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王永昌
經濟走向“新常態”,企業要有新謀略
浙江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王永昌
中國經濟正處在向“新常態”的過渡期,無論是浙江還是全國,經濟形勢仍然是比較平穩的,不要太悲觀。企業家們既要有足夠的信心和耐心,同時又要瞻前顧后、積極適應、謀好未來、嚴防盲動
目前中國經濟正處在向“新常態”的過渡期,經濟增速仍處于高中速階段,還沒有真正進入完全意義上的“中速常態”。這個階段宏觀調控的思路、走勢,一般會呈現“中藥調理”狀態,企業務必抓緊時間精心謀劃、強身健體、適時而動。
近年經濟增長目標為什么是7.5%左右?第一,黨中央決定到2020年全面小康翻兩番的目標,測算下來增速平均要達到近7%;第二,李克強總理反復強調的就業測算,要保證1000萬左右的就業,經濟增速大概需要達到7%以上;第三,物價調控目標3%左右。這涉及經濟、政治、社會、民生問題。同時,還要顧及調結構轉方式、推改革利長遠,順應經濟發展客觀規律等綜合平衡。通過這些調控目標的組合,未來一個時期的增速將是7%以上或即7.5%左右。
現在,政府的宏觀調控開始趨向多元化、組合式目標,這既有自己特點,也向國際通常慣例靠近,而不僅僅就經濟增速論增長目標。雖然中國經濟更高的增長不可能也不應該,但低也低不到哪里去,理想目標可謂“不上不下取其中”。整個經濟從增長角度而言,現在和今后相當長一個時期我國將處于7%以上或者說7.5%左右的合理區間。對上半年和全年浙江經濟增速的判斷,不應過于悲觀,應該更積極一些。
實際上,現在的增速還不完全是“新常態”的,而是處于向“新常態”的過渡期。目前的增速還保持在高中速水平,真正進入到“新常態”也許應該是中速的。這個過渡時期有一個相當長的過程,起碼也要有3—5年時間。在這個過渡期中,不可忽視的一個大問題是既要穩增長又要調結構的矛盾糾結,經濟增長速度不能下得太多,但結構調整的任務又非常艱巨,不能增長過高。保持經濟增長的合理區間和宏觀調控的精準適度仍是十分復雜和艱難的。
企業家們一方面要有足夠的信心和耐心,另一方面又要瞻前顧后、積極適應、謀好未來、嚴防盲動。
目前中國經濟表體上尚屬健康向好,但深層的市場供需結構和國民收入分配結構矛盾等十分突出。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進退、上下”兩難的“糾結期”將是長期的。對此,企業家們也應有足夠的思想準備。如果就當前比較直觀的經濟問題而言,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預期信心處在一個徘徊狀態,對發展前景憂慮較多。這也是各界都最為擔心的事。
二是投資乏力,尤其是工業與民間投資。但現在又面臨諸如高產能、高杠桿、高能耗、高債務、高投資、高出口等“高血脂”病,需要去“高”。未來“投什么”、“誰去投”?需要“差別化投資”才是出路。
三是實體經濟處在一個困難的低迷時期。實體經濟尤其制造業短期內振興恐怕有點難。如果供需結構、國民收入分配結構不作較大調整,實體經濟要改變現狀實在難以令人樂觀。當然,若干年后有實力的實體企業機會還是好的。
四是債務風險有所加大。截至2014年一季度末,中國整體債務增至142萬億元,占GDP的245%,而截至2012年年底,中國經濟中非金融企業部門債務在65萬億元左右,相當于2012年GDP的125%左右。這意味著中國企業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依靠債務擴張來實現的,早已超過80%的警戒水平。
五是房地產業是個“燙手山芋”。對中國來說,房地產業不僅僅是一個實體產業,更是一種金融經濟,但到現在許多人仍把房地產僅僅看成是一種單純的實體產業。同時,房地產還是一個經濟態勢晴雨表,涉及千家萬戶的社會問題和老百姓的“天大”問題。房地產從長遠來看會逐步降溫趨穩,但短期看,也許會有所起伏波動。
