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濤,胡查平
(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湖北武漢 430072)
制造企業集成解決方案服務提供
——社會技術能力的影響作用研究述評
汪濤,胡查平
(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湖北武漢 430072)
目前,有關制造企業集成解決方案服務提供中社會技術能力的研究并不多見,但社會技術能力作為制造企業集成解決方案服務提供成功交付的資源和能力延伸不容忽視。文章在文獻梳理基礎上,從社會技術能力的概念、社會技術能力作為集成解決方案服務提供的重要資源、社會技術能力作為集成解決方案服務提供的能力延伸及其對制造企業服務化績效的影響等四個方面進行了總結評述,認為未來有必要從如何提高社會技術能力視角進行探討,以便為組織戰略成功轉型與獲得豐富的社會技術能力創造條件。為進一步提高社會技術能力豐富程度與可獲得性,從國家層面講,應該制定相關政策鼓勵、支持、倡導系統網絡內企業間的技術交流,以推動知識共享與專業化人力資源培養;從社會層面講,應要求系統網絡內企業承擔社會技術能力提供的責任,以實現社會技術能力獲得的可能性或在一定程度上豐富系統網絡內的社會技術能力。
集成解決方案服務提供;社會技術能力;資源;能力延伸
近年來,在傳統制造企業以往價值鏈優勢日益受到挑戰的經濟背景下,制造企業服務化戰略轉型開始備受學界和業界廣泛關注,認為制造企業應該根據市場需求趨勢,改變其當前價值鏈的關注點或商業視角,[1]進入具有高收益的服務業,即向價值鏈下游移動,走集成解決方案,將產品與服務進行創新性結合,為顧客緊迫性業務需要作出定制和精確的反應,[2]從而實現或維持制造企業的高額利潤或穩定的業務收益,[3-6]為曾經以制造模式為主的制造企業構建可持續競爭優勢。[7]然而,許多在實施服務化戰略轉型過程中經常遭遇集成解決方案服務成功提供的尷尬,比如不知如何有效地為顧客提供集成解決方案服務,更不知如何實現集成解決方案服務提供的最佳滿足能力。因此,制造企業服務化轉型也因集成解決方案成功交付問題而深感困擾,比如已經發現并捕捉到了市場機會,卻因集成解決方案服務提供有效性缺失而喪失了更多的市場機會,此外還可能會導致顧客對制造企業集成解決方案服務提供的抱怨。那么,如何解決上述難題呢?利用蘊藏于社會網絡中的社會技術能力幫助制造企業實現集成解決方案的服務提供,讓系統網絡中擁有不同技能、知識的角色成員介入并支持,以實現集成解決方案服務的成功交付,充分利用網絡中擁有不同技能和知識的成員在服務提供中所扮演的積極角色,是解決這些難題的有效手段。
在制造企業服務化轉型過程中,由于集成提供物的生產與交付已經挑戰了傳統制造企業的生產范式,使制造企業深陷于一個技術、知識、技能分散化的技術網絡世界中,從而使以往可由單個企業或某企業獨立部門實現的產品提供或服務提供能力受到了挑戰。因此,相關文獻對單個企業能力的關注轉變為對系統網絡能力的關注。制造企業服務化轉型,集成提供物的設計、開發與交付,系統網絡內成員的角色支持與介入將對制造企業服務成功提供或交付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將“社會技術能力”概念引入制造企業服務化戰略轉型研究,把社會技術能力作為制造企業服務化成功轉型的資源與能力延伸進行研究,不僅能夠拓寬制造企業服務化戰略成功轉型的研究思路,而且可以拓展制造企業服務化戰略成功轉型所需資源和能力的研究視角。
本文希望通過梳理社會技術能力相關文獻,為制造企業服務化戰略轉型實踐提供參考,為該領域的進一步研究奠定基礎。本文分析了社會技術能力的概念和內涵、社會技術能力作為制造企業集成解決方案服務提供的資源、社會技術能力作為制造企業集成方案服務提供的能力延伸、社會技術能力對制造企業服務化績效的影響,指出了未來研究的方向。
