聚”,高度集成,形成一體化的應急保障模式。應急供應鏈管理將軍地各方的保障資源與最終保障對象有機集成起來,盡可能地擴展到應急保障供應方和最終保障對象,借助現代管理技術和信息技術,清晰地了解應急保障需求和應急保障資源狀態,構建一體化的流程導向的應急供應鏈。
2.信息透明理念。信息共享是推行應急供應鏈管理的基礎條件之一。在應急保障部門與眾多應急物資和應急服務供應商的戰略合作中,對應急保障部門而言,應急物資和應急服務供應商的相關信息是完全透明的;對應急物資和應急服務供應商而言,由于應急保障需求的特殊性,應急保障需求信息雖然是半透明的,但經過整合處理,基本可以滿足應急物資和應急服務供應商的信息需求。要加速應急保障信息資源建設,推進應急供應鏈有效整合,逐步建立一個信息能夠高度共享、關系能夠良性互動的應急供應鏈管理平臺,全面提升應急保障能力。
3.需求至上理念。應急保障部門的管理策略應以應急保障需求為中心,這也是應急供應鏈的核心理念。應急供應鏈的形成、存在及重組都是基于應急保障最終需求而發生的,在其運作過程中,應急保障需求是應急供應鏈中信息流、物流、資金流、商流、業務流運作的驅動源。
4.反應快捷理念。對應急供應鏈而言,如果對應急保障需求反應滯緩,不能在一個合理的期限內將所需應急物資送達目的地,后果將不堪設想,整個應急事件的處置也可能因此而失敗。所以,在應急保障過程中,對應急供應鏈的時效性要求較高。由于應急保障需求的高度不確定性以及應急保障需求的非線性井噴式增長,更加要求應急供應鏈必須滿足高柔性的要求。
5.合作共贏理念。各級應急保障決策部門之間可以加強協調,相互充分配合,加強應急保障的透明度,從而可以降低不必要的應急保障需求,提高社會經濟效益。可以在應急供應鏈中實施集成戰略和協調戰略,通過消除相關職能部門間的障礙,充分共享應急保障信息,實現“透明化”供應,從而降低應急供應鏈保障成本,提高應急供應鏈保障水平。
應急供應鏈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可以理解為應急保障需求方與應急保障供應方之間,面向長期、共享信息、共擔風險、共克時艱的協議關系。這種戰略合作關系的形成是為了增強信息的共享與充分交流,降低交易成本,保持合理的應急物資儲備水平,通過合作產生更大的社會經濟效益。
應急供應鏈管理的目標是從系統、全局的觀點出發,通過科學管理,尋求建立應急供應鏈上各成員單位的緊密協作關系,以最大程度地減少內耗及浪費,謀求應急供應鏈整體保障效率的最優化,從而在應急供應鏈反應速度最快、補給周期最短、保障總費用最低、保障質量最高、儲備規模最宜、保障關系最和諧、五流(商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業務流)合一等目標間尋找最佳均衡點,以實現應急供應鏈保障績效的最大化。
1.總周期時間最短化。當今的市場競爭不再是單個企業之間的競爭,而是供應鏈與供應鏈之間的競爭。從某種意義上講,供應鏈之間的競爭實質上是基于時間的競爭。與企業供應鏈相比,應急供應鏈對快速反應的要求更高,最大限度地縮短從應急保障資源和最終保障對象提出需求、應急保障部門發出訂單直到獲取滿意交貨的整個應急供應鏈的周期,已經成為影響應急供應鏈順暢運行的關鍵因素之一。應急供應鏈應當是實時化的供應鏈。
2.最終保障對象服務最優化。應急供應鏈管理的本質在于,為整個應急供應鏈的有效運作提供高水平服務。而由于服務水平與成本費用之間的背反關系,要建立一個效率高、效果好的應急供應鏈網絡結構系統,就必須考慮總成本費用與最終保障對象服務水平的均衡。應急供應鏈管理以最終保障對象為中心,最終保障對象的滿意度是確保應急供應鏈高質量運行的關鍵。因此,應急供應鏈管理的主要目標就是,要以最小化的總費用實現整個應急供應鏈最終保障對象服務的最優化。
3.應急供應鏈總成本最小化。眾所周知,研發成本、籌措成本、生產成本、運輸成本、儲備成本、配送成本以及應急保障的其他成本費用都是相互關聯的。因此,為了實現有效的應急供應鏈管理,必須將應急供應鏈各成員單位作為一個有機整體加以考慮,并使整個應急供應鏈的保障過程達到高度均衡。從這一意義出發,總成本最小化目標并不是指籌措成本、運輸費用或儲備成本或其他任何應急供應鏈運作與管理活動的成本最小,而是整個應急供應鏈運作與管理所有成本總和的最小化。
