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侃 李丹 潘君超 葛昌鴻 張逸飛
新型城鎮化已成為區域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的強大引擎。按照《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的目標要求,臺州未來的新型城鎮化發展,將堅持因地制宜的原則,以改革創新為動力,進一步優化布局、分類指導、整合提升、公平共享、創新機制,統籌城鄉。
穩妥推進城鄉一體化戶籍管理制度改革。在玉環縣開展試點,探索全面放開城鎮落戶限制,建立本地進城落戶農民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用益物權、集體資產股權可保留、流轉、交易,并享受當地城鎮居民就業、社保、住房、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的制度,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放開引進人才及其配偶、未成年子女的城鎮落戶。
探索建立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擔機制。按照爭創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要求,探索建立由政府、企業、個人共同參與的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擔機制,根據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類,明確成本承擔主體和支出責任。
探索建立省對下轉移支付與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掛鉤機制。探索實行建設用地指標與吸納市外農業轉移人口落戶數量掛鉤的政策。
優化臺州城鎮群框架。從外部看,長三角城市群位于國家“兩橫三縱”城市化戰略格局中的沿長江通道橫軸處,正在加快形成世界級城市群,臺州作為長三角與海峽西岸經濟區交流的紐帶,要加快融入“長三角”經濟圈,進一步接軌上海,握手臺灣,突出與寧波、溫州的協調與銜接,加強區域協作。從內部看,要充分拓展沿海產業帶和沿江發展軸,積極培育臺州灣、三門灣與樂清灣的海灣功能;強化中心城市發展,通過環線構筑,串聯各城鎮組團,形成由臨海、溫嶺和東部濱海新城構成的內圈與由三門、天臺、仙居、玉環構織的外圈結構;加快中西部與腹地城鎮發展,實現南北呼應中西聯動。
突出中心城市核心。強化中心城市的龍頭地位,按照海灣型都市區定位,堅持中心城市融合、相向發展,根據椒江、黃巖、路橋、濱海等區塊各自的功能定位,走組團式、網絡化發展道路,逐步凸顯“一心六脈四組團”的城市形態特色。
推進縣域城市發展。推動玉環環漩門灣海島新城建設,打造海上都市。深化天臺“小縣大城”戰略,以始豐湖公園建設帶動城市功能提升。以建設國際旅游目的地城市為載體,打造美麗仙居。加快三門“三港三城”建設,打造海洋強縣。
加大中心鎮和小城市改革試點工作力度。發揮中心鎮聯結城鄉和協調區域發展的戰略性節點作用,繼續深化24個中心鎮改革發展,尤其是加快4個小城市試點鎮培育,探索建立與人口、經濟規模相適應的經濟社會管理體制,促進人口集中、產業集聚、要素集約和功能集成。
加快推進新農村建設。緊緊圍繞“四美三宜兩園”建設目標,以中心村、美麗鄉村精品村、歷史文化村落、農房改造示范村、農家樂特色村為支點,結合森林村莊建設,積極推進村莊布局優化和農房改造建設,建設各具特色的美麗鄉村風景區。
大力發展海洋經濟。牢牢把握國家實施新一輪沿海開發戰略和浙江省建設海洋經濟發展帶的機遇,組織實施《臺州海洋循環經濟發展改革試點工作方案》。完成工業主導行業轉型升級規劃編制,重點抓好醫藥、汽摩行業轉型提升,推動醫藥產業綠色發展,培育汽車產業集群。深入實施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工程,加快建設百家重點企業、百項重點項目。加快工業化與信息化深度融合,抓好機器換人等“四換三名”工程,著力集約發展、循環發展,促進企業生產等各環節的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當前重點是突出抓好6個省級現代產業集群示范區、11個省級產業示范基地、36個市級現代產業集群培育試點工作,促進塊狀經濟向現代產業集群轉變。
提質發展現代服務業。積極發揮10個省現代服務業集聚示范區、15個市服務業集聚區的集聚和示范效應。重點發展電子商務、現代物流、現代金融、現代商貿、旅游業等骨干行業;積極發展工業設計、環保服務、人力資源服務、總部經濟、健康養老等新興和高端服務業。