對社會技術能力確切定義的相關研究,在以往的文獻中并不多見。因此,要對社會技術能力加以定義或理解,可從產品生產的社會網絡理論視角來探討。首先,新制度學家科斯[8]研究了究竟何為產品,他基于制度理論對產品的社會意義進行了界定??扑拐J為,產品實際上是由當時的生產制度結構決定的,它代表了特定工業系統中一種治理生產或交換的制度安排。[9]根據科斯的觀點,產品的生產或交付依賴于其所在的特定工業系統,該系統為產品生產或交付提供足夠的資源與支持。而學者凱倫(Callon)[10]把產品定義為旨在協調一個各分散角色的網絡行動計劃,認為一個產品的定義其實就意味著其社會技術背景的定義,它包含了許多棲息于該網絡中的其他目標客體和參與其中的不同行動者所扮演的角色。因此,可將產品視為一個使行動計劃具體化的載體或中介,把自身嵌入一個特定的技能網絡中,它的成功生產或交付將牽涉到網絡內或跨邊界成員相關技術能力(技能和知識)的支持。然而,盡管服務與產品存在形式上的區別,如無形、異質、不可儲存、消費同步等具體差異,但服務與產品本質上存在類似性,它們都是能夠滿足特定顧客某種潛在需求的東西。同時,基于產品的服務提供本身就是一種融有形產品與服務于一體的集成提供物。因此,服務提供或交付究其本質也是一種生產制度安排,網絡行動計劃是一個使行動計劃具體化的載體或中介,更蘊含了該網絡中不同技能參與者所扮演的角色。因此,基于產品的服務提供或交付(集成解決方案服務)同樣需要網絡成員相關技能、知識的支持與介入。正如加德雷(Gadrey)[11]在服務成功交付研究中所指出的那樣,服務提供包括不同形式的社會技術能力的動員和部署。同樣,凱倫和穆涅薩(Callon&Muniesa)[12]兩位學者在服務是否可以交易的研究中,也提到了社會技術能力問題。他們指出,服務交易或提供其實是對其可獲取的社會技術能力的邊界進行定義,使被交易的對象更加具體,以及對所獲取的社會技術能力治理模式進行詳細描述的過程。因此,服務提供或成功交付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網絡中擁有不同技能和知識的角色成員的支持與介入的影響。[13]可以推論,社會技術能力源自于網絡中利益相關成員的介入與提供,如服務性生產制造商(原材料供應商、零部件制造商、產品制造商)、零售商、軟件制造商、生產性服務提供商(金融、法律、保險、會計、管理咨詢、物流、分銷、售后服務)、用戶等。這些網絡成員都是支持產品或服務提供與交付的社會技術能力的基本載體。
因此,根據上述文獻對社會技術能力的理解,社會技術能力是指網絡中各利益相關的參與者基于各自的核心資源與能力,在自我利益驅動下,為使某種特定產品或服務順利生產或交付而提供有助于產品服務系統生產或交付的各種專業化的人力技能、知識或技術設備。因此,這種源自于生產網絡中各參與者、有助于產品服務系統順利生產或交付的各種專業化人力技能、知識和技術設備,可稱之為社會技術能力。
制造企業服務化轉型是組織適應競爭或需求環境的一種蛻變。[14]向顧客提供或開發集成解決方案服務是對組織當前資源或能力的挑戰,而社會技術能力能夠針對組織轉型資源缺乏或能力不足提供相應的補償。正如加德雷(Gadrey)在產品生產或服務提供研究中發現的那樣,某特定產品系統的生產或服務提供實際上就是系統網絡行動者優勢資源、技術性參與的結果。[15]它暗含了諸多各社會技術能力角色扮演者的參與,這種參與可理解為社會網絡中社會技術能力扮演者以資源性的方式為組織產品服務系統提供或交付提供支持。這是因為,對于一個深嵌在與擁有不同技術、能力或資源的參與者相互連接的技術網絡之中的單個組織來說,其擁有資源的程度相當有限,單個組織必須倚重于與之相關的技術網絡中參與者的資源提供,才能維持組織的存續。以往組織運行的實踐規律與法則證明,該技術網絡能夠為組織存續提供各種發展性資源。組織為了生存或發展,需要從外部環境中的其他組織那里獲取互補性資源。根據資源依賴理論,單個組織對社會技術網絡的倚重或依賴,其主要原因首先是組織自身在某特定專業領域資源缺乏或某種能力不足;其次就是系統網絡中棲息著組織需要的社會資源,并且能夠為組織提供所需資源。