4.應急供應鏈總儲備適度化。“零庫存”是企業供應鏈的理想狀態,但由于應急事件的突出特點,平時必須擁有一定規模的應急儲備,因此就儲備而言,應實現應急供應鏈上總儲備的適度規模。為實現應急供應鏈總儲備適度化的目標,不能僅僅控制單個成員單位的儲備水平,而必須實現對整個應急供應鏈儲備水平的最優控制。
5.應急保障質量最優化。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產品質量的好壞直接關系到企業的成敗。同樣,應急供應鏈管理下應急保障質量的好壞直接關系到應急供應鏈的存亡。如果在所有業務過程完成后,發現提供給最終保障對象的應急物資存在質量缺陷,就意味著所有的成本付出將不會得到任何價值補償,應急供應鏈所有的業務活動都會變為非增值活動,從而導致整個應急供應鏈的價值無法實現。因此,達到并保持應急保障質量的高水平,也是應急供應鏈管理的重要目標。而這一目標的實現,必須從應急保障資源的零缺陷開始,直至應急供應鏈管理全過程、全人員、全方位質量的最優化。
從傳統的管理思想來看,上述目標相互之間呈現出背反效應:最終保障對象服務水平的提高、總周期時間的縮短、交貨質量的改善,必然以儲備的增加、成本的上升為前提,而無法同時達到最優,應急供應鏈各目標間存在沖突。然而,通過運用應急供應鏈集成化管理思想,從系統的觀點出發,提高保障質量、縮短周期時間與削減儲備、降低成本是可以兼得的,最終能夠將最終保障對象所需的正確的應急保障資源,以恰當的價格,在準確的時間,按照正確的數量、正確的質量、正確的狀態,送到正確的地點。
按照從高到低的順序,應急供應鏈的集成可分成四個層次:信息集成、計劃同步、流程協同和構建新的應急保障模式。[1]
1.信息集成。信息集成指在應急供應鏈各成員單位之間形成信息共享。這類信息包括所有可能對應急供應鏈成員現有和潛在應急保障行為發生影響的數據,如需求數據、儲備現狀、潛在能力、生產計劃、出貨計劃以及相應的變動信息。信息集成要求能夠實現應急保障信息在應急供應鏈成員之間的實時、在線共享,互聯網技術是應急供應鏈信息集成的基石。信息集成是整個應急供應鏈集成的基礎,要通過應急供應鏈來協調應急保障資源的有效供應,必須準確及時地了解供應鏈在需求計劃、研發、采購、生產、儲備、供應、資金結算方面的動態信息,這些信息的透明程度和可利用的時效將直接影響整個應急供應鏈的效率,以確保應急供應鏈能夠被各類應急保障資源需求單位和個人的有效需求所驅動,從而解決應急供應鏈中的“牛鞭效應”。
2.計劃同步。計劃同步指應急供應鏈各成員之間共同設計和執行有關應急保障計劃、需求預測和計劃更新等環節。事實上,計劃同步主要定義了應急供應鏈成員單位之間實現信息共享之后“應該做什么”的問題,是對信息共享基礎上應急供應鏈成員單位計劃行為的相互約定。計劃同步要求應急供應鏈各成員單位在實現自己的目標計劃的同時,能夠與其他成員單位相應的目標計劃協調同步,并在此基礎上實現整個應急供應鏈的整體目標,即滿足應急物資及應急服務最終保障對象的需求。
3.流程協同。流程協同指在應急供應鏈成員之間實現應急物資供應流程的統一協調與標準一致,并在此基礎上實現流水化和自動化。如果說計劃同步解決的是信息共享基礎之上“應該做什么”的問題,那么應急保障流程協同則是要回答基于這些共享信息“如何做”的問題。通過應急供應鏈的流程協同,將極大地提高應急物資在研發、生產、籌措、運輸、儲備(儲存)、配送、回收處置等各個環節的效率。
4.模式重構。廣泛采用以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網為代表的現代信息技術進行應急供應鏈的集成,可以提高應急保障的整體運作效率,最終與電子商務的模式和要求緊密融合,在信息集成、計劃同步與流程協同的基礎上構建新的應急保障模式,滿足應急保障的實際需求。
應急供應鏈的集成是建立在應急供應鏈各成員對綜合保障效益的共同理解和追求之上,并以此為基礎進行的有完全信任關系的緊密合作。在此必須指出,現代信息技術在應急供應鏈集成過程中是一個必要條件,而應急供應鏈各成員之間的信任與合作水平是實現應急供應鏈集成的充分條件,沒有這樣的信任與合作,就不可能真正實現應急供應鏈的集成。
實施應急供應鏈管理,是未來應急事件發生時對國家和軍隊應急保障能力的要求,也是應急保障未來發展的方向。各級應急保障部門要在汲取發達國家應急保障經驗教訓的同時,結合我國實際,適時推行具有中國特色的應急供應鏈管理,建設精干高效型應急保障力量,提高應急保障水平,降低應急保障成本,最大限度地提升應急保障能力。
