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雍岐東 沈 文 周江宇
抗擊雨雪冰凍災害應急裝備需求研究
文/雍岐東 沈 文 周江宇
本文介紹抗擊雨雪冰凍災害應急裝備的國內外發展現狀,在此基礎上分析現有應急裝備存在的問題和下一步的研發需求趨勢,并提出建議對策。
雨雪冰凍災害,應急裝備,需求趨勢
雨雪冰凍是一種影響范圍大、破壞力強的自然災害,往往會造成預想不到的災難性后果和危害,嚴重影響人類社會的發展。為有效處置該類事故、提高事故救援能力,抗擊雨雪冰凍災害應急裝備建設研究就成為當前十分緊迫的課題。
抗擊冰雪災害應急裝備作為應急救援的物質基礎和重要組成部分,對應急救援能力有著重要影響。
1.國外發展現狀
當前,發達國家基本形成抗擊冰雪災害的應急裝備體系,能最大限度地減低冰雪災害的損失和影響。綜觀發達國家抗擊冰雪災害的現狀,主要分為兩種類型:事先預防和事后處置。
(1)事先預防 主要是在氣象部門對冰雪災害監測、預警與預報的基礎上,采取主動措施力求避免冰雪災害在重點區域(人群密集區、交通主干道等)造成極端影響。如俄羅斯的莫斯科市曾提出“人工驅雪計劃”,即通過向云層噴灑化學物質將市區的致雪云團驅至郊區,以減少冰雪給市政基礎設施造成的壓力和給居民帶來的不便。道路除冰雪方面采用融冰雪路面涂層技術、噴灑抑凍劑等方式,在可能發生冰凍路段進行提前預防,避免道路積雪結冰。
(2)事后處置 主要是指在預警失敗后對突發性的冰雪災害進行處置。發達國家的抗擊冰雪災害應急救援裝備的主要特點是種類齊全、機動性強、模塊化程度高、性能穩定。比如美國在冰雪災害應急救援中的應急醫療隊所配置的裝備基本實現了模塊化、小型化和機動化,其裝備均可在一個托盤上空運,具備較強的應急救援能力。
2.國內發展現狀
國內抗擊冰雪災害裝備的發展是在以道路、機場、電網等行業條塊化處置的基礎上逐漸形成的體系。2008年,我國南方地區發生雨雪冰凍災害后,該體系日益受到重視并得到快速發展。目前,國內抗擊冰雪災害應急裝備沒有形成明確的分類,本文將其分為三類:通信指揮類、應急救援類和后勤保障類。
(1)通信指揮類 是指政府或軍隊等機構在指揮抗擊冰雪災害時的所需裝備。冰雪災害發生后,可能出現移動網絡中斷等情況,需要專用通信系統場景時的無線通信,其相關聯的業務系統還應包括地面指揮中心、衛星通信、無線通信、現場應急通信車、多業務作業終端、手持調度中斷等。目前,我國軍隊或部分政府應急救援力量已經裝備。
(2)應急救援類 主要是指道路搶通、電網搶修、機場搶清等三種。
道路搶通包括傳統除雪和新技術除雪。傳統除雪是采用人工、機械等方式進行除雪。目前,我國使用的除雪機械耗能大、除凈率低、使用與維護費用高,使用效果不理想。新技術除雪是指采用融雪劑、彈性路面融雪技術、能量轉化型融冰雪技術、化學類凍結抑制技術、耐磨抗滑技術、融冰雪路面涂層技術等方式,對公路、鐵路進行除雪。目前,我國應用的主要是無機融雪劑(以氯鹽類為主要成分),對道路、環境具有破壞性。近幾年,在北京、哈爾濱等地試用了以玉米秸為原料的環保型融雪劑,效果稍佳。
電網搶修。2008年以后,我國對電網抗冰雪災害進行了重點研究,主要是通過供電線路設計實現自融冰和外力除冰。外力除冰人工除冰(電力工人使用絕緣棒除冰)和機械除冰(外力敲打法、滑輪鏟刮法和強力振動法)。當前,我國主要采用的是滑輪鏟刮法,即由地面操作人員拉動可在線路上行走的滑輪鏟除導線上的覆冰。近兩年,由高校和電力公司研制的供電線路除冰機器人相繼面世,但在使用過程中存在安裝困難、電動功率小、驅動滑輪打滑等問題。
機場搶凈。由于機場的特殊性,當前我國機場在冰雪災害后的搶凈裝置配備相對來說是比較齊全和先進的,基本能滿足除冰雪要求。但大多數南方地區的機場和三、四類機場在除冰液灑布車等裝置的配備上還不齊全。
(3)后勤保障類 主要是指冰雪災害后滿足受災群眾個體生活需求的裝備,主要有醫療救護單元、供水車等。目前,我國該類裝置在配備上基本齊全,但在性能上還不能很好地滿足需求。
