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巴 潔
近年來,隨著新聞事業的迅猛發展,大批年輕人走上了新聞工作崗位,他們在給新聞事業帶來創新和活力的同時,面對開放的社會環境、多元化的價值取向和激烈的市場競爭,對新聞工作的黨性原則不那么自信,不愿提、不敢講的現象也逐步顯現。黨的十八大報告鮮明地提出了自信問題,即要堅持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極大地振奮了我們的精神,激發了我們的動力。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內容之一,對廣大青年新聞工作者來講,在自身工作中踐行“三個自信”的要求,首要的就是要增強對作為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根本原則的黨性原則的自信。
行為上的堅定來源于理論上的清醒。青年新聞工作者往往對新聞工作的黨性原則理解不深,因此,必須加強黨性原則的深入學習,準確把握其具體豐富的科學內涵,才能由理論自覺走向行為自信。
前不久的“棱鏡門”事件無疑是世界媒體的焦點,其主角斯諾登雖受到大多數國家輿論的支持,但美國主流媒體卻稱其為叛國者。為什么會出現“事件同一報道迥異”的現象,就是緣于新聞的階級性,即只要是在階級社會,只要有階級存在,新聞事業總是由占統治地位的階級或階層所支配的。如毛澤東同志所講的:“在階級消滅之前,不管通訊社或報紙的新聞,都有階級性。”當前,我國正在致力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正在謀求和平崛起,但總有一些西方媒體和我們唱反調,“中國威脅論”“中國崩潰論”等言論甚囂塵上。一部分青年人對西方媒體的這些報道經常感到不解,其實沒有什么值得困惑的,這就是新聞事業的階級性使然,只要中國走社會主義道路,西方媒體永遠不會對我們有真心的贊同。我們所要做的就是要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認清新聞階級性的本質,毫不動搖地堅持黨性原則,把自己的事情辦好,爭取國際話語權,充分展示我國繁榮發展、民主進步、文明開放的良好形象。
輿論反映社會思潮和民心向背,是一種道義的、精神的力量,對事業的成敗、社會的進步、國家的安危、人民的福禍,具有深遠的影響。但輿論有正確和錯誤之分,有進步和落后之別,如果不用正確的思想進行引導,錯誤的思潮就會泛濫。1991年,時任國家副主席的王震同志就三峽工程的宣傳工作曾指出,三峽工程論證過程中一直不讓正面宣傳,淡化宣傳,有意回避,好像輸了理,使反面意見不斷擴散,左右輿論,起了很不好的作用。當前,我們正在下大力集中整治的各種網絡謠言,也是由于放松網絡輿論引導的結果。因此,面對錯綜復雜的國際國內形勢,面對層出不窮的新興媒體挑戰,我們要牢記習近平同志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所強調的,能否做好意識形態工作,事關黨的前途命運,事關國家長治久安,事關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我們要不斷提升新聞宣傳工作水平,牢牢掌握輿論工作主動權和主導權,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重要精神動力和有力輿論支持。
堅持黨指揮槍是我黨的一條根本原則,堅持黨對新聞事業的領導也是我黨的一條根本原則。毛澤東同志曾多次指出:中央、各級黨委要加強對報紙、通訊社、廣播電臺等極端重要的新聞宣傳機關的領導,切實管好、用好;絕不能放棄黨對新聞輿論工具的領導權。中國革命的勝利就是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始終堅持黨領導筆桿子、黨指揮槍桿子取得的。相反,如果放棄黨對新聞事業的領導,就會付出慘痛的代價。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的解體,以戈爾巴喬夫為首的蘇共中央放棄對新聞事業的領導就是一個重要原因。1990年6月12日,蘇聯最高蘇維埃通過《新聞出版法》,使反對派政黨團體和私人辦報合法化。7月15日,戈爾巴喬夫又發布關于電視和廣播民主化的命令。其結果使一股歪曲歷史、抹黑社會主義制度、吹捧西方資本主義價值觀念的自由化浪潮席卷而來,極大擾亂了廣大群眾的思想觀念,這也是導致紅旗落地的重要原因之一。正反兩方面的歷史警示我們,無論時代如何變革、輿論傳播環境如何變化,無論在什么時候、什么情況下,堅持黨對新聞事業的領導都不能丟、不能忘。
