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鵬珂,謝 迪,王志祥,黃海根,邵若菡
(浙江省紹興市農業科學研究院,浙江 紹興 312003)
水稻紹粳18單季機插栽培技術試驗
趙鵬珂,謝 迪,王志祥,黃海根,邵若菡
(浙江省紹興市農業科學研究院,浙江 紹興 312003)
紹粳18是紹興市農業科學研究院育成的常規晚稻,2011年通過浙江省品種審定。在紹粳18生長特征特性基礎上開展高產機插栽培技術探索,研究表明紹興地區紹粳18機插播種密度以每盤50 g左右為宜,秧齡期20 d左右發根力最強最適宜移栽,機插密度為18萬叢·hm-2,基本苗應控制在30萬~35萬·hm-2,播種期以6月3日為宜,但是要提前催芽。
水稻;紹粳18;機插技術
紹粳18是紹興市農業科學研究院育成的高產、中抗、優質常規晚稻,2011年通過浙江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 (浙審2011010),適宜在長江中下游地區作為單季晚稻種植,是目前紹興地區水稻生產機插栽培的主導品種。為進一步挖掘紹粳18產量潛力,明確機插栽培技術,以期為紹粳18機插推廣應用提供理論基礎和技術指導,本試驗在紹粳18生長特征特性基礎上開展了高產機插栽培技術探索,對播種期、播種密度、秧齡、機插密度和基本苗進行了試驗研究,現將試驗結果報道如下。
1.1 材料
試驗在紹興市越城區皋埠鎮五合村紹興市農科院試驗基地進行。試驗田土壤肥力中等。供試品種為紹粳18。供試秧盤規格長58 cm,寬28 cm,高2.5 cm。育苗基質 (床土)選用培蕾基質 (鎮江培蕾基質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生產)。試驗用肥料有尿素,有機肥,常規復合肥 (含氮15%),磷肥等。
1.2 試驗方法
播種量試驗。設4個處理,每秧盤分別播種水稻干種子25,50,75和100 g,重復5次,育苗18 d。隨機抽取20株秧苗,水培4和7 d,考查秧苗素質。
秧齡試驗。秧盤內播種水稻干種子50 g,設5個秧齡處理,分別為15,18,20,25和30 d,每處理隨機取20株苗水培4和7 d,計算植株的新生根數,成熟后考查穗粒結構。
播種期試驗。設5個播種期處理,即5月23日,5月28日,6月3日,6月8日和6月12日播種,秧齡均為20 d。調查秧苗素質;收割前考查穗粒結構,隨機選取5個點,每點取133 m2實割測定產量。
機插密度試驗。設4個密度處理,機插密度分別為13萬,18萬,23萬和25萬·hm-2,以20 d秧齡秧苗為試驗對象。收割前考查穗粒結構,隨機選取5個點,每點取133 m2實割測定產量。
基本苗數試驗。設4個處理,機插的基本苗數為27.3萬,31.5萬,34.9萬和38.3萬·hm-2,以20 d秧齡秧苗為試驗對象。收割前考查穗粒結構,隨機選取5個點,每點取133 m2實割測定產量。
大田基肥施用常規復合肥500 kg·hm-2,各處理的氮肥用量和苗、穗肥相同,管理方式為普通大田管理。
2.1 播種密度與秧苗素質關系
圖1表明,紹粳18機插規格秧苗素質是播種量越少,秧苗發根力越強。發根力以每盤播種量25 g的最強,單株發根數最多;50 g的發根力次之,100 g的發根力最弱,單株發根數最少。秧苗水培15 d后,也是如此。其余如苗高、挺高、基寬、根數、百株鮮重和干重等秧苗素質指標與每盤播種量也呈負相關。這是因為播種量少,單株秧苗生長空間大,秧苗養分和生長空間較充足,發育健壯。生產實踐表明,每盤播種量50與25 g秧苗的發根力均達到了生產需求。為節約生產成本,宜采用每盤50 g播種量為宜。