從抗雨雪冰凍災害運用應急裝備實施保障的行動來看,我國應急裝備仍然暴露出不少與應急保障需求不相適應的問題。
1.環境適應性不強,保障能力受限
現有應急裝備受環境、地形、氣候條件的制約比較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保障能力。特別是應急裝備的機動能力無法適應復雜惡劣的條件。比如,目前我國所配備的大部分裝備車輛在防滑鏈、防凍液一時難以籌措的情況下機動能力會大打折扣。很多裝備轉彎半徑過大,在狹窄道路或是山路上轉彎十分困難,有些輪式裝備減震不夠,顛簸嚴重,容易損壞內部設施,有些應急裝備輪胎過小、車體較高,只能適應平整路面,在崎嶇路面上運行不平穩。
2.設計不夠完善,適用范圍有限
現有抗擊冰雪應急裝備與冰雪災害需求結合不強,性價比不高。如在抗雨雪冰凍災害中使用的運水掛車,容積過小,儲水不多,功能作用不強;發電機自行式、車載式品種太少,實際輸出功率也達不到設計要求,與所需的用電量不相適應;急救車空調功率偏小,寒冷條件下不能為運輸搶救傷員提供良好的輸送環境。
3.綜合集成水平不高,作用發揮效率低
從救災情況看,應急救援力量常以小編組或單裝執行任務,這些小單位配備大型裝備功能多余、閑置,但又沒有合適的小型化裝備滿足保障需要。而且大型裝備自動化水平偏低,絕大多數仍需要人工操作,如救災物資的裝卸多靠人工,作業強度大、效率低、耗時長、體力消耗大。在救災中,應急裝備的信息化設備基本不能充分發揮作用,原因是現有應急裝備信息化程度較低,應急指揮裝備信息控制范圍小、穩定性不夠,如救援指揮車在行駛過程中通信能力較弱,計算機因性能偏低無法安裝較高水平的指揮控制系統,其它應急裝備缺少通信、定位裝置,很難實現適時指揮控制。
4.設計工藝不精,維護保養難度大
有些應急裝備部件制作比較粗糙,容易損壞,部分零部件容易銹蝕,需要經常更換。應急裝備在高寒等惡劣條件下使用,故障明顯增多,平均故障間隔時間和維修時間縮短,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來維護保養,而救援力量自身專業維修力量薄弱,裝備的零部件隨裝配發量少且不通用,維修困難。這些都使得應急裝備的維修周期過長,影響了應急裝備的使用,制約了應急裝備的快速反應能力。
1.必須具備快速反應能力
抗擊雨雪災害行動通常爆發突然,其時間、地點、規模、強度、影響范圍等難以預先掌握,不確定因素多,應急救援力量行動往往緊急。這就要求應急裝備必須與救援行動相銜接,要做到預有準備、快速反應,以高速度、高質量的行動滿足救援需要。
一是要技術性能好。由于應急救援的突然性和快速性,要求救援力量第一時間為災區群眾提高高效的救援。因此,各類救援裝備須時刻具備良好的技術狀態,保持完好率,確保一有需求,迅即能動,動即能救。
二是要類別齊全儲備足。遂行應急救援行動時,應急救援裝備不僅要保障救援行動的順利開展,還要保障當地的群眾生活,因此,要求救援裝備要類別齊全,且建立適當規模的儲備,進行有針對性的配置,縮短輸送距離,應對急需,確保用時有裝,夠用好用。
三是要器材配套齊全。應急裝備平時訓練多,動用頻,零配件和設備損耗大。因此,要建立適當的易損零配件和設備儲備,及時補充配齊各類配套器材,確保應急裝備和器材隨時能用、隨時能修,做到展開快、保障快。
2.必須具備較強的適應能力
一是操作性要強。在極差的地形、惡劣的氣候條件下遂行救援任務,要求應急裝備能夠適應嚴寒、潮濕等氣候,在各種地形、環境下展開救援,實施物資發放、傷員救治、飲食飲水供應等保障行動。
二是組合性要強。遂行應急救援任務,動用的應急力量規模臨機確定,一般以建制分隊遂行任務,有時甚至以小編組、小分隊執行任務,單點保障規模小、需求多、獨立性強,這就要求應急裝備須具備較強的組合功能,不同類型的裝備能夠按照保障需求科學整合、模塊組合,形成結構合理、功能完備、操作靈活、使用方便的保障單元。