綜上,由于單個組織自身資源或能力的不足,加之每個單元組織由于歷史原因或特定發展路徑只可能占據整個價值鏈的某個價值環節,其社會責任能力的行使需要網絡中其他社會技術能力的介入,[16]通過網絡中各角色的扮演或技術性組合實現產品服務系統的生產。因此,系統網絡中的社會技術能力可以作為組織生產或計劃安排中一種重要資源的來源渠道。根據學者凱倫(Callon)[17]的觀點,產品是反映當時社會技術能力背景的基本介質或載體。特定產品是一個代表社會各分散角色的網絡行動計劃,它包含許多棲息于該網絡中其他目標客體和參與其中的不同行動者所扮演的角色,是深嵌在一個特定社會技術網絡之中的一種集社會技能、技術、知識于一體的基本介質。由此可以推論,制造企業集成解決方案服務的成功提供同樣具有與產品相類似的性質,即它是系統網絡中社會技術能力介入的結果,是通過社會技術網絡獲得服務成功提供所需的資源。這是因為,產品或服務提供的本質是定義或描述了與其設計、生產相連接的參與者的技術網絡,[18]反映了其背后也即系統網絡中擁有不同知識、技術和技能的社會技術能力的介入和支持。因此,產品服務系統的生產或提供是各種社會技術能力的嵌入,體現網絡中不同技能、知識和技術參與者各種優勢資源的聚集。學者凱倫(Callon)[19]明確指出,當今的經濟是一種技術經濟網絡結構,并且是不可逆轉的。單個組織均棲息或深嵌于該技術網絡之中,與網絡中的參與者或各種角色扮演者進行資源交換與互動,建立偶接或互依關系,特別是在價值系統分散化的市場經濟中,資源交換是組織獲得存續與發展的一項重要戰略選擇。這是因為,單個組織自身很難擁有組織發展需要的所有資源,必須跨越組織邊界去獲得與組織生存發展相關的知識、技術與技能,通過互補性資源的交換來保持組織的存續。因此,組織欲行使社會責任能力(如為顧客提供滿意的產品或服務),需要網絡中的參與者提供技術性介入或支持。這是因為,網絡中的每個參與者由于歷史原因或特定發展路徑能夠聚集其他參與者所不具有的資源稟賦優勢,如組織擁有特定路徑依賴的某種技能或知識等,從而使得價值系統分散于網絡內不同的參與者之中,即每個參與者都擁有自己擅長的特定領域的知識或技能。系統網絡中的單個組織可以依靠自身資源優勢,與其他尋求該資源的組織進行資源交換,以實現自身的生存和發展。因此,社會技術能力可為資源稟賦不足的組織提供資源支持。
如上所述,每個組織不可能擁有組織發展需要的所有資源,而只可能占領整條價值鏈的某個特定位置,然后再通過該位置所擁有的優勢資源與網絡成員之間進行互補性資源交換,以獲得生產和發展的條件。制造企業服務化轉型,向顧客提供集成解決方案,已經超越了制造企業當前的能力,制造企業自身幾乎不可能獨立完成集成解決方案服務全部的生產流程,而是需要更多依賴眾多企業聚集而形成的服務制造網絡,通過技術性協作、優勢資源互補來實現產品系統的交付。特別是制造企業服務化轉型,其集成提供物中服務成分的添加更使得集成解決方案的性質變得異常復雜、模糊且難以定義。[20]這將使制造企業自身資源或能力的短缺變得異常突出。因此,制造企業集成解決方案提供物的開發、設計和交付需要與價值鏈其他環節的參與者實現協作。因此,從這個角度來講,網絡中的社會技術能力可以作為制造企業集成解決方案服務成功提供的重要資源。蘊含于網絡中的社會技術能力能夠為組織存續和發展提供優勢資源的支持,并且能夠充分扮演組織資源提供者的角色。