青年新聞工作者之所以會對新聞工作的黨性原則缺乏自信,還在于他們容易被“新聞自由”“新聞真實”“唱贊歌”等似是而非的觀點所迷惑。因此,必須對這些觀點進行有理有據地批駁,破除他們對這些錯誤觀點的迷信,黨性原則才能真正確立。
“新聞自由”是西方國家一直高呼的口號,也是他們指責我們的一個重要口實。其實,如同自由是相對的一樣,新聞自由也是相對的。毛澤東同志早就講過:“世界上沒有絕對的新聞自由,只有相對的新聞自由,不自由的情況依據不同的階級利害關系而不同?!鼻耙欢危幻聡浾咴诰竾裆缳|問日本右翼首領田母神俊雄時遭圍攻的視頻就充分說明了問題。不僅外國記者的采訪受阻,甚至日本前首相鳩山由紀夫的言論也遭到了封殺。和鳩山持同樣觀點的日本外務省國際情報局前局長、現任日本防衛大學教授孫崎享無奈地表示:“相比被右翼騷擾,更根本的問題在于,日本媒體也不會報道我們的觀點。報社的編輯會告訴我,‘抱歉,我們登不了這樣的文章?!辈粌H日本如此,以“自由民主”自居的美國也是如此。伊拉克戰爭期間,美國著名戰地記者、普利策獎獲得者阿內特因說了不符合美國政府伊戰政策的話,而被美國媒體解雇,喪失了在美國新聞界活動的自由??ㄋ柊雿u電視臺因不時播出美方媒體不愿報道而又聳人聽聞的新聞信息,其巴格達記者站遭到美國導彈襲擊,一名攝像師被炸死,一名工作人員被炸傷。美軍還對外國記者的駐地巴勒斯坦飯店進行了“誤炸”,使3名記者喪生于美軍的炮火之下。德國電視臺一名記者不無諷刺地指出:“這就是他們對新聞自由的理解?!?/p>
西方媒體往往標榜自己是獨立的,其新聞是真實的,從而抨擊無產階級新聞觀受立場、觀點的制約,難以做到“新聞真實”。殊不知我們的立場是無產階級的立場,我們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我們是最講實事求是的。實事求是原則下的新聞要求真正反映出事物的本來面目,以利于人們通過新聞報道,正確地認識世界,進而有效地改造世界??谷諔馉?、解放戰爭時期,盡管新華社人員較少、裝備簡陋,同人員眾多、設備先進的國民黨中央通訊社、中央廣播電臺無法相比,可是,新華社的廣播、新聞輿論的可信度、影響力,都大于國民黨中央新聞機構。這是為什么?就是因為新華社無論從工作方針和工作作風上都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新華社的報道具有真實性,從而贏得了受眾,增強了影響力。反觀資產階級新聞學,往往以孤立的、靜止的、片面的觀點來認識和反映客觀事物,其結果從局部看,大多是真實的,但是從總體看,往往不符合客觀世界的整體情況;從現象看,大多也是真實的,但揭示這些現象的本質的報道,大多又是不真實的。西方媒體不僅在理論上難以做到客觀真實,在實際上也經常背離他們所宣揚的“新聞真實”。
部分青年新聞工者不愿提黨性原則,還來源于一個片面的認識,即認為講黨性就只能“唱贊歌”,不能進行批評揭露。其實,正如批評與自我批評是我黨的三大作風之一,增強新聞輿論監督也是黨性原則題中應有之義。延安時期,《解放日報》就提出:“報紙應該是我們黨手中的有力的自我批評的武器,對于自己隊伍中的錯誤和弱點,黨報應該以實事求是的同志的態度加以批評和指摘,幫助其克服和改正。”新中國成立后,我黨也歷來重視批評報道和新聞輿論監督。1954年7月,《中共中央關于改進報紙工作的決議》“把報紙是否充分地開展了批評、批評是否正確和干部是否熱烈歡迎并堅決保護勞動人民自下而上的批評,作為衡量報紙的黨性、衡量黨內民主生活和黨委領導強弱的尺度?!秉h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鄧小平在總結報刊批評歷史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深刻地提出了不搞政治運動,但堅持開展報刊批評,“批評的武器一定不能丟?!?003年3月,湖北青年孫志剛因未帶證件,在廣州收容所被打致死。4月25日,《南方都市報》率先對此進行披露。5月13日,涉案犯罪嫌疑人全部被緝捕歸案。此后,《中國青年報》等媒體又對收容遣送制度進行了深入反思。6月20日,實行多年的收容遣送制度被廢止。新聞媒體的批評監督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因此,青年新聞工作者要敢于同錯誤行為和觀點進行旗幟鮮明的斗爭。
