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竹鳴 劉振濱
近年來,我國出版業獲得持續發展。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2013年7月公布的《2012年新聞出版產業分析報告》顯示,2012年,我國出版、印刷和發行服務實現營業收入1.66 萬億元,同比增長14.2%;增加值4617.0 億元,同比增長14.8%。出版業的發展現狀不僅表明我國出版生產能力及產出總量規模巨大,而且還反映出國內存在著體量巨大的出版物流系統。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發布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指出,推動文化企業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兼并重組,提高文化產業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水平。出版業作為文化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出版物流的優化整合必然成為今后一段時期出版業,乃至文化產業完善管理體制及優化經營機制的重要內容。為此,新時期如何整合優化出版物流已成為當前出版業發展的重要課題。
進入21 世紀以來,我國出版業獲得蓬勃發展,出版物流也呈現出新特點。具體來說,近幾年出版物流的發展變化主要表現在多元化運行與缺乏資源整合兩個方面。
出版物流多元化運行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運營主體多元化。隨著原有省級新華書店系統轉企改制工作的基本完成,各地基本上都建立了完整的現代企業集團,并在跨行政區域、跨行業及業務整合上有一定成效。目前,出版業內物流業務基本已呈現出國有、民營、外資等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競爭發展的格局。二是運營載體多元化。自從20 世紀90年代出版業界引入物流概念后,出版發行集團紛紛開始自建出版物流中心,獨立完善出版物流網絡建設,而隨著電子商務行業的進入,以京東、當當、卓越為代表的網絡書店也在大中型城市自建配送中心,形成支撐出版物網絡流通的物流體系。與此同時,第三方物流的快速發展又為中小民營出版物流通業者提供了有力物流支撐,形成出版物流運行的第三極。
長期以來,我國出版行業一直得益于一個規模龐大、組織嚴密、覆蓋廣泛的新華書店儲運網絡支撐。但自20 世紀80年代部分出版社開始轉型企業化運作自辦發行后,原有的新華書店物流系統被打破,造成統一的出版物流運行體系缺失。各出版集團為強化系統內出版物流機能,紛紛建立完備的出版物流中心。據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副局長閻曉宏在2012年圖書訂貨會高層論壇上的講話顯示,目前我國總發行企業已建成37 個物流中心,全國性連鎖經營企業已建成7 個物流中心,另外還有在建的。這樣計算下來,平均一個省已經有1.5 個物流中心。然而,由于出版集團間缺乏統一宏觀規劃,出版物流中心間缺乏出版物流業務協同,造成出版物流發展呈現重數量、輕整合,重建設、輕協同的發展態勢。最終造成各出版集團以及出版物流中心之間由于缺乏業務、信息整合而經常做無用功,使得出版物流系統混亂,出版物流效率十分低下。甚至出版企業集團或出版物流企業由于相互間缺乏業務協調,出版物流同質化現象嚴重,進而發展成同業惡性競爭,最終造成出版物流資源難以優化配置,形成資源浪費。
出版物流發展實際反映出出版物流主體是多元的,出版物流資源的配置卻是缺乏優化的。優化出版物流資源配置,不僅需要厘清企業與企業間的業務關系,還要合理規劃、協調、管理組織與組織間的諸多關系。而組織經濟學則恰為優化出版物流資源配置提供了整合思路。
現代組織經濟學認為,市場與組織都是市場資源配置的兩種基本方式。市場內資源配置可以通過市場交易來完成,而組織則通過權威來實現資源配置。但實際上,資源的配置方式往往介于市場與組織之間,采用混合形態的中間組織來配置資源。因此,包括出版物流在內的任何資源配置方式,都可以構成市場和組織為兩端、中間組織為補充的三種資源配置方式。但結合出版物流自身特征及目前出版物流發展實際來看,三種資源配置方式對優化出版物流資源配置而言并非作用等同。