社會技術能力棲息于社會技術網絡之中。[21]作為一種組織產品服務系統生產或交付的資源,它充當著組織存續的資源依賴環境,為組織提供所需的知識、技能、技術設備等。而作為組織運行的能力延伸,它又擔當著組織發展的資源和能力儲備庫,為組織提供所需的各種專業化、社會化的組織“員工”。這些社會化的組織“員工”主要棲息于組織的外圍,建構組織的生態環境。該生態環境中棲息的各成員不僅能夠為組織提供存續和發展的資源,在特定情境下也扮演代理組織行使社會責任能力,而這種代理社會責任能力的行使或行為可以理解為組織的能力延伸。根據哈爾貝斯里本(Halbesleben)[22]等的研究,組織員工除了那些與組織存在正式隸屬關系的正式員工外,還有一種與組織具有松散關系,且因社會責任行使需要而依據契約條款臨時與組織建立關系的組織臨時員工。這些臨時員工在雙方議定的權力范圍內對正確行使社會責任負有責任和義務(如向社會或顧客提供卓越的產品質量)。因此,根據其對組織社會責任的代理行為,這些組織的外圍員工可視為組織人力資源的一種形式或組織能力的一種延伸。與組織內部的正式員工相比,盡管它們在身份以及責任和義務的范圍上存在區別,但它們同樣以各種介入方式參與組織正式的生產活動。其最突出的表現形式就是它們的間斷式參與,在議定的權利范圍內行使有限責任,并且這種參與同簡單的顧客參與或自身利益尋求式的參與存在本質上的區別。這是因為,契約式的參與對參與方具有很強的行為約束力,對形成的結果具有某種責任;而簡單的顧客參與對結果不負有責任,且行為的涉入與顧客是否自愿存在很大的關系,不具有正式約束力。
因此,盡管它們與組織內部正式員工生產活動的參與形式略有不同,但它們同樣為組織的生產投入了精力、時間、知識與技能,為組織正確、精準地行使社會責任能力提供了技術性的幫助,從而變相提高了組織的社會責任能力。從這個角度理解,系統網絡內社會技術能力的提供者確實在很大程度上間接延伸了組織的能力,拓展了組織社會責任能力的行使。既然這些技術性的網絡成員是組織一種特殊人力資源的表現形式,即社會化的契約式組織員工,其在權利和義務范圍內代理組織行使社會責任,則這種代理行為可視為組織在特定生產領域參與競爭的一種能力延伸,而作為組織的某種能力延伸,必須能夠在生產活動中扮演它應當擔當的社會角色。如果這些因特定目的需要而與組織建立關系的契約式組織員工通過投入精力、知識、技能等形式為組織作出貢獻,并且在需要的情境下可能單獨代理組織承擔社會責任,行使組織義務,這些契約式的臨時組織員工就不僅僅是因為在特定情境下代理組織行使社會責任而起到組織能力延伸的作用,其實更多的是在代理組織行為的同時,還在不同程度地遵守組織運行的基本活動規則,如在權利或義務范圍內執行與組織要求相適應的行為。因此,這些系統網絡中不同社會技術能力的扮演者能夠在特定情境下充分擔當組織的一種延伸能力。它們通過與組織互動為組織的存續與發展貢獻智慧,作出符合組織要求的各種努力,如在一定程度上接受和適應組織的價值觀、規范和所要求的行為模式。因此從廣義視角看,這些可視為組織社會化、契約式臨時員工的社會技術能力的扮演者是組織行使社會責任能力(為顧客提供滿意的產品,積極參與社會公益活動)的一種能力延伸。這種能力將為組織向顧客提供卓越的產品服務系統提供技術性的支持。
社會技術能力作為組織生產活動的能力延伸,主要是其在為組織存續與發展貢獻智慧和技能的過程中,在一定程度上充當了組織部分員工的角色,擔當了組織員工的部分責任。從單個組織擁有的資源和能力看,單個組織資源有限,能力有限,這是每個系統網絡中組織的普遍現象。如上所述,面對當今的技術網絡經濟現象以及價值系統的分割,網絡中的每個組織都只能擁有自己擅長領域的專業技能以及歷經時間積累而形成的專業操作知識,面對跨學科、跨行業的責任,系統組織都將面臨知識、能力的困境。然而,對于組織依據競爭優勢建立自身地位的事實,組織沒有必要對整個價值鏈領域的知識、資源或能力進行掌控。根據科斯對企業性質的研究,企業之所以存在,在一定條件下,科層或市場內部化比外部市場更有效率。但當組織內部交易成本超過市場交易成本時,通過市場獲得相關能力將成為組織的選擇。因此,根據交易成本理論,在一定條件下自產相關能力將可能不符合組織的使命。利用深嵌在社會技術網絡中的社會技術能力,不僅具有成本優勢,也能在特定條件下代理組織責任的行使,從而實現組織能力的延伸。特別是制造企業服務化戰略的轉型,集成解決方案服務的提供已經超出了組織當下的能力,一系列的挑戰將對組織社會責任的行使構成強大的阻力。因此,系統網絡內社會技術能力的扮演者能夠擔當組織能力的行使,即能夠作為制造企業能力的延伸。