1.應急供應鏈管理要求大力推進應急保障一體化建設。未來的應急保障是軍地整體應急保障能力與應急保障設施設備系統效能的較量,具有明顯的整體性特征。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改革現行應急保障體制,超越軍地、軍兵種界限,加強應急供應鏈管理,不斷提高應急保障一體化程度。要從縱向上整合應急供應鏈的各個環節,從橫向上綜合應急保障(包括應急物資的研發、籌措、儲備、配送、處置等)、應急保障裝備維修、交通運輸等各項應急保障基本職能,使整個應急供應鏈實現最大程度的協調一致與無縫運作,促使應急供應鏈上所有資源實現合理配置與有效利用。
2.應急供應鏈管理要求切實加強模塊化的應急保障力量建設。應急保障力量是應急保障的基礎,也是應急供應鏈上的重要節點,可直接為應急保障需求單位和個人提供末端保障。應急保障力量未來將逐步向規模小型化、編制合成化、功能綜合化方向發展,以模塊化編組為基本思路,優化應急保障力量的編成,使應急保障力量成為由若干既能獨立完成規定功能,又彼此緊密聯系的應急保障單元組成的有機整體。應急事件發生時,可根據應急需要,靈活運用,按需組合,發揮其專業化優勢,對應急保障需求單位和個人實施快速、高效的保障,實現“數量型”向“速度型”的轉變,達到保障效益與保障效率的動態均衡。
3.應急供應鏈管理要求盡力加快規模化的應急保障基地建設。為滿足應急狀態下多樣化、個性化的應急保障需求,并兼顧應急保障的規模效益,需要對現有應急供應鏈上的物流系統進行改造,以為應急保障需求單位和個人提供“送貨上門”式的配送服務為目標,將一些綜合條件較好、對應急保障具有較大影響的國家和軍隊有關物流企業、儲備基地、應急保障力量進行“組合”,以新建為輔,重在對有關單位賦予應急保障職能,將之整合為應急保障基地。應急保障基地所儲備的應急物資具有種類全、數量多和面向軍地雙方的特點,其保障范圍不僅包括籌措、儲備(儲存)、運輸和應急保障信息交換功能,還可進行訂單處理、自動補貨、選擇運載工具、庫存物資管理、應急物資分揀、包裝與貼標簽、應急物資組配、出貨輸送、維護保養、裝備維修等增值作業。應急保障基地是面向全國實施全方位應急保障的戰略拳頭力量,也是應急供應鏈上承前啟后的重要環節,在未來應急保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4.應急供應鏈管理要求合理確立應急保障部門的核心業務。應急保障部門成為整個應急供應鏈的核心,是應急供應鏈的鏈主,意即對應急供應鏈實施全過程的控制、監管和優化,實現業務流程規范化、業務運行秩序化、業務效益最大化。這是一項較為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現有應急保障資源的相對不足以及發展的相對不完善,決定了應急保障部門不能走“大而全”的發展道路,而應注重“精與細”的建設,將那些不太重要的業務外包出去,集中精力發展自己的核心能力。實施業務外包可以彌補應急保障部門資源不足的缺陷,進一步發揮和挖掘現有資源潛力,有效降低短期成本,提高應急物資質量,提升應急物流服務水平,并降低應急保障部門的運作風險。為確保其核心地位,需要著重加強兩個方面的核心能力:一是應急保障信息的收集與處理能力,即加強對整個供應鏈中從供應商到應急保障需求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再指導能力,確保應急供應鏈信息暢通。二是應急供應鏈的管理能力。既要加強對所屬應急保障人員的管理,確保能夠保質保量、按時按需地完成上級交給的各項任務;又要加強對應急物資及應急服務供應商的資質認證與規范化管理,確保有所需就有所供,提高應急保障的準確性和及時性。
