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治斌 應偉成 王林祥
臺灣生態農業發展對浙江的啟示
楊治斌 應偉成 王林祥
近日,浙江省農業廳組團赴臺就臺灣發展生態循環農業、休閑觀光農業和農產品營銷、農民組織等問題進行了交流洽談。在臺期間,走訪了飛牛牧場、臺一農場、走馬瀨農場、臺灣農產品營銷中心,并會晤了臺灣養豬協會、臺灣農業旅游發展協會等有關人士。通過走訪交流,發現臺灣在生態農業現代化、現代農業生態化方面有著許多成功的經驗,值得學習借鑒。在普遍注重生態發展的今天,加強浙臺農業交流合作,加大浙江生態循環農業發展,對于浙江破解土地、勞動力等資源要素瓶頸制約,加快實現農業發展方式轉變將產生深遠的影響。
生態理念深入人心。臺灣農業發展秉承中國文化傳統,追求“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農業生態文化境界,將生態農業、休閑農業和民宿農業有機結合并不斷發展。從上世紀80年代起,以生態觀光果園、原住民農村環境、民俗文化為萌芽起步期。上世紀90年代后,進入休閑、民宿(農民旅館)與生態旅游的發展成長期。新世紀以來,臺灣生態觀光休閑農業更進入發展的黃金期,逐步建立相關法規、豐富農場設備與信息,體驗農業、休閑漁業、生態旅游等多元產業蓬勃發展。歷經半個世紀,臺灣農業已經逐漸從傳統的生產農業,走向了以保護、改善生態環境,遵循生態學、生態經濟學規律,運用系統工程方法和現代科學技術,集約化經營為特色的現代生態農業模式。農場將“3R”理念與農業、生態、旅游進行有機結合,如飛牛牧場的污水凈化處理系統、廢樹枝條重新利用系統,臺一農場利用種苗廢料有機質建造的蝶舞館、屋頂花卉、植物集裝箱等,得到社會各階層的普遍認同,并嚴格遵循。
政策激勵效應明顯。臺灣生態農業發展過程中,持續化的農業產業化政策起了巨大推動作用。不同時期的產業政策,既有宏觀導向策略,也有具體實施措施,因勢利導,促進農業產業一直向生態化方向發展。上世紀50-80年代,臺灣農業以增加農產品產量、提高農民所得為目標,出臺政策加大對農業的投入,加強農田基本建設,提高農民生產積極性,加大良種、化肥等農技推廣。上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臺灣民眾環保意識的覺醒,以及農業產業化升級的需要,臺灣農業提出以“綜合效益農業”為目標建設“富麗農村”,增進農民福利,出臺政策減少農業生產污染,降低農業生產成本,發放牧場達標排放許可認證,發展農村沼氣、有機肥,并開展碳匯交易。同時,由農委、農會舉辦養豬技術精英班等農民技術培訓,提高農業職業化水平,實施農民年金制度,改善農民福利待遇,輔導農民轉業,減少農業人地比例,做大單體農業規模,改善農業生產結構。
科技引領作用增強。臺灣農業經濟增長無論從自給性農業向商品性農業轉化,或從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轉變,還是從傳統生產農業向生態休閑農業轉型,都把科技發展擺在首要地位。農業科技的現代化為臺灣農業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對生態農業發展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臺灣農業科技的創新和運用能力較強,技術改進、品種改良、結構調整、效益提高是現代臺灣農業的明顯特征,真正實現了產學研相結合。如位于南投縣埔里鎮的臺一生態休閑農場就是依靠高水平的農業科技,通過發展科技農業和“三生”農業,提升蔬菜和花卉種苗組培技術,科學控制肥料使用,提高農產品加工技術,促進種業和農產品出口。蘇忠楨博士采取飼料添加劑、光觸媒、生物技術去除畜牧場的臭氣,真正實現“花園牧場、綠色景區”的生態理念。通過農業科技創新與運用,臺灣的農業品種改良、食品加工技術、自動化技術等處于國際領先水平,水產品、園藝產品以及資本密集型產品方面具有明顯優勢和國際競爭力。
質量安全監管嚴格。臺灣在發展生態特色農業產業化的同時高度重視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體系建設。一是法律法規完善,農產品質量標準完整。二是管理部門職責明確,由農業委員會、衛生署、標準檢驗局三個部門承擔農產品進入市場前的檢驗、市場銷售農產品的檢驗、進口農產品的檢驗,檢測預警體系健全。三是強化農產品質量認證,推行GAP、GMP、ISO、HACCP等農產品質量標準認證,對使用安全蔬果標志的規定非常嚴格。四是嚴格實行農產品追溯和市場準入制度,農產品經檢測合格后方能進場交易,不合格產品一律不得入市。由于進入市場的主要蔬果產品均注明了農產品名稱、產地、生產者(編號)、產品等級、供應市場,如在產品檢測中發現質量問題,很容易追溯到該批產品的生產者,并進行嚴格處罰。五是農產品的標準化、規模化程度高,追求生態、安全的農產品已成為臺灣農民的基本理念。在參訪的高雄農業博覽館中,展覽方主動將產品的SGS、GMP等質量安全證書復印件放在展覽區的醒目位置,作為產品推介的重點并接受參訪人員的監督和詢問。