強化鎮城特色產業對接。強化村鎮的農業基礎作用,進一步推進以發展農業主導產業和特色品牌農產品為重點,健全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努力建立中心鎮與中心城市產業結構更加緊密的產業鏈和經濟聯系,以鎮域特色經濟為依托,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積極探索現代農業型、工業主導型、工貿并舉型、商貿主導型、旅游休閑型等特色發展之路,用信息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培育壯大特色產業。
構建綜合交通網絡。圍繞四級新型城鎮化體系空間布局,加強區域性交通通道建設,推進“一繞三環三縱三橫”路網建設。市區要重點實施“快速路+主干路”的城市骨干道路工程,加快建設內環快速路,深化市區現代有軌電車項目研究。力爭74省道南延、104國道改建天臺段建成,確保104國道黃巖頭陀至院橋段公路、35省道仙居桐橋至官路工程開工建設,加快三門園里-寧海一市公路的前期工作。
完善市政公用設施網絡體系。統籌電力、通信、給排水、燃氣等地下管網建設,推行城鎮綜合管廊,新建城鎮主干道路、各類園區應實行城鎮地下管網綜合管廊模式。編制市區水務一體化規劃和供水管線改造、污水處理和中水回用專項規劃,組建水務集團公司,推進市區水務一體化。
完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根據城鎮常住人口增長趨勢和空間分布,統籌布局建設學校、醫療衛生機構、文化設施、體育場所等公共服務設施。
注重綠色城鎮建設。以“五水共治”為突破口,加大生態環境保護和環境整治力度,率先完成垃圾河整治任務,加快推進黑河、臭河整治,全面推進工業污水和城鎮生活污水截污納管。統籌推進防洪水、排澇水、保供水、抓節水各項工作,加快形成“五水共治”長效機制。
注重人文城鎮建設。依托城鄉空間的層次性和功能的包容性,深入挖掘“山的硬氣”與“海的靈氣”兩大文化基因,大力實施“1%公共文化計劃”和“魅力臺州”文化傳播工程,保護和促進文化的多樣性,不斷挖掘非物質文化,千方百計給城鄉建設注入更多的文化內涵,在人文城鎮建設中提升臺州城市軟實力。
注重保護特色風貌。處理好開發保護與繼承創新的關系,保持城鎮景觀的連續性,保護鄉土建筑的地方特色,保存街巷空間的記憶。在舊城改造中保護歷史文化遺產和傳統風貌,對歷史街區、歷史村落、歷史建筑給予充分尊重,促進功能提升與文化文物保護相結合。
推進城市管理精細化。實施“多城同創”,建立長效管理機制,深化市容環境綜合整治,有序推進各項必備工程建設,加強市民素質教育,爭取成為國家衛生城市、國家環保模范城市、全國文明城市提名城市。
推進城市管理智能化。著眼于提高城市管理效率,促進信息化與城市管理的深度融合,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加強城市的系統管理、目標管理、網絡管理、標準管理、前置管理。推進“智慧水務”建設試點工作,整合規劃、建設、水利、公安等相關部門的資源,打造城市管理的統一信息化平臺,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推進城市管理社會化。進一步整合社區資源,堅持重心下移,完善社區治理模式,強化社區自治服務功能,充分調動社區、城市各級組織和城市居民參與城市管理的積極性,建立社區管理服務長效機制,不斷滿足群眾多樣化、個性化需求。
深化賦權強鎮。推進管理和服務重心下移,賦予中心鎮同人口和經濟規模相適應的管理權。重點下放方便群眾辦事的為民服務權,擴大激發創新創業活力的經濟管理權,賦予違法事件源頭查處的綜合執法權,增強中心鎮集聚人口、經濟發展、公共服務、社會治理的能力。加快推進仙居縣鄉鎮協作區建設,指導健跳鎮抓住撤并擴圍機遇,提升中心鎮集聚輻射能力。
優化土地管理。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提出,要按照嚴守底線、調整結構、深化改革的思路,嚴控增量、盤活存量、優化結構、提升效率,切實提高城鎮建設用地集約化程度。
推進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大力推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貸款,在天臺縣探索開展土地承包經營權信托試點,籌建美麗中國·臺州基金。推進以明晰集體資產股份到戶(人)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產權制度改革。加快農村宅基地確權登記頒證,建立和實施不動產統一登記制度。探索宅基地上的集體土地所有權的權能及實現形式和途徑。探索落實宅基地使用權人在宅基地占有、使用、收益和處分上的權能,在保障集體土地所有權人權益的前提下賦予宅基地使用權人更多權益。
建立多元化可持續的城鎮化投融資機制。加快投融資機制改革,創新金融服務,放開市場準入,逐步建立多元化可持續的城鎮化資金保障機制。把政府性債務納入全口徑預算管理,編制公開透明的城市政府資產負債表,探索建立地方政府債券發行管理制度,拓寬城市建設融資渠道。集中民間資本,鼓勵組建民間資本投融資服務中心,或各類發展基金等平臺,小資本對接大項目,制定民間資本通過PPP等模式進入特許經營領域的辦法,鼓勵民間資本投入基礎設施、基礎產業、金融服務和社會事業等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