在這樣一個矛盾突出的階段,政府似乎采用了文火慢燉的“中藥”式調理,差別化把脈、針對性治療,既避免有氣無力的調控方法,更嚴防“下猛藥”式的“硬著陸”。一切都好像都要在“事緩則圓”的過程中見分曉。
目前,政府首先會在預期調控上做很多文章,即調控預期、提振信心。近期中央領導的一些相關講話,最主要的就是調控預期,防止外界“唱空中國”,批駁唱衰中國論調,表明中國尚好趨勢和信心。
其次,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調控應該是定向調控為主,也就是差別化調控。所謂“精準發力”,也就是定向化、差別化的調控。哪些地方該支持,哪些地方不支持,政府會有所側重。今后,“天女散花”式、“水滿金山”式、“眉毛胡子”式的調控,將難以重現或應盡力避免。
再次,更常態、常規的應是適量、微量調控。過去大劑量、猛狠式的刺激方式,顯然與經濟結構主要矛盾相去甚遠,后患很多,今后通常應以多批次、細水長流式的中微刺激為上策。
總的看,宏觀調控的目標基本取向應是穩健溫和的。但是,我國今后一個時期經濟發展走勢的主要趨向是下行壓力。所以,控制“下行”任務將多有凸現。
面對下行壓力,政府會有應對舉措:在增速的合理區間內,政府將保持戰略定力,不會亂出手、出重手;但如增速低于7.5%或7.3%,就可能會出臺一些中微刺激政策,也就是所謂精準發力;立足中長期,會通過改革、開放尋找新的增長的動力;立足全局,會調動、激活各地的區域發展活力,在中西部等地區尋找新的市場潛力;立足全球,仍會咬住國際市場不放,開辟新的國際市場潛力,如海陸“絲綢之路經濟帶”等戰略舉措,繼續強化國際市場的帶動力。
面對宏觀經濟走勢處在“新常態”的過渡期,各種矛盾困局疊加,企業應沉著應對。
智謀為先。尤其是在差異化調控前提下更應如此。今后無論是過渡時期還是新常態時期,企業都要講求經營戰略與策略,尤其是政府采取差異化調控政策的過程中更不應盲從。“新常態”時期,需要有新理念、新智慧;差異化時代,需要有差異化智謀、方略。
精專為上。在擴張時代早已離我們而去的情況下更應這樣。企業發展的過長戰線要盡可能收縮“瘦身”,多業開花難有“艷麗”,要向著做精做專做強主業方向發展。這是老話,但有新內涵。
管理為基。中國企業已真正開始步入了現代治理結構的時代。對大企業、現代企業來講,家族化管理畢竟非長遠之計。企業要把內部管理文章做深做透,這是基業常青常存的根本。
資本為王。實體經濟仍是主干主體,但實體經濟的背后是資金流,要用資本的眼光來看待整個生產經營過程。中國的資本革命還沒有真正到來。要主動收縮被動的過長的資金鏈、擔保鏈,優化企業股權、資本結構,做足金融資本市場文章。
整合為要。要學會把邊緣地帶的可利用的資源都整合起來,以我為主,為我所用。在這個向“新常態”的過渡時期,必然伴隨著結構大整合、資源大融合時期,同時也必然是大浪淘沙過程。優勢、競爭力、財富、機會,通常發端在邊緣地帶。邊緣區域易發生“革命”,也有更多發展新空間。有資本實力的企業,特別要注意發現、尋找邊緣機遇,其中關鍵的就是對邊緣資源進行整合。
創新為本。房地產造富時代已經過去。近期,造就富翁的產業可能是互聯網及相關企業。企業發展、科技創新都要依靠互聯網。互聯網不僅是一個產業問題,更是“第二個市場經濟大平臺”,是一個改造舊世界創造新世界的大舞臺,務必主動去接軌它。浙江已經出臺了一些政策,大力發展國內境外電商,準備在全球鋪設網上網下營銷大網絡。這可能是一個重大的發展新戰略。
無論是浙江還是全國,經濟形勢仍然將是比較平穩的,不要太悲觀。但企業家們也得把問題看多一點,畢竟轉型時期的矛盾很多,壓力很大。盡管如此,但我始終堅信,對有實力、有本事、有能耐的企業和企業家來說,那一定是機遇多于挑戰,前景是美好的!
?本文根據浙江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浙商發展研究院院長王永昌博士在浙商智庫2014半年形勢分析會上的講話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