農民組織功能齊全。農會是臺灣分布最廣、影響最大、最為完善、功能最為齊全的農民組織,服務涉及農業生產經營的各個環節和領域。目前臺灣有1個省級農會、5個市級農會、20個縣級農會、287個鄉鎮農會,分別接受同級農政部門的指導。農會招聘管理人員的基本要求是大學以上文化程度,能為會員提供多方面的服務:一是農事推廣,協助政府執行農業政策措施,推廣優良品種、肥料、農藥和先進農業技術,負責農民教育培訓。二是供銷經營,辦理農產營銷及批發市場業務,開展農資經營、生活用品經營及政府委托的其它業務經營,設立大米、蔬果加工廠、農機具服務企業,其中經營凈利潤60%以上要用于農會的農業技術推廣。三是金融服務,臺灣基層農會設有信用部,采取“廣存專貸”、“有錢寄農會,無錢農會借”來滿足農會會員資金需求。金融服務是農會最大的盈利項目。四是保險業務,主要包括價值較高的家畜等生產保險和農民健康保險等。位于臺南市的走馬瀨農場由臺南市農會創辦并經營,整合1800畝的生態資源,以環境教育為核心,通過動靜兼具的活動設計,成為第一個以六級農業為主題的環境教育休閑農場,農場還將盈余資金的60%用于農業推廣訓練和文化福利事業。
進一步普及生態農業發展理念。雖然近年來中央和各級黨委政府都對科學發展、生態循環、綠色經濟非常重視,“五位一體”發展理念形成共識,但作為農業生產和消費主體的認識卻更為重要。在參訪苗栗飛牛牧場期間,農場場長引以為豪并反復向我們推介飛牛牧場的生態理念:“飛牛不只是牧場,不只有綠地、牛與羊,還是一座生趣盎然的森林,更是最自然不過的戶外生態教室”,它是經多個部門認證,被授予對中小學生和社會公眾開放的生態養殖、水資源環境等教育基地。建議浙江要進一步加大生態循環農業示范縣(區)建設,各地設立展示示范點,作為中小學生第二課堂等課外學習基地,普及生態循環農業知識,加大生態循環農業的宣傳和推廣,牢固樹立農業生態發展理念、舉生態旗、走生態路、打生態牌,以點帶面推動生態循環農業的健康發展。
進一步加大生態農業投入。臺灣城市基礎設施不斷向農村延伸,農村城鎮化率達80%以上,農村與城市已基本融為一體。要學習借鑒臺灣對農田基礎設施建設的成功經驗,統籌城鄉一體化發展,加快建立以工補農、以城帶鄉的機制,整合各級財力,在加快高標準農田建設和農業“兩區”建設的同時,加大對現代農業循環示范縣、示范基地的建設。首先要搞好農田排灌渠道和機耕道路建設,提高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方便農產品運輸和農業機械化應用。同時,采取激勵措施,推廣種養結合、稻菜輪作等農業生產模式,大力強化現代種業等農業科技創新,推進農藝技術、生物技術、工程技術和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
進一步拓展農業生態功能。浙江人均耕地少,勞動力成本較高,農業投入與產出比率相對其他省份較小,但農業旅游資源豐富且市場巨大,只要充分挖掘,科學規劃,有序推進,轉生產劣勢為生態優勢,將給農民帶來更多的收益。要借鑒臺灣農委專門頒布的休閑農業管理辦法,鼓勵農民舉辦各種類型的休閑農業觀光活動,從技術、經費、宣傳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的做法,為城市居民提供食宿、休閑、教育、體驗的新空間,為特色農業的發展提供新的出路,加快城鄉一體化發展,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進一步健全農技推廣服務體系。臺灣農業科學研究、農技推廣、農民培訓體系健全有效,職責分明。建立了科研、教育、推廣相結合的多元化技術服務體系,包括經費充分保障的農委下屬的農業改良場(所)推廣體系和農會自上而下農事推廣體系外,還有大學的農業推廣體系。臺灣的各大學農學院及農業院校都設有推廣系和農業技術推廣教授,法律明確規定各公立農學院校在農業推廣委員會下設置推廣教授3-6名,專任職員2-3名。建議借鑒臺灣科研與推廣相結合的模式,加強良種育繁推農業技術體系建設,加大種質資源保護與開發利用,加快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品種的選育,鼓勵與臺灣合作開展優良蔬菜、水果和轉基因作物研究。
進一步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借鑒臺灣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模式,進一步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有關法規和標準,加強農產品質量檢驗檢測體系建設。針對浙江農產品質量檢測體系不夠健全,資源分散,人員不足,經費不夠,應采取整合資源綜合建站,加快市級農產品檢測中心和縣級農產品檢測站建設,嚴把農產品質量準出準入關,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制度。同時,各級政府將農產品檢測所需的編制人員、經費給予優先保證,確保能發揮應有作用。
臺灣農業已從傳統的生產農業,走向了以保護、改善生態環境,遵循生態學、生態經濟學規律,運用系統工程方法和現代科學技術,集約化經營為特色的現代生態農業模式,值得浙江學習借鑒
作者單位:浙江省農業廳/浙江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