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無文
瑞安資源要素配置市場化改革的實踐探索
李無文
土地、資金等要素供應偏緊偏貴導致生產成本攀升,致使部分企業陷入利潤覆蓋不了利息的困境,這是制約瑞安實體經濟發展的最大問題。今年以來,瑞安順勢而為,主動作為,政府之手與市場之手和諧共舞,推動要素合理高效配置,激發創業創新活力,獲得全國國土資源節約集約模范縣,被列入全省資源要素配置市場化改革第二批試點縣。
推動要素流動,切斷風險鏈。目前,瑞安的企業、金融、房地產三個風險是一條線上的螞蚱,癥結在于要素的錯配和固化,化解關鍵是順應市場倒逼機制,讓固化的要素流動起來。放活兼并重組等政策,化解兩鏈風險。順應局部金融風波下的企業洗牌趨勢,大力推動企業兼并重組和廠區內閑置低效土地開發,讓要素從被淘汰的企業更加順暢地流向成長型企業。比如,前期成功促成華泰塑膠集團有限公司重組,股權由主要擔保企業整體收購后恢復了正常生產,還引入了在外瑞商回歸資金,實現“政府、企業、銀行”三方滿意,被省政府列為14個化解兩鏈問題的典型案例。還支持某出險企業將原有100余畝利用率低的廠區改建小微園進行出租出讓,某企業利用現有土地建設標準廠房用于清償債務,既實現出險企業自我排毒、風險釋放,又為成長型企業解決用地問題。目前,瑞安正在復制推廣這些成功典型案例,形成“市場來主導,企業拿方案,政府推一把”的風險化解機制,推動經濟新陳代謝。放活房地產政策,促進資產流動。落實因城分類調控措施,并掌握好供地節奏,優先安排優質地塊出讓,商品房銷售總體上量升價穩,促進了經濟整體穩定。
狠抓要素挖潛,打通創業鏈。著力解決企業發展缺少平臺、企業投資缺少渠道的問題,政府搭臺,企業唱戲。建平臺方面,推進存量用地再開發。累計實施“三舊”改造項目720個、建筑面積660萬平方米。激活沉睡的歷史違建土地,連片改建小微園,推動草根經濟脫胎換骨。放活政策推進舊廠區原地改造,容積率能高則高,規費能免則免,允許插花地、邊角地整合改造,鼓勵企業建設立體廠房,去年以來累計新增舊廠區原地擴容改造項目155個、建筑面積100萬平方米,相當于空間換地799畝。大膽探索中心城區“退二進三”,如基本拆除占地233畝的安陽C區老工業點,將改建總投資42億元的安陽金融商務區,再建現代服務業新平臺。拓渠道方面,探索EPC(工程總承包)模式。瑞安經濟開發區高新技術產業小微園引入曙光控股集團8.22億元,馬嶼眼鏡光學小微園引進在外瑞商投資10億元,并被列為省重大產業項目,既減輕政府投資負擔,也為民資開辟投資渠道。
壓低要素價格,保障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完善資金鏈,實施“四換三名雙百”工程,定向精準扶持百項重大技改項目和百家創新型企業,重點在資金支持上做文章。制訂了“機器換人”三年計劃,技改貼息最高達17%,如某集團單個技改項目給予貼息1000萬元,撬動2億元實施發動機缸蓋技改項目,生產效率提高了30%。還通過用政府存款給企業做“存貸比”等措施,將1000萬以上的技改項目貸款利息壓到基準利率,幫助成長型企業破解融資難、融資貴問題,發揮技改政策組合拳效應,使技改投資占工業投資比重保持在70%左右,有力助推了“機器換人”。致力變供地為供房,由政府投融資公司建設小微園的標準廠房,建成后出租或出讓給優質企業,并積極探索只租不售的供地方式。比如,江南科技孵化小微園由政府建成后,出讓價格每平米1800-2300元,59家入園企業實現年產值11億元,稅收6000萬元,畝均產值550萬元、畝均稅收28萬元。
優化要素配置,補強產業鏈。產業鏈是瑞安工業的最大優勢,堅持“缺什么、補什么”,從要素配置入手推動產業鏈向上下游拓展延伸。優先配置給龍頭大項目,引領產業培育。按照“龍頭項目-產業鏈-產業集群”發展思路,首先確保5個省“411”重大項目的用地需求,今年已供的330多畝工業用地中,其中兩個省“411”項目,以大項目引領汽摩配、機械等500億級別的產業集群培育。同時,瑞安深刻認識到二三產業融合的發展趨勢,推進電子商務、現代物流、總部經濟、文化創意、設計研發、金融等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深度嫁接融合,特別是支持企業用互聯網思維再做一遍傳統行業,做大做強電子商務的下半身—現代物流業。今年以來新開工普洛斯瑞安物流園、五洲國際商貿城二期等總部經濟大樓等項目,推進僑商總部經濟大樓等項目,確保兩年內生產性服務業投資翻一番,補上產業鏈的“缺口”。優先配置給成長型企業,助推產業升級。針對瑞安市場主體全省第一、工業產值20名開外的現狀,著力扶優扶強,在用能、用地、信貸協調、技改貼息、社保繳納比例等方面實行差異化政策,完善畝產論英雄評價體系和電產比評價機制,實施用能預算化管理。籌建浙江股權交易中心瑞安分中心,通過引導與倒逼雙管齊下,激勵市場主體提升。今年以來,“個轉公司”808家,居全省各縣(市、區)首位;全年力爭完成“小升規”300家;今年已實現“規改股”12家,居全市第一。
作者為瑞安市人民政府市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