5.應急供應鏈管理要求加強規范化的應急物資供應商管理。應急物資供應商具有不確定性、集成度低等特點,這就必將帶來應急供應鏈穩定性差、運行效率低等弊端。針對這一問題,需要加強對應急物資供應商的管理。在確定應急物資供應商之前,要進行資格認證與考核。主要考核應急物資供應商的生產能力、發展潛力、保障能力、企業信譽等方面。為保證應急供應鏈的高效平穩運行,應急物資供應商確定之后,一般情況下很少變動,因此必須把好審核這一關。應急保障部門可以根據自身需要,建立科學的評價指標體系,對應急物資供應商進行綜合評價,合理運用這些指標對應急物資供應商進行科學評定。這些指標包括應急物資供應商的供貨質量、價格、交貨時間、合同完成率、售后服務等,可根據這些指標相對于應急保障部門需要的重要程度,分別給予一定的加權,進行綜合考核,從而對應急物資供應商進行適時監控,作為日后調整應急物資供應商的依據。應急保障部門職能的特殊性決定了應急物資供應鏈具有不同于一般物資供應鏈的特性,即只有在充分完成保障任務的基礎上,才能去談如何降低成本、提高軍事經濟效益的問題。另外,應急保障部門還可輔助應急物資供應商制定發展規劃,協助供應商發展技術,從而“互通有無、取長補短”,實現資源和利益共享。
6.應急供應鏈管理要求努力實施規范高效的戰略采購管理。[2]戰略采購管理是應急供應鏈管理的重要內容之一。應急采購是應急供應鏈的初始環節,事關應急供應鏈管理全局。戰略采購管理強調應急供應鏈上各部門之間的相互配合,密切協作。戰略應急采購從戰略高度重新審視應急采購行為,在充分了解應急物資及應急服務供應商資源、全面把握應急保障資源實際需求的基礎上,充分運用電子采購手段,由應急保障資源的需求單位編報應急采購預算和計劃,由財務部門審核預算計劃,由應急保障部門組織采購計劃并匯總下達,由應急采購機構組織實施采購,由應急采購機構和需求單位共同組織質量驗收,由財務部門最終實施資金集中支付,通過各部門相互協調,相互制約,形成一個和諧的應急供應鏈協作關系。戰略應急采購堅持集中采購與分散采購相結合,以集中采購為主,分散采購為輔,集中采購比例較高。應急戰略采購力圖避免傳統采購模式下所采購應急物資的質量、規格、品牌等不統一,良莠不齊,隨意性大等問題,要求建立較為科學實用的戰略應急采購目錄,再由專業過硬的應急采購隊伍按照規范的戰略應急采購程序,從全國統一的應急物資及應急服務供應商數據庫中選擇備選供應商,通過以邀請招標為主的采購方式,最終實現提高應急采購整體效益、降低應急采購總成本的根本目標。
7.應急供應鏈管理要求準確掌握實時化的應急保障需求。應急供應鏈上的應急保障活動本身具有“不確定性”。為降低應急供應鏈上的“不確定性”,通常需要進行需求預測,努力澄清應急供應鏈各保障環節及其相互之間的“需求迷霧”。應急保障部門必須牢固樹立以“應急保障需求為中心”的理念,在平時就要加強與應急保障需求單位和個人的聯系,及時了解需求信息,分析潛在需求,爭取在最短的時間內將最好的應急物資與應急服務提供給最終保障對象。
8.應急供應鏈管理要求加快建立透明化的應急保障公共信息平臺。為適應新時期突發事件應急保障的需要,加強應急供應鏈管理,驅散“需求迷霧”和“資源迷霧”,必須建立基于應急供應鏈管理的高度集成、軍地融合、充分透明的應急保障公共信息平臺。應急事件突發性強,應急物資消耗巨大,品種結構復雜,應急保障類型繁多,必須借助以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網為代表的現代信息技術,建立高度集成、充分透明、快捷高效的應急保障公共信息系統,對應急保障需求單位和個人實施不間斷的保障,而這需要協調方方面面的關系,充分吸收現有各孤立管理模塊的優勢,真正實現互聯互通互操作。
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應急供應鏈,只有將應急供應鏈上各部門、各環節進行有機整合,才能實現應急供應鏈的橫向一體化和縱向一體化管理,并有效維持應急供應鏈的適度彈性,從而進一步提高我國應急保障的快速反應能力。推行應急供應鏈管理必將提高應急供應鏈的適應能力,并對我國應急保障事業、應急產業建設與發展產生深遠影響。
[1]龔衛鋒,王兵,孫敏.集成化軍事供應鏈[J].中國物流與采購,2007(23):41-42.
[2]龔衛鋒.軍事供應鏈管理及其實施方略[J].物流技術,2009(3):153-155.
Study on Emergency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GONG Wei-feng
(Logistics Academy of the P.L.A.,Beijing100858,China)