出版物流的市場調節存在失靈隱患。市場經濟環境中,市場是最基本的資源配置方式。而市場調節作用的充分發揮則需要及時、準確的市場信息。但對于出版物流而言,其除具有普通商品物流共性特征外,還具有個性特征表現,即時效性、隨機性及被動性。時效性主要表現在出版物流具有明顯的銷售高峰或在某一時段內具有批量大、時效性強的特點,前者如暢銷書的銷售,而后者如政治學習用書及教輔用書銷售。隨機性主要表現在圖書銷售過程中的不確定性因素,特別是在出版物生命周期縮短的情況下,市場銷售的不確定性因素影響明顯。這就造成出版物流無法準確預測市場狀況,也就無法及時準確地安排出版物流作業。而被動性則主要指出版物流受需求影響較大,出版物流呈現一定的受需求拉動特征。出版物流具有的個性特征,使得出版物流的供給與需求雙方都面臨兩難選擇。出版物流供給方無法掌握準確出版物流信息而面臨高物流運作成本風險,而出版物流需求方則面臨跨主體、跨行業物流作業的運作協調障礙。特別是在目前我國出版物流呈現運營主體及運營渠道多元化的背景下,舊有新華書店系統行政區劃帶來的出版物流市場分割的弊端依然存在,基于市場手段優化整合出版物流資源難免市場失靈。
出版物流資源配置現狀則客觀上需要出版物流實現采取組織內優化配置及中間組織型優化配置。據研究調查顯示,目前我國超過1/3 的出版物流資源隸屬于各新華發行集團或出版集團。但正如前文所述,由于各新華出版發行集團主要依托本地資源,缺乏地區間業務協同及功能整合,造成基礎性出版物流資源的低水平重復建設。而其他的民營出版物流及中小型出版物流則常常面臨起步晚、基礎弱、缺資金等發展制約。特別是受區域出版物流地方保護及出版物流標準規范長期缺失的影響,盡管各地已經形成眾多小而全的出版物流企業,但協調統一的出版物流中心結點仍然缺失。從我國出版物流資源配置現狀來看,物流資源要實現最優化配置絕不意味著對現有出版物流中心的剝離,而是對我國這些已經建立或正在建設的出版物流中心進行重新的整合,在現有資源配置及資源布局的基礎上進行完善。組織經濟學中組織型協調及中間組織型資源協調方式正是著眼于通過降低現有企業組織間交易費用來提高資源優化配置。因此,從這一點上來看,現代組織經濟學中組織型資源協調及中間組織型資源協調恰成為現有出版物流資源整合的有效途徑。
現代組織經濟學研究的主要對象為組織,既研究企業的內部組織又研究企業組織之間的問題,研究重點則是如何在價格機制之外合理配置資源。作為對推動組織經濟學發展具有重要貢獻的科斯及威廉姆森,其在交易費用理論中不僅從交易費用入手闡明了企業組織的邊界,而且為節約交易費用,提高資源配置效率還進一步提出了組織交易制度安排。若類比現有資源配置體系的話,威廉姆森則認為資源優化配置的方式還應包括組織型資源配置體系及市場與組織間的中間組織型資源配置體系。因此,組織經濟學視角下,出版物流的整合路徑可包括兩大方面。
組織型資源整合路徑就是著眼構建組織型資源配置體系,充分利用權威命令來代替價格機制在組織內部對資源進行分配,其主要實現途徑包括縱向一體化、橫向一體化及企業規模化擴張。從目前出版物流資源配置現狀來看,優化出版物流資源配置,既需要合理利用現有出版物流資源,又同時要兼顧出版物流時效性、隨機性及被動性特征。因此,以出版物流信息整合帶動出版物流資源合理化則是有效途徑。組織型資源配置體系中,權威的命令盡管未必能為出版物流帶來完備的信息,但在出版物流條塊分割的實際下,權威命令仍能為出版物流謀求組織內信息的有限完備。這樣,在組織型資源配置體系下,出版物流企業可以利用權威的命令實現信息在出版物流系統內的快速傳遞,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不同組織間由于出版物流信息隔斷而造成的業務協調缺失。同時,組織型資源配置體系下,出版物流組織通過縱向一體化及橫向一體化發展,不僅有利于出版物流業務運行的連貫性,也有利于打破目前省級新華出版(發行)集團的區域市場分割。
中間組織型資源整合路徑就是著眼構建出版物流的中間性組織,搭建中間組織型資源配置體系,降低交易費用,提高資源配置效率。而對于中間組織型資源配置體系,日本學者渡邊達朗繼承了威廉姆森中間組織思想,并進一步歸納指出商品流通過程中所存在的長期交易關系、合作伙伴關系及戰略提攜等中間組織的具體表現形態。目前,出版物流多元化發展態勢已經顯現。在這一背景下,優化出版物流資源配置便可以借鑒中間組織理論,在出版物流企業組織間通過聯營、協議、戰略合作等方式構筑中間組織型出版物流運營組織。這樣,在中間組織型出版物流運營體系下,出版物流組織通過構建出版物流系統內相關環節間共同利益協調機制,有利于推進出版物流系統內信息資源的共享,降低組織間交易費用,實現現有出版物流資源的有效利用。另外,出版物流業也可以積極引入供應鏈管理思想,實現出版物流企業間的戰略協作、組織協調、業務協同,推進出版物流的跨區域整合。
基于上述分析我們可以認為,通過以出版物流組織規模化、縱橫向一體化為主的組織型資源優化配置措施,以及以聯營、協議及供應鏈管理為主要方式的中間組織型資源優化配置措施將是在目前出版物流發展實際基礎上整合出版物流資源的現實途徑。
