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木
欲接“斷頭路”須先破“心魔”
文/林木
十八大后中央政府新政頻出,先是上海自貿區讓人們眼前一亮,而后多地進行綜合改革實驗區的設計和建設搞得風生水起;最近,京津冀一體化又成為熱點,而且中央對加強京津冀協同發展提出了明確要求。
要說京津冀真是塊兒好地方,有首善之區,還有港口城市,在這兒進行體制創新,將會提升這一區域的發展活力和競爭力,也能給國家的經濟轉型和體制轉軌起到帶頭和示范作用。
況且,眼下有著2100多萬人口的北京城已被擠爆了,交通、住房以及一些生活資源,承受不了龐大的人口壓力,整座北京城似乎被壓塌了,亟需向河北、天津轉移產業,釋放壓力。如前些日子天熱,北京1天就“喝”掉了一個半昆明湖,貧乏的水資源解不了北京日漸增大的干渴;再如京通快速路被每日往返的30萬上班族壓得喘不過氣,早晚高峰的堵車已成家常便飯。
記得多年前大家常說,要想富先修路。路通了物流、人流才能暢通起來,經濟才能發展起來。這些年來國家拿出巨額資金修路架橋,各地政府也在積極營造自家的交通環境,拿北京來說吧,現在已經修建了六環路,通往外地的路也修了很多,可謂四通八達,但仍不能解決交通堵塞問題。看來,眼下的這等交通狀況難以支撐京津冀一體化,交通問題頗讓人頭痛!不過,這個頭痛的問題,近日媒體爆料說有人為原因:在燕郊和北京之間,竟還存在懸而未決的“斷頭路”,而且“斷頭路”不獨存在于燕郊與北京之間,在河北通往京津兩地,“斷頭路”總里程達2300公里。
在京通快速路和京平高速之間有“斷頭路”——京秦高速和通州區的徐尹路大橋。這條路原本叫做京秦高速路,是由燕郊所屬的三河市投資22億元修建,2009年動工,長30多公里。按照規劃,這條高速路要連接北京東六環,和京唐、京沈等多條高速對接,構成北京大外環的一部分。但時至今日,北京一側一直沒有動工。
除了京津冀三地之間的“斷頭路”,一個地區之內的“斷頭路”也不鮮見。三河市燕郊開發區與大廠縣之間,橫亙著一條長約1公里的“斷頭路”。去年底,曾有人反映這一情況,結果問題非但沒有解決,沒過幾天,這條路反被挖成了深溝。河北省內各個地方的“斷頭路”更多,加起來長達11200公里。
要說“斷頭路”鬧心吧,其實還有比它比更鬧心的。4月11日起,北京開始執行新的外埠車限行規定,無進京證車輛的限行范圍,從過去的五環擴至六環,違反限行規定的罰100元,記3分。而且外埠車進京手續非常繁雜,缺一項也不行,有違章記錄的也不給辦。
不光北京如此,天津和石家莊也出臺了限制外地牌照通行的政策。政策人為地把三地逐漸地變成了一個個“孤島”,如此一來,京津冀一體化協同發展,俺看豈不成了一紙空文,各家守著“一畝三分地”,各念各的發展“經”,京津冀一體化只怕成了水中月鏡中花。
有道是,路通了才能形成人的流動,帶來物流和財流,京津冀一體化被路堵塞,俺以為恐怕是利益在作祟,不然何至于從河北向北京天津開車,“斷頭路”比比皆是,在交界處壘墻堵路,實際上就是怕別人沾了自家的光,不想讓兄弟地區分享利益。
京津冀一體化協調發展是國家的發展戰略,先發展起來的地方,有責任要向后發展的地方輸送利益。目前且不說京津冀一體化實施起來難度很大,但至少交通一體化還是可以辦到的吧。現在“斷頭路”困在一堵圍墻上了,這時候正是考驗先發展起來的地區,是否有誠意讓后發展的地區分享利益,分享發展成果。
在俺看來,下好京津冀一體化這盤棋,必須要鏟除地方保護意識,協同發展絕不是以鄰為壑,轉嫁高耗能、高污染的產業,而是要調整產業結構,使企業轉型升級。
就媒體曝光的“斷頭路”來說,顯然與國家京津冀一體化戰略背道而馳,也有礙于市場經濟大流通的形成。因此,俺以為打通“斷頭路”,須先破除“心魔”——“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思想。地方利益至上、部門利益至上的做法,才是“斷頭路”的根源。只有破除這個“心魔”才能接通“斷頭路”,京津冀三地才能形成一個城市集群的經濟帶。
驅車記
車近六環成習慣, 司機腿軟出冷汗。
“違規”罰款又記分,神差斂錢無情面。
協同發展是空話, 外埠車輛圍城轉。
梅逢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