三是機動性要強。執行抗擊雨雪災害應急任務時,道路破壞嚴重,通行條件差,救援時間緊、需求急,要求應急裝備必須具備較強的越野能力,行駛速度快,穩定性好,便于鐵路輸送和空中投送,能夠在全天候、全地形條件下使用。
3.必須具備持續保障能力
抗擊雨雪冰凍災害行動一般持續時間較長,特別是后期行動持續時間會更長,因此要求應急裝備必須能持續遂行保障任務。
一是可靠性要強。遂行抗擊雨雪冰凍災害應急救援任務對應急保障依賴性強,單位時間內各類物資消耗量倍增,保障任務艱巨,因此,應急裝備必須具備可靠的技術性能,能夠在復雜環境中長時間工作,能夠在無社會無依托的情況下超常保障。
二是維修性要強。應急裝備在劣質道路上高強度機動,滿負荷運轉,容易損壞和產生故障,要求應急裝備必須具備較強的維修性,能夠依托自身的操作和維修人員進行簡單的換件修理,確保持續有效發揮作用。
三是安全性要強。雨雪冰凍災害影響范圍大,破壞類型多,使得應急行動十分復雜和艱巨,也要求應急裝備和救援人員長時間、高強度地工作。這就對應急裝備的操作安全性提出了更高要求。雨雪冰凍災害各類應急裝備應能在各種環境、各種條件下都能安全操作,為更好地遂行應急任務提供保障。
抗雨雪冰凍災害應急保障實踐使我們認識到,應急裝備要必須在技術先進、功能集成、系統配套上做文章,為應急保障能力的發揮提供堅強有力的物質和技術支撐,實現應急裝備的最大保障效益。
1.加強功能研究設計,提高環境適應能力
遂行抗擊雨雪冰凍災害應急保障,高效快捷是根本要求。因此,研究設計新型應急裝備時應當突出應急裝備的全天候、全地形功能,進一步增強適應性、機動性。尤其重要的是,在設計上要突出裝備投送的機動性和裝備自身的機動性,要突破傳統的基于道路行進條件下的保障形式。通過研制適用空投、空運的應急裝備和改裝現有應急裝備,實現裝備裝載、運輸的多樣化,使應急裝備的前送方式更加靈活多樣,自身機動性不斷加強。積極發展小型化、輕便化的應急裝備,提高裝備的便攜性,以便在災區復雜多變、大型裝備不便于展開時,依托小型輕便的應急裝備深入保障的最前沿。
2.注重應急裝備系統配套,提高綜合保障能力
應急裝備在制定規劃時,要立足需求,科學布局,實現任務需求配套、種類齊全配套、功能復合配套的目標。要按照“建設信息化應急保障力量”的要求確立信息主導、綜合集成的創新理念,用具體化、系統化、配套化的思想指導應急裝備建設。著眼既能保持發揮自身應有技術性的良好狀態,又能使裝備組織功能協調配套,按照功能需求組合不同類型的應急裝備,使之比例適當、結構合理,形成最佳的綜合保障力量。將網絡技術、信息技術以及輔助決策手段應用于應急指揮、物資儲存、運輸、補給和醫療救護等方面,全方位提高應急裝備性能。對研制新一代應急裝備,要加裝全球衛星定位接收器、數字式電臺和計算機網絡系統終端,使應急裝備單元逐步數字化、智能化、網絡化,實現運行中及時獲得上級指令和相關信息,達到全部物資、保障力量和需求可視化。
3.注重應急裝備質量建設,增強應急裝備的可靠性
在應急裝備的研制、生產和采購程序中,要有所創新。要從裝備需求分析、設計、制造、評估測試的各個環節入手,進一步更新裝備發展思路,不斷優化裝備發展程序,以實現應急裝備高可靠性目標。在進行應急裝備開發需求分析時,要充分考慮未來災區保障的快節奏和使用環境的惡劣性,對裝備的使用和維修進行高可靠性分析,使之超出現有裝備。裝備設計要緊跟國內外相關裝備發展前沿,針對應急裝備的不同使用環境和使用頻率,采用現代技術手段,開發出具有高可靠性的應急裝備。
[1]韓志斌.中國道路融冰除雪技術發展現狀及未來趨勢 公路與汽運,2013.11:142~145
[2]羅應剛.自動除冰裝置在110V及以下輸配電線路上的應用廣東科技,2013.11:115~116
[3]吳春篤等.中國南方冰雪災害中的應對措施 安徽農業科學,2009.37:3117~3119
國家應急裝備項目(cstc2012gg-sfgc00002)〕
(
解放軍后勤工程學院/76162部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