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崇來,毛偉海,胡海嬌,葉志理
(1.浙江省農業科學院 蔬菜研究所,浙江 杭州 310021;2.青田縣章村鄉農技站,浙江 青田 323913)
浙西南山區茄子抗黃萎病嫁接技術探討
包崇來1,毛偉海1,胡海嬌1,葉志理2
(1.浙江省農業科學院 蔬菜研究所,浙江 杭州 310021;2.青田縣章村鄉農技站,浙江 青田 323913)
以浙茄砧1號、赤茄、E2006-4和ESI-1等4個材料作砧木,浙茄1號為接穗,浙茄1號自根苗為對照,通過對物候期、農藝性狀、抗病性及產量等性狀進行試驗研究的結果表明,浙茄砧1號綜合表現最佳,為目前浙西南山區茄子嫁接首選的砧木品種。
茄子;砧木;嫁接技術;黃萎病
茄子是浙江省青田縣章村鄉山地蔬菜的主要種類,近年來給種植農戶帶來了較好的經濟效益,調動廣大農民種植蔬菜的積極性,2013年栽培面積發展到超過50 hm2,已成為章村鄉的農業主導產業之一。但隨著種植年數的增加,近年來茄子黃萎病等土傳病害發病逐年加重,嚴重制約了茄子產量、品質和效益的提高,已成為影響該鄉茄子產業發展的瓶頸之一。
茄子嫁接栽培是防治茄子黃萎病最有效的方法之一[1-4]。目前章村鄉茄子嫁接栽培尚屬起步階段,為了更好地防治茄子黃萎病,探討不同砧木對嫁接茄子生長的影響,為章村鄉及浙西南山區茄子嫁接栽培技術推廣提供參考依據,筆者于2013年進行了茄子嫁接技術研究。
l.l 試驗材料
接穗品種為章村鄉茄子主栽品種浙茄1號;砧木品種為浙茄砧1號、赤茄、E2006-4和ESI-1;種子均由浙江省農業科學院蔬菜研究所提供。
l.2 試驗方法
試驗在青田縣章村鄉小砩村進行,試驗地為沙壤土,肥力中等。赤茄、E2006-4和ESI-1于2013年3月3日播種,浙茄砧1號于2013年3月13日播種,接穗品種浙茄1號于2013年3月23日播種。嫁接方法采用劈接法,4月26日嫁接,此時砧木6~8片真葉,接穗5~7片真葉,莖稈半木質化。5月24日定植,株距50 cm,行距60 cm,每小區40株。采用隨機區組設計,重復3次,共15個小區,小區面積16 m2。以同期播種的自根苗浙茄1號作對照,試驗過程中只防蟲不防病,田間管理均按常規管理進行。
物候期、農藝性狀、抗病性等數據調查與記載參照茄子種質資源描述規范和數據標準[5]。
2.l 植株生長和物候期
2.1.1 生育期
從表1可知,浙茄砧1號嫁接組合的始花期、坐果期和始收期比其他砧木嫁接組合和對照要早,而以赤茄、E2006-4和ESI-1作砧木的嫁接組合的始花期、坐果期、始收期比自根苗要遲。

表1 嫁接對茄子生育期的影響
2.1.2 植株生長
4個砧木嫁接后,嫁接苗生長勢明顯強于對照自根苗。由表2可以看出,嫁接茄子株高、莖粗、根重、莖重和葉重均比自根苗茄子有明顯優勢。其中浙茄砧1號嫁接組合優勢最明顯,平均株高為142 cm,比自根茄子高26.4 cm,增加20.0%;莖粗為1.66 cm,比對照粗20.3%;根重76.6 g,比對照增加41.9%;莖重和葉重也分別增加51.0%和17.7%。

