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戰場在農村
農村是“十三五”發展的主戰場是由經濟發展新常態下消費驅動戰略決定的。“十三五”期間,在浙江全面進入發達地區的建設過程中,成功提高農民收入至關重要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十二五”將在2015年完成使命,“十三五”規劃編制工作即將拉開帷幕。2013年浙江人均GDP為68462元,以年均7.5%的增長速度和當前匯率估算,至2015年底全省人均GDP將超過1.3萬美元,也就是說浙江將成功翻越“高收入之墻”,進入發達地區行列,意味著對“十三五”規劃有著更高的要求,需要為全方位實現發達地區水平努力。
如何全方位追趕發達國家地區水平,關鍵在農村,這是由中國特色的城鄉二元結構造成的。在中國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城市和農村是極端不公平的,可以說農村犧牲了自己,養育了城市,即便中央一號文件已經連續10年聚焦三農問題,目前仍存在較為明顯的城鄉差距。
農村是“十三五”發展的主戰場是由經濟發展新常態下消費驅動戰略所決定的。毋庸置疑,“十三五”期間消費升級將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內生動力,但由于邊際消費傾向遞減,低收入人群的邊際消費傾向較高,收入的上升可以增加較高的消費。因此,當城鎮居民收入達到一定階段后,提高農民收入是增加消費動力的關鍵。從發達國家地區發展的經驗看,城鄉收入無差距也是基本的社會結構,目前眾多發達國家已基本穩定在“農富城窮”的狀態。浙江城鄉統籌水平在全國位居前列,2013年浙江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16106元,已經連續29年位居全國各省(區)首位,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為2.35,遠高于全國3.32的平均水平,但顯然這一水平與發達國家地區差距顯著。可見,“十三五”期間在浙江全面進入發達地區的建設過程中,成功提高農民收入至關重要。
農村是“十三五”發展的主戰場是因為農村是下一個五年投資擴大的主要場所。雖然投資對經濟的拉動作用正在減少,但即便是美國等高度發達的地區,投資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仍在50%以上。隨著城市規模趨于穩定,特別是房地產投資趨緩,當經濟面臨下行壓力投資增長主要依靠農村,包括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平臺建設等。“十二五”期間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戰略決策指導下,浙江加大農村投資力度,全面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如農村生活污水治理、“三改一拆”行動、生態環境整治等;“十三五”期間農村建設,必然會在更廣更深的層面上推進,以教育、衛生、文化、養老、交通、信息化等為主的現代化新農村建設。
進一步深化改革重點在農村。2011年浙江勞動年齡人口數量達到峰值,為4169.4萬人,預測未來30年全省16-64歲勞動年齡人口比重將以年均0.6個百分點的速度快速下降,也就意味著浙江經濟發展依賴的人口紅利不再是勞動力的無限供給,只能依靠戶籍制度的改革,消除戶籍障礙,從而延長農村勞動人口在城市的服務時間。加快推進農村老年人口與城鎮老年人口的社會保障一體化進程將是“十三五”期間深化改革的重點之一,包括基本醫療保險、社會養老保險、老年人福利與救助等基本公共服務的統一和銜接,以應對勞動力市場新的結構特點,找到新的人口紅利。
其中,農村是提高行政體系運行效率的重要環節。一方面,一些鄉鎮是腐敗的重災區。目前國家大老虎打了很多個,但蝦兵蟹將在底層的腐敗還較少被追責,隨著反腐力度的加大,反腐行動肯定會深入農村。村鎮干部作為行政系統的最后一道關卡,風氣正不正,直接影響百姓對于政府的信任。另一方面,民間向來有“政不出中南海”的戲言,隨著對腐敗問題和亂作為問題的整治開始有成效后,“十三五”期間會對公務員“不作為”進行治理,強化行政執行力。鄉鎮干部的不作為問題頗為嚴重,向來有“大干不如小干,快干不如慢干,慢干不如不干”的輿論導向,作為簡政放權的最后一關,村級行政效率的治理會被提上重要議程。
產業轉型升級的最后一站在農村。不得不承認的一個事實是在產業轉型升級的過程中,并沒有一步到位解決高污染問題,部分只是產業的地理遷移,把污染產業轉移到農村等偏遠地區。產業生態化和環境治理將是“十三五”期間的重點之一,這就需要有效整治散落在農村大大小小的污染企業。隨著產業轉型升級在農村的推進,如何推動信息技術在農村的應用,如何將“騰籠換鳥、機器換人、空間換地、電商換市”的理念運用于農業發展、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如何推進農業的科技創新和現代產業鏈建設,如何推動現代服務業在農村的發展,如何更好地實現區域統籌,這些都是“十三五”期間需要解決的重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