之前的研究表明,產品服務系統的生產與交付牽涉到網絡內或跨邊界成員相關技術能力的支持,[23]并包括不同形式社會技術能力(Socio-technical Capacities)的動員和部署。[24]因此,社會技術能力對制造企業服務化績效的影響具有顯著的強化作用。研究發現,在組織所在的區域或系統網絡環境中,社會技術能力越豐富或可獲得的可能性越大,企業績效的穩定性更具有可預測性。正如前文所述,當企業資源匱乏或能力面臨不足時,社會技術能力既可以作為企業行使社會責任的資源,也可以作為企業的能力延伸??梢宰鳛橘Y源,是因為對于一個深嵌在與擁有不同技術、能力或資源的參與者相互連接的技術網絡之中的單個組織來說,其擁有資源的程度是相當有限的,單個組織必須倚重與之相關的技術網絡中參與者的資源提供才能維持組織的存續。因此,其充當著組織存續的資源依賴環境,為組織提供所需的知識、技能、技術設備等。事實上,社會網絡中社會技術能力的扮演者更多地在以資源性的方式為組織產品服務系統提供或交付提供支持??梢宰鳛槟芰ρ由?,是因為單個組織不可能掌握整個價值系統領域的專業知識或技能,根據專業分工、價值分散化原理,每個參與者在系統網絡內只可能擁有自己所擅長的特定領域的知識或技能,并且只能占據特定價值環節的某個特定位置,其存續是依賴自身資源稟賦優勢或特定領域專業知識與網絡成員之間進行互補性資源交換以獲得生產和發展的條件。這種互補性交換既可以是資源交換,也可以是社會責任的相互替代行使,即當組織缺乏行使某種社會責任的能力時,網絡成員或社會技術能力的扮演者代理組織行使某種特定的社會責任。這種代理社會責任能力的行使或行為可理解為組織的能力延伸。在這種情境下,這些社會技術能力的扮演者可視為組織因臨時需要而建立起的社會契約式員工。他們根據組織的需要,在權利或義務范圍內對自己的社會行為進行適當調整,通過與組織互動為組織存續與發展貢獻智慧,作出符合組織要求的各種努力。
社會技術能力無論是作為組織存續的資源,還是作為代理組織行使社會責任能力的延伸,它們都將對組織績效產生影響。根據加德雷(Gadrey)[25]關于顧客對產品服務系統需求的研究,認為產品服務系統需求之所以存在市場,是因為顧客要求技術支持與介入,要求獲得某種特定技術能力的維持(如網絡銀行服務的提供)以及現場表現績效(如組織員工的行為績效與物料的最佳組合設計)。這種技術介入或技術能力的維持或現場績效表現,將對顧客的決策或滿意度造成影響。反過來,這種影響將映射組織的績效。因此,社會技術能力的豐富程度或可獲得性是組織績效的另一量表,它對組織績效起到顯著的預測作用。如果組織所在系統網絡社會技術能力貧乏或可獲得成本過高,卓越組織績效的獲得將遭遇困境,因為任何單個組織的資源或能力與理想預期相比都存在一定的差距,通過系統網絡獲得相關資源或能力是任何單個組織的一項戰略選擇。作為功能性的組織,其不可能擁有支持組織存續和發展相關的全部資源,也不可能自產所有支持自己行使社會責任的全部相關能力,而社會技術能力能夠對組織資源貧乏或能力不足提供補償。制造企業服務化轉型,向顧客提供集成解決方案服務,這本身就對制造企業的資源和能力構成了挑戰,而棲息在系統網絡中的社會技術能力能夠對制造企業資源和能力的不足提供相應的技術支持,以實現制造企業集成解決方案服務的成功提供和交付。因此,從這個角度理解,系統網絡內社會技術能力豐富且獲得的可能性越大,制造企業服務化績效的穩定性就越具有可預測性。