表2 嫁接對茄子植株生長的影響
2.2 抗病性
由表3可見,茄子嫁接組合的黃萎病發病率和病情指數均低于對照自根苗,浙茄砧1號、赤茄和E2006-4嫁接組合達免疫水平,田間未發現黃萎病發病植株,但ESI-1嫁接后發病率為7.5%,病情指數為2.5%;浙茄砧1號和E2006-4嫁接組合對青枯病達免疫水平,田間未發現發病植株,但赤茄與ESI-1嫁接組合的病情指數與對照自根苗差異不大,表明2個砧木對青枯病抗性不強;嫁接組合對綿疫病的抗性與對照自根苗差異不明顯。

表3 嫁接對茄子抗病性的影響
2.3 產量性狀
由表4可以看出,嫁接后平均單果重差異不顯著,但以浙茄砧1號嫁接的單果重最大,達125.5 g;平均單株座果數以浙茄砧1號作砧木的嫁接組合最多,為42.6個,比對照增加31.9%,其余3個嫁接組合也比對照有一定程度的增加;浙茄砧1號嫁接組合的前期產量極顯著高于對照與其他組合,E2006-4嫁接組合的前期產量也極顯著高于對照;在總產量上,浙茄砧1號、E2006-4和赤茄嫁接組合極顯著高于對照自根苗,分別比對照增產27.9%,20.1%和14.8%。

表4 嫁接對茄子產量性狀的影響
嫁接后的茄子無論在生長勢和產量,還是在抗黃萎病方面均明顯優于對照自根苗,但是不同砧木品種間也有較大的差異,以浙茄砧1號作砧木的嫁接組合表現最為理想。
嫁接后生育期的變化主要是由砧木熟性的差異引起的。本試驗中,浙茄砧1號為極早熟材料,耐寒性極強,因此其嫁接組合表現較好的早熟性;而E2006-4、赤茄和 ESI-1為熱帶地區引進的材料,早熟性差,故其嫁接組合表現早熟性欠佳。
本試驗中,茄子嫁接后顯著提高對了黃萎病的抗性,但赤茄和ESI-1作砧木的嫁接組合對青枯病的抗性與自根苗差異不大,均有一定程度的發病,與很多文獻的報道不一致[6-8],這可能是茄子青枯病生理小種不一致所造成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因此,在推廣茄子嫁接砧木時,一對要先進行試驗再推廣,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1] 劉庭付,包崇來,毛偉海,等.不同砧木嫁接對茄子生長和抗病性的影響 [J].中國蔬菜,2008(增刊):32-33.
[2] 傅鴻妃,張雅.嫁接對茄子杭茄1號植株和果實性狀的影響 [J].浙江農業科學,2010(5):939-942.
[3] 毛虎根,石月紅,孫艷軍,等.不同砧木對嫁接茄產量及抗病性的影響 [J].江蘇農業學報,2006(6):260-261.
[4] 潘春香,任安祥,龐琢,等.茄子嫁接技術的試驗研究[J].韶關學院學報,2006,9(9):84-86.
[5] 李錫香,朱德蔚.茄子種質資源描述規范和數據標準[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6.
[6] 呂順,伍文生,葉榛華,等.石碣紫紅茄嫁接試驗 [J].廣東農業科學,2004(6):50-51.
[7] 宋敏麗.茄子嫁接抗黃萎病與葉片葉綠素含量、相對電導率和游離脯氨酸含量的關系 [J].山西農業科學,2007, 35(4):51-53.
[8] 周長勇.茄子嫁接砧木品種篩選試驗 [J].長江蔬菜, 2006(9):44.
(責任編輯:張瑞麟)
S 641.1
:B
:0528-9017(2014)04-0538-02
文獻著錄格式:包崇來,毛偉海,胡海嬌,等.浙西南山區茄子抗黃萎病嫁接技術探討 [J].浙江農業科學,2014(4):538-539.
2014-01-16
浙江省農業新品種選育重大科技專項 (2012C12903);浙江省農科院創新提升工程項目 (2012R23Y01E01)
包崇來 (1973-),男,浙江寧海人,副研究員,從事蔬菜育種研究與推廣工作。E-mail:baoc l@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