Emergency supply chain management(ESCM)is an effective method to improve the supporting ability of emergency support system,and it is also an important way to reduce the total cost of emergency supply chain.Strengthening ESCM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ways for us to accelerate the development of emergency industry and enhance our capability for supporting.Carrying out research on the basic connotation,core thought and integrated levels of ESCM and putting ESCM into practice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us to reduce the supporting cost of emergency supply chain(ESC)and increase the supporting efficiency of that.With the consideration of experiences of other advanced countries and China’s reality,we should further promote the integrated construction of emergency support system,rationally identify the core business of related departments of emergency support,scientifically standardize the management of emergency material suppliers,carry out efficient strategic purchasing management,understand the real time requirement of emergency support,accelerate the construction of public information platform for emergency support,put ESC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to practice at the appropriate time,strengthen the cultivation of professionals,improve the level of emergency support,reduce the cost and improve our capability for emergency support.
Emergency supply chain management(ESCM);basic connotation;core thought;integrated levels;countermeasures
F252.24
A
1007-8266(2014)04-0050-06
龔衛鋒(1972-),男,江蘇省啟東市人,解放軍后勤學院軍事物流系副教授,上校,軍事學博士,北京交通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產業經濟學博士后,兼任中國物流學會常務理事,特邀研究員,中國倉儲協會常務理事,中央財經大學國防經濟與管理研究院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為軍事物流、應急物流、軍事倉儲、軍事供應鏈管理等。
陳詩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