著眼出版物流企業的自我發展,上規模、上水平,實現出版物流的規模化發展。具體來說,一是依托現有新華出版發行集團,優選基礎物流設施完善、覆蓋面廣,具有一定競爭優勢的出版發行企業,充分利用多年積累的品牌效應,推動股份轉制,加大融資、擴資,實現企業自身資本積聚,擴大企業物流運營規模,構建廣域出版物流中心,發揮龍頭作用。二是發揮連鎖經營的規模集聚優勢,推動出版物流下游環節的規模化擴張,培育出版物流終端龍頭企業,通過企業內店鋪間業務連鎖,實現出版物流調配的統一協調,提高終端出版物流資源利用效率。
著眼出版物流的縱向與橫向一體化發展,實現出版物流資源整合。具體來說,一是推動出版社或出版發行集團向下游擴張價值鏈,搭建跨區域、多功能出版物流設施,實現對跨區域出版商流業務支撐,培育新的利潤增長點。二是推動出版銷售企業向上整合印刷、配送資源,構建基于出版物流需求的及時出版物流反應體系。條件成熟時可以進一步整合出版發行企業,實現為出版社提供優質選題、量化印數決策所需信息,縮小圖書選題與市場需求的差距,使出版、發行與銷售緊密銜接,共同構成良性循環體系。三是積極推進現有大中型出版發行企業間的集團重組,適時引入企業兼并機制,整合大中型出版發行企業物流資源,通過企業重組構筑規模化出版物流體系。
著眼出版物流與外界企業間的合作關系建設,打造多方位、多產業間的穩固合作關系,以中間組織型組織形態提高出版物流資源配置效率。具體來說,一是出版物流企業可與其他相關第三方物流企業通過合資合作構建出版物流網絡,實現規模化出版物流運營;二是加強行政部門支持,加強出版物流與信息企業、商貿企業合作,構建出版信息物流平臺或交易平臺,整合客戶資源、出版物流資源及信息資源,形成以信息物流平臺為主體支撐的出版物流集約運營組織;三是出版物流還可以加強與金融企業、加工企業合作,采取租賃托管、長期協議等物流資源整合的手段,對客戶資源、能力資源和信息資源進行整合,從而實現網絡化運營,達到規模效益。
物流聯盟是出版物流中間組織的重要表現形式。推動出版物流聯盟建設主要著眼于通過現有出版物流企業間聯盟關系構建,實現出版物流系統內部資源整合。具體來說,一是在行政力量的推動下,運用市場手段推動現有出版物流企業間進行強強聯合,利用已有出版物流中心布局,構建戰略聯盟關系整合形成區域出版物流中心,形成跨區域的大出版物流運行體系,實現出版物流的跨區域連鎖經營和集中配送;二是積極推進線下實體出版物流與電子商務網絡出版銷售企業構建出版物流聯盟,實現線上、線下商流業務互補、物流業務協同的出版物流運行系統。
供應鏈管理是對出版物流進行全局性、整體性的網鏈資源管理。引入供應鏈管理思想,是充分挖潛出版物流“第三利潤源”特性,提高出版物流資源利用效益的有效途徑。具體來說,一是要積極推動出版物流龍頭企業、核心企業引入供應鏈管理思想意識,加大對上、下游企業的客戶關系管理,從局部業務鏈整合逐步實現產業鏈、價值鏈整合;二是在出版物流業界積極推廣供應鏈管理思想,特別是轉變業內出版物流企業發展意識,轉變單打獨斗,單個企業獨自競爭模式,采取協同合作,努力實現產業鏈內平等參與,企業間共同構筑具有強大競爭力的供應鏈鏈條,以供應鏈合作形式參與競爭,獲取最大利潤。
《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對文化產業發展提出了總體指導意見,也啟迪了出版物流的整合發展思路。出版物流關鍵在于流,出版市場需要有效率的流通。現代組織經濟學為出版物流資源整合提供了組織整合及中間組織型整合兩種路徑,我們期待著我國出版物流體系早日能夠實現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整合發展,提高出版物流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水平,形成符合市場規律、出版物流資源配置合理的現代化出版物流網絡。
[1]劉燦姣,袁村平.出版業現代物流體系重構與優化研究[J].出版科學,2012(03)
[2]王宏琴.出版物流供應鏈一體化運作研究[J].中國市場,2012(49)
[3]劉妮.書業分銷物流存在的問題與對策分析[J].編輯之友.2011(7)
[4]靳力英.圖書銷售物流網絡規劃[J].信息與電腦,2012(08)
[5]馬軍,趙靜.我國出版物流行業的基本現狀與發展戰略[J].出版科學,2012(03)
[6]徐鵬遠.基于供應鏈思想的新型圖書物流模式研究[J].商場現代化,2013(04)
[7]閻曉宏.加快出版物流建設 推動產業快速發展[J].現代出版,2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