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小米
瘋狂的快遞 殘酷的洗牌
文/李小米
最新一期的《中國物流發展報告》顯示,2013年我國快遞業完成快遞業務量91.9億件,同比增長61.1%,這是我國快遞業務量增速連續第三年保持在50%以上。同時,以阿里巴巴牽手“三通一達”、順豐速運等成立“菜鳥網”為代表的一系列資本運作顯示出快遞業正在受到資本的重點關注,而市場統計也證明2013年我國快遞市場正加快向前六大快遞企業集中,市場集中度在進一步提升。此外,根據快遞物流咨詢網的統計,2013年也是加盟制快遞企業加盟商虧損面最大的一年,是加盟商退出快遞市場數量最多的一年。
在表象下的快遞行業目前是何現狀?我國快遞業發展的軌跡有哪些特點?我國快遞業面臨怎樣的行業終局呢?且聽著名物流投資人,鐘鼎創投董事總經理董中浪的麻辣點評。

《中國物流發展報告》指出,對于2013年的“雙十一”和“雙十二”促銷活動來說,快遞企業不計代價購買了數百輛各式車輛,租賃了上千臺專業運輸車輛,新建集散中心150個左右;招聘臨時工,組織“家庭團”應對“購物狂歡節”;同時,多數快遞企業將原來在集散中心進行的“集包”作業改在了在加盟網點作業;還廣泛采取了班車直發模式,減少了集散中轉,大大地緩解了集散中心分撥的壓力,最終向社會交出了一份滿意答卷。但是,由于存在資源過度浪費,同時快遞價格杠桿沒有起到調節需求的作用,多數快遞企業在此期間出現虧損。
對此,董中浪認為,“雙十一”這么大的單量,各個快遞公司都沒出現問題,這就說明這個行業產能已經過剩了。快遞企業為了適應雙十一,把自己的能力產能提升得特別高,不是一個正常的現象,特別是現在國內的快遞企業提供的大都是同質化的服務,產能過剩的結果就是大打價格戰,低價競爭,而價格戰的最終結果就是會死掉一批企業。
“都是給那幾家電商送,我的產能高,你的產能也高,我要把你的訂單拿來,我們要做的又都是標準化的服務,那我跟你有什么區別,只有是價格,因為產能得不到釋放,投資也會賺不回來的。比如我具有每天處理110萬單的能力,但實際上每天只有40萬單,我很愿意把我的能力發揮出來,希望每天能達到七八十萬單,那就只能降價,打價格戰。但實際上,現在以通達系為代表的加盟制快遞公司協同性不高,你愿意降價,但加盟商不愿意降,因為損害他的利益了。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對場站控制力強,對加盟商控制力強的企業就占優勢了,比如中通、韻達就占優勢了,而申通就不占優勢。現在很多加盟商不是只加盟在一家,有加盟韻達,又加盟申通,誰給我的配送費高,我就替誰攬貨,這就是現在快遞行業的亂象。”
對于2013年快遞業成為資本市場投資熱點這一現象,董中浪坦言,就快遞業的現狀來看,他很難看出誰會在這樣的紅海大戰中突圍,但他認為對于二線的快遞企業來說,比如全峰、天天等,在這種價格戰中的處境會非常困難。“原來的價格下,每天處理30萬單就是保險線了,但隨著運費的降低,現在可能已經上升到需要更多的單量,你沒有到了那個量級就不可能盈利,不可能有持續發展的能力,這也就是咱們常說的,老大老二在打價格戰,老三及以下就死掉了。”
董中浪坦言,中國的各個行業都有一個通病,就是投資一窩蜂,簡單模仿,產品同質單一,而這必然導致產能過剩。中國的快遞行業從一開始就走了一條與國外的快遞行業完全不一樣的成長路徑。國外是在沒有電子商務以前就有了快遞,所以國外的快遞企業都是從服務制造業、商業、流通業這個角度發展起來的;而中國的快遞業完全是電子商務的發展下帶動起來的。電商的大市場催生出了如今的快遞行業。
“也正是因為是跟著電子商務起來,中國的快遞公司才派生出通達系的這種加盟模式。訂單量增長快而不要把成本降到更低,這本身就是一對矛盾,如果是自營,快速增長規模就要大量的培訓,大量的購置設備,而且人工也很貴,因此加盟的模式則更適合于當今的現狀,而且能夠降低成本,不用規范化。”
《中國物流發展報告》也顯示,2013年,“網購”快遞占到快遞業務量的70%,同比增長4%以上,它預示著我國消費類快件連續三年處于主導地位,與發達國家以商務快件為主的業務結構形成了較大差異。
對比中外快遞企業的差異,董中浪認為,中國的快遞企業提供的產品大都是標準化的,沒有差異,而且定價權在電商手中,利潤空間已經非常扁平化了,就需要以量取勝,而為了取得量的優勢,又需要進一步降價。此外,為了應對雙十一等活動,各個快遞企業都進一步把自己的產能提高,“如果雙十一那一天能處理1200萬單,說明平時的處理能力在700、800萬單,甚至900萬單,但事實上平時只有300、400萬單,那就有40~50%的能力是過剩的,”產能過剩導致企業的資產效率低,效益就不好,就需要更大的量來滿足產能。而國外的快遞企業不一樣,他們是采用差異化的定價,可以不用看量,就靠自己的服務水平,把毛利空間拿到手。
《中國物流發展報告》指出,2013年我國快遞業市場加快向前六大快遞企業集中,市場集中度進一步提升。這六家快遞企業分別是申通快遞、圓通快遞、韻達快遞、中通快遞、順豐快遞和郵政速遞。六家企業占我國快件業務量市場份額的80%左右,與往年相比同比上漲了5%左右。這主要是由于前六大企業服務范圍較廣,網店綜合實力相對較強,市場定位覆蓋高中低,多數電商都首選這前六大快遞企業。而《報告》還顯示,2013年電商自建快遞物流繼續擴張,其中亮點頻出。比如京東推出了“極速達”快遞產品以提升客戶購買商品后快遞服務時效的體驗,提高競爭門檻,從而提升市場占有率;而易迅網自建物流團隊以引為傲的“一日三送”服務已經覆蓋了北京、上海、深圳、重慶、武漢等多個城市;2014年電商企業如京東、蘇寧易購、一號店和易迅等將開放快遞物流平臺。
據董中浪的觀察,目前的這種模式和機構,也就是在一個區域里有4、5個快遞公司提供服務。“目前來看,郵政速遞和順豐肯定要各占一席,電商自建的快遞可能要出現一席,可能是京東,也可能是別的,還有1席或者2席,應該會出自通達系。”
一如《中國物流發展報告》對我國快遞行業的展望,董中浪也認為,快遞行業正面臨著新一輪的洗牌。
據快遞物流咨詢網的推測,2014年將有50%以上的中小型快遞企業虧損,如果沒有資金注入,經營風險將進一步的加劇。今年年初,國強快遞的倒閉就證實了這一預測。由于服務范圍有限,缺乏經營特色,形成同質化競爭,僅僅靠降價難以提高市場份額,加劇虧損從而引發資金鏈斷裂難免成為未來中小快遞企業的覆轍。
董中浪認為,雖然我們的快遞行業產能過剩,但像順豐這樣的高端物流還是缺少的,如果將來國外快遞企業被允許涉足,他們一定會占領這部分市場。而對于中國的快遞企業來說,細分市場,根據自己的實力準確地找到差異化空間,在如今的快遞風市場中,即使不能后來居上,也能在將來的行業并購中增加自身的吸引力和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