關于社會技術能力的論述與研究,在以往相關文獻中并不多見,但把社會技術能力引入制造企業服務化戰略轉型研究領域,其對顧客、組織的正面影響將是深遠的。盡管從社會網絡理論視角進行了社會技術能力的相關論述,但與快速發展的服務營銷研究相比,該領域還存在很多值得進一步探討的地方。如何提高社會技術能力將是組織績效管理的關鍵,特別是涉及到組織戰略轉型方面,提高社會技術能力對組織發展和存續至關重要。比如,制造企業服務化戰略轉型會涉及高度復雜的產品系統設計與交付過程,能夠充分利用相關社會技術能力是企業的一大幸事。因此,未來研究有必要從如何提高社會技術能力的視角進行探討,為組織戰略成功轉型、獲得豐富的社會技術能力創造條件。至少我們可從如下兩個方面入手來提高社會技術能力的豐富程度和可獲得性。
1.從國家層面來講,國家應該制定相關政策鼓勵、支持、倡導系統網絡內企業間的技術交流,以推動知識共享與專業化人力資源的培養。比如,國家可以設立專門的技術交流機構,推動工業系統網絡內企業定期進行技術交流活動,舉辦這種活動可實現以下幾個目標:首先,系統網絡內企業通過技術交流活動,可以知曉工業系統網絡內有哪些能夠為制造企業自身利用的社會技術能力以及社會技術能力的豐富程度。因此,制造企業可以根據工業系統網絡內社會技術能力的豐富程度以及獲得的可能性來調整自身的生產作業行為。其次,這種技術交流活動通過彼此間的交互,可以實現某專業領域內專門知識的傳播與流動,達到知識共享的目的,從而有利于企業行使社會責任能力的提高。最后,可以實現專業化人力資源的培養。這是因為,根據價值系統的分散化原理,即深嵌于一個技術、知識、技能分散化的技術網絡世界中的每個參與者只可能擁有自己所擅長的特定領域的知識或技能,并且其維持與存續需要依靠自身資源優勢與其他尋求該資源的組織進行資源交換,以實現自身的生存與發展。因此,根據上述能力或資源擅長原理,將激勵每個參與者關注專門化人力資源的培養以獲得工業系統網絡內社會技術能力的交換。
2.從社會層面來講,要求系統網絡內企業承擔社會技術能力提供的責任,以實現社會技術能力獲得的可能性或者在一定程度上豐富系統網絡內的社會技術能力。這是因為,組織依存于社會系統之中,利用社會系統中的各種資源維系生存與發展,并最終通過責任的承擔將能量反饋到社會系統。根據凱斯·戴維斯(Keith Davis)的“責任鐵律”(The Iron Law of Responsibility)觀點,企業社會責任源于企業的社會權利,有權利就應該承擔相應的義務,即企業在通過系統環境獲取資源并實現自身利益的同時,必須盡到自己的社會責任,而不論是工具性承擔還是道義性承擔,比如增加社會整體財富、共同推動社會進步、對系統網絡內的組織生產活動提供技術支持等。因此,對于一個依賴系統環境獲取相關技術、能力或資源而保持存續的單個組織來說,它有責任向系統網絡提供社會技術能力,并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因為單個組織不可能擁有組織發展需要的所有資源,而只可能占據整個價值鏈的某個特定位置,并通過該位置所擁有的優勢資源與網絡成員之間進行互補性資源交換以獲得生產和發展的條件。因此,應當通過倡導和強化企業社會責任文化,營造一種有權利就有義務的社會責任理念,讓系統網絡內的企業能夠自愿而主動地承擔社會技術能力提供的責任,這或許也是一種豐富社會技術能力提供或獲得的重要通道。
[1]Leandro Faria Almeida,Paulo A.Cauchick Miguel and Márcia Terra da Silva.A Literature Review of Servitization:A Preliminary Analysis[J].POMS 19th Annual Conference,2008,12(2):274-292.