青年新聞工作者有激情、有闖勁,但思想容易沖動和偏激,這也是他們對黨性原則缺乏自信的一個重要原因。因此,要教育青年新聞工作者學會辯證地對待各種矛盾問題。
不可否認,當前我國社會的確存在許多現實問題,像教育問題、醫療問題、住房問題、腐敗問題等,社會熱點很多。新聞工作者由于其所處位置的特殊性和所從事職業的敏感性,對這些社會矛盾感受得會更直接、更深刻。面對這些撲面而來的矛盾問題,一些青年人可能會產生迷茫和困惑,甚至會對自己所堅持的原則產生疑問。其實,矛盾論早就告訴我們,矛盾無處不在、無時不在,貫穿于一切過程的始終。矛盾的普遍性和絕對性決定了不同的時期會有不同的矛盾。因此,我們不能因為今天矛盾困難的復雜性而否認昨天矛盾困難的復雜性,也不能因為今天矛盾困難的復雜性而幻想明天沒有矛盾困難,更不能因為今天矛盾困難的復雜性而動搖理想信念。我們常講“苦不苦,想想紅軍兩萬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輩”,今天的矛盾困難比得上艱苦卓絕革命戰爭年代嗎?在世界政黨史上,你很難找到哪一個政黨像中國共產黨這樣,從領導層到普通黨員,一批一批被對方屠殺,中國革命的艱苦程度及其面臨的矛盾困難是無法想象的。面對無數的生與死的矛盾和抉擇,革命先輩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仍然無比堅貞,那么我們今天面臨的這些矛盾困難又算得了什么。只要我們能夠堅定理想信念,正視這些矛盾,就沒有解決不了的難題。對青年新聞工作者來講,無論遇到什么矛盾和坎坷,都要做到理想信念不能丟,黨性原則不能忘。
瞎子摸象的寓言告訴我們,看問題要全面,不能一葉障目,不見森林。但現實生活中能夠真正做到客觀全面并不是很容易的。當前,一些青年人之所以偏激,就是因為受所謂“標題黨”的影響,把枝節當主體,把局部當全面。前不久,《南風窗》雜志第18期所報道的《村官腐敗透視》一文,就應引起我們的警醒。該文以未經證實的所謂調查結果來刻畫基層干部的形象,眾多網站又以《村支書性侵村民留守妻子:村里一半都是我的娃》為題大量轉載,達到了博人“眼球”的目的。但隨后《南風窗》雜志社的公開道歉,使我們了解了事實的真相,該文是以虛假的“小道消息”來嘩眾取寵、誤導輿論,不僅違背了新聞真實,還在社會上造成了嚴重的不良影響。這件事也告訴我們,作為新聞工作者,更應該學會用全面的觀點來看待社會現實。我們要牢記毛澤東同志的教誨,“看問題一定要看到矛盾的各個方面?!薄坝浾咭朴诒容^。不要看到好的就認為全好,看到壞的就認為全壞。如果別人說全好,那你就問一問:是不是全好?如果別人說全壞,那你就問一問:一點好處沒有么?”只有這樣,才能全面地認識社會問題,也才能正確地報道社會問題。
《陽光下的陰影》是第二屆范長江新聞獎獲得者張建偉在上世紀80年代所寫的一篇報道,文章中“陰影覆蓋著的角落”和“新壺裝舊酒”兩部分描寫的是青年大學生經過潛心研究得出的成果卻被上級一句話就奪去了的事實,第三部分“陰影不會存在太久”,又重新給人們以希望——陰影終會消失的,中國的各種體制都在改革,陽光下的陰影是不會存在太久的。這就是用發展的觀點來對待社會現實,既批評了社會上存在的不良現象,又指明了改進的方向,并不僅僅使人一味地義憤填膺,而是起到了冷靜的促進作用。
我們黨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但群眾中難免有人偏重于眼前利益、局部利益,對黨和國家某些方針、政策和一些具體措施不十分理解。作為新聞工作者,就是要善于用發展的觀點來看待和報道這些問題,圍繞人民群眾最現實、最關心、最直接的利益對黨的方針政策進行具體化和形象化的解讀,把社會發展的長遠戰略目標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階段性任務統一起來,把實現人民的長遠利益和當前利益結合起來,說服群眾同政府一起共渡難關。因此,在報道中絕不能為逞一時之快,而是要努力去營造出一種理性的、非急功近利的、非一蹴而就的改革氛圍,以求得社會效益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