圖1 不同播種量對紹粳18發根力的影響
2.2 秧齡對秧苗素質和產量的影響
秧齡是影響水稻機插的重要因素,秧苗隨著秧齡延長苗體會逐漸長大長高,若秧齡過長,機插對植株損傷重,返青活棵慢,營養生長期縮短,有效分蘗減少,導致產量降低。試驗表明,在每盤播種量同為50 g的條件下,隨著秧齡的延長,雖然苗高、根數、干物質含量增加,但是秧苗發根力下降,以秧齡20 d秧苗的發根力最強,30 d的發根力最弱。說明延長秧齡,有利于秧苗個體增重,但新根發生能力減弱,易造成植株返青活棵慢,縮短了營養生長期,影響最終產量形成。
實割產量測算表明 (表1),20 d秧苗紹粳18生物量和經濟產量均最高。產量結構分析表明,20 d秧齡有效穗、每穗穎花數和結實率均處于前列。18 d秧齡處理產量表現與20 d秧齡無顯著差異,其余秧齡處理產量與20 d秧齡相差較大。從生產實際考慮,建議機插秧齡為18~20 d(葉齡為3.2~3.6葉)。

表1 不同秧齡對紹粳18產量的影響
2.3 機插密度和基本苗對產量的影響
從表2可知,不同機插密度紹粳18的產量表現為先升后降。以18萬叢·hm-2為分界點,18萬叢·hm-2以上密度越高有效穗越多,但是株高降低、穗長變短,每穗穎花數減少,結實率降低,千粒重減輕,最終導致產量降低;18萬叢·hm-2以下則表現為有效穗降低,導致產量減少。表明紹粳18的機插密度以18萬叢·hm-2左右為宜。
表3表明,基本苗數對產量有較大影響。34.9萬·hm-2基本苗的處理產量最高,達 9 066.9 kg·hm-2。基本苗增加則穗長減少,穗總粒數迅速下降,實粒數下降,導致產量顯著降低;基本苗低于34.9萬·hm-2則有效穗減少產量降低,但是降低幅度小差異不顯著。從生產實際結合本試驗結果,機插田基本苗應該控制在30萬~35萬·hm-2。

表2 不同機插密度對紹粳18產量的影響

表3 不同基本苗對紹粳18產量的影響
2.4 播種期對產量的影響
表4表明,不同秧齡處理對紹粳18機插產量有顯著影響,在秧齡同為20 d的條件下,隨著播種期的推遲,產量表現為先增后減,以6月3日播種的產量最高,顯著高于其他播期的產量;6月12日播種的產量最低,顯著低于其他播期的產量;其余播種期產量差異不顯著。紹粳18屬感光性強品種,過早播種并不能明顯提早成熟,反而會增加田間郁閉度,增大倒伏和遭受病蟲危害的風險而減產;反之,過遲播種,植株營養生長不足,有效穗和實粒數下降而導致減產。

表4 不同播種期對紹粳18產量的影響
試驗結果表明,紹興地區紹粳18機插栽培的適播期為5月29日至6月3日。適宜播種量為每個秧盤干種子50 g,考慮到種子發芽率和秧苗成活率,建議大田用種量22.5~26.6 kg·hm-2。播種量過低,不利于機插效率,且育秧、插種等生產成本增加,不利農業增效。秧齡控制在20 d左右(葉齡3.2~3.6葉)機插,根系盤結好,秧苗素質高,機插后秧苗活棵返青快,有利形成高產結構,秧齡過長會導致機插后秧苗返青分蘗慢,不利于形成高產結構。機插密度對產量有較大影響,18萬叢·hm-2的產量最高,此后隨著機插密度增加產量大幅下降,因此建議的最佳機插密度為15萬~18萬叢·hm-2。基本苗數最好控制在27萬~35萬·hm-2,但是從節本增效及增加植株抗倒性考慮[1-2],宜適當降低插種密度,減少基本苗數,實現高產高效。
[1] 楊祥田,林賢青,王旭輝,等.超級稻不同移栽方式對產量及抗病性的影響 [J].浙江農業學報,2008(1):6-9.
[2] 駱江英,劉惠芳,陳國安.高肥力下水稻甬優12的施肥探討 [J].浙江農業科學,2012(9):1237-1239.
(責任編輯:張才德)
S 511
:B
:0528-9017(2014)04-0476-03
文獻著錄格式:趙鵬珂,謝迪,王志祥,等.水稻紹粳18單季機插栽培技術試驗 [J].浙江農業科學,2014(4):476-478.
2014-01-09
趙鵬珂(1983-),男,博士,研究方向水稻遺傳育種。E-mail:zhaopengke@yahoo.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