[2]、[6]Wise R.,Baumgartner P..Go Downstream:The New Profit Imperative in Manufacturing[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9,77(5):133-141.
[3]Gebauer H.,Friedli T.,Fleisch E..Success Factors for Achieving High Service Revenues in Manufacturing Companies[J].Benchmarking:An Int.J.,2006,13(3):374-386.
[4]Gebauer H.,Fleish E.,Friedli T..Overcoming the Service Paradox in Manufacturing Companies[J].Eur.Manage.J.,2005,23(1):14-26.
[5]Oliva R.&Kallenberg R..Managing the Transition from Products to Servic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ervice Industry Management,2003,14(2):160-172.
[7]Karmarkar,Uday.Will You Survive the Services Revolutio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2004,82(7):100-108.
[8]、[9]Coase,R.H..The Institutional Structure of Production[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2,82(4):713-719.
[10]、[17]、[19]、[23]Callon,M..Techno-economic Networks and Irreversibility[M]//In John Law(Ed.),A Sociology of Monsters:Essays on Power,Technology and Domination. London:Routledge,1991:132-161.
[11]、[15]、[24]、[25]Gadrey,J..The Characterization of Goods and Services:An Alternative Approach[J].Review of Income and Wealth,2000,46(3):369-387.
[12]Callon,M.,Muniesa,F..Economic Markets as Calculative Collective Devices[J].Organization Studies,2005,26(8):1229-1250.
[13]Hill,P..Tangibles,Intangibles and Services:A New Taxonomy for the Classification of Output[J].Canadian Journal of Economics,1999,32(2):426-447.
[14]White,J.Chris,Jeffrey S.Conant,Raj Echambadi. Marketing Strategy Development Styles,Implementation Capability,and Firm Performance[J].Marketing Letters,2003,14(2):111-124.
[16]、[21]Luis Araujo,Martin Spring.Services,Products,and the Institutional Structure of Production[J].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2006,35:797-805.
[18]Callon,M.,Meadel,C.,Rabeharisoa,V..The Rconomy of Wualities[J].Economy and Society,2002,2(31):194-217.
[20]Slack N..Operations Strategy:Will it Ever realise its Potential[J].GEST魨O&PRODU覶魨O,2005,12(3):323-332.
[22]R.B.Halbesleben,M.R.Buckley.Managing Customers as Employees of the Firm[J].Personnel Review,2004,33(3):351-372.
Integration Solutions Services Provision in Manufacturing Company:the Research Review of the Impact of Socio-technical Capacity
WANG Tao and HU Cha-ping
(Wuhan University,Wuhan,Hubei430072,China)
There are few of researches on the socio-technical capacity in manufacturing company integration solutions services delivery,but the socio-technical capacity for manufacturing company integration solutions services delivery’s resources and capacity extension should not be overlooked.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concerned foreign literatures,this paper summarizes and appraises the socio-technical capacity in manufacturing company integration solutions services delivery from concept,important resources,capacity extension and performance of manufacturing company.Based on this,the author points out that,to lay the foundation for acquiring rich socio-technical capacity in organization strategic transformation,the future related research should be focused on how to improve socio-technical capacity.To increase the availability and the rich of sociotechnical capacity,from the national level,we should formulate related policies to encourage,support and popularize technological communication among enterprises within the systematic network to promote the sharing of knowledge and the cultivation of professionals;from the social level,we should ask the enterprises in the systematic network to shoulder the responsibility of providing socio-technical capacity to realize the possibility of acquiring socio-technical capacity and enrich the socio-technical capacity in the systematic network.
Integration solutions services delivery;the Socio-technical capacity;Resources;Capacity extension
F272.7
A
1007-8266(2014)04-0070-07
*本文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順應制度還是操控績效:企業國際化進程中的合理性壓力、營銷戰略和消費者支持”(項目編號:71272226)、武漢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中國企業國際化戰略研究:合理性理論視角”(項目編號:105-274049)的部分研究成果。
汪濤(1970-),男,湖北省襄樊市人,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經濟學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為營銷戰略、組織市場營銷;胡查平(1973-),男,湖南省隆回縣人,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制造業服務化。
陳詩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