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玲潔
“阿里信用”的啟示
江玲潔
從阿里巴巴到淘寶、從誠信通到支付寶,阿里通過15年的探索和創新,已逐步建立獨特的電商信用體系。
阿里信用模式的構建,源于每一次的情勢所逼。2001年,為解決互聯網交易信息不對稱問題,阿里力推電商實名制,研發“誠信通”,建立誠信檔案。2003年,阿里創建淘寶,為消除客戶付款后發生資金糾紛的隱患,推出了信用中介工具“支付寶”,后升級推出“全額賠付”制度。為降低不良率,阿里逐步建立和完善信用數據庫和信用評分體系,并于2009年底以協議約定方式將阿里金融欠貸信息在“信用浙江”網上發布。2010年,阿里遭遇最大的誠信危機,清理了逾千名涉嫌欺詐的“中國供應商”客戶,公司高管引咎辭職;事后,阿里與“信用浙江”擴大合作,通過擴大負面記錄公示范圍、查詢授權商戶信用狀況等方式重塑誠信體系。2012年,阿里信貸不良率已下降至0.72%。
電子商務的遠距離、非接觸特性,決定了它和實體商業模式最大的區別在于互信關系的建立。阿里將這種互信關系的建立滲透于每一項新的業務。2013年,阿里籌建小微金融服務集團,其核心理念是“信用等于財富”。這一階段,阿里憑借強大的數據收集平臺和出色的數據分析能力,開創了獨特的風控系統,打造自己的信貸流水線。與傳統金融不同的是,阿里小貸更依賴數據分析團隊,其微貸事業部數據分析員工約占整個團隊人數的兩成,風控團隊的數據分析員工占比超過50%,而一般金融機構的比例只有4%左右。
關于未來,阿里將堅定不移地為小微企業發展提供服務,利用互聯網和大數據技術重構信用體系。為此,阿里潛心打造芝麻信用品牌,依托阿里云的技術力量,將旗下涉及的3700萬戶小微企業和3億實名用戶數據進行整合,生成芝麻分、芝麻認證、風險名單庫、芝麻信用報告、芝麻評級等一系列信用產品,以解決陌生人之間及商業交易場景中身份可行性問題,幫助小微企業識別風險與商機、更為便利的獲得資金支持,致力于打造“讓失信者寸步難行,讓守信者一路暢通”的電子商務信用體系。
阿里電商信用體系建設,著眼于企業自身業務的發展,雖然存在數據來源單一、社會應用認可度不高等局限,但其發展模式對進一步完善浙江社會信用體系仍具十分積極的啟示意義。
進一步完善信用法規體系建設,把公共信用信息征集和應用向電子商務等社會領域延伸。浙江雖已建成了全省統一的公共信用信息平臺,匯集了234萬家法人和6934萬人口信用信息,但與十八屆三中全會有關“建立健全社會征信體系”的要求還有差距。同時,還有大量社會領域信用信息掌握在非政府機構以及企業自身手中,既得不到社會的認可,也造成公共信用信息的不全面、不完善,亟需歸集整合。建議進一步完善相關法律法規,明確社會領域信用信息的征集和應用規范,可通過協議約定等方式將有關信息納入公共信用信息平臺,同時建立社會認可的、統一的聯合懲戒標準和機制。
引導各類社會主體、強化主體誠信意識,變政府“要我做”為“我要做”。社會誠信意識的培育是一個漫長而艱難的過程,“信用浙江”建設12年來,通過信用信息公開和應用,在提升招(投)標人、老賴等主體的誠信意識方面取得了較好的成效。為進一步強化主體誠信意識,可借鑒阿里“信用等于財富”的理念,倡導企業和個人自己建信用。現階段可先從企業入手,一方面加大政府對信用信息的應用,讓企業認識到信用是金錢、市場和發展之道,自覺樹立誠信意識;另一方面,通過政府引導、行業協會自律方式,參照江蘇企業信用管理貫標和示范模式,開展企業信用管理貫標和信用企業示范等活動。
加強對電子商務信用體系建設的指導,扶持小微企業有序發展。浙江小微企業約占企業總數的97.4%,從互聯網發展趨勢來看,大部分小微企業終將依托電子商務來發展和推銷自己,阿里的高速發展已充分驗證了這點。政府在鼓勵電子商務平臺發展的同時,應加強對電子商務領域信用建設的指導,建議由省發改委(信用辦)、省商務廳等部門聯合研究,出臺規范電子商務信用體系建設有關文件,鼓勵電子商務平臺創新信用建設模式,拓展以信用建設方式促進小微企業發展的新思路,指導電子商務企業自身誠信健康發展、少走彎路。
借助電子商務企業技術和人才優勢,運用大數據為政府經濟發展決策提供服務。當前,可充分借助阿里云技術和人才優勢,將電子商務數據和公共信用信息進行有機整合,形成如服務業消費預測、分地區人群守信水平等可供政府決策參考的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浙江省信用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