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忠
破解文化傳媒產業信貸困境
楊忠

近年來,隨著中央實施重要戰略部署和政策措施出臺,我國文化傳媒產業呈現出快速、良好的發展態勢,正成為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在穩增長、擴內需、調結構、促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同時也是增強國家軟實力和維護社會文化穩定的保證。據《中國傳媒產業發展報告(2014)》,2013年我國傳媒產業的總產值達8902.4億元,同比增長16.2%。
文化傳媒產業作為生機盎然的朝陽產業,在向更廣闊的空間發展的同時,卻一直難以擺脫困擾其發展的一大難題——信貸資金不足,事實上能夠通過銀行信貸獲得充足資金支持發展的文化傳媒企業仍然是極少數。究其原因,除了產業本身信貸風險較大以外,還與現有的信貸保障機制不完善有很大關系。
信貸風險較大。目前民營企業在文化傳媒產業中占據絕對優勢,這類企業普遍處于起步階段,規模小,注冊資本一般只有幾萬、幾十萬元。從資產結構來看,文化傳媒企業大多以無形資產為主,固定資產少,其核心資產主要是知識產權、收費權等,缺少土地、廠房等傳統不動產抵押物。而文化項目的特點是初始成本比較高,資金投入較大,資金回報周期長,價值難以評估,預算風險、制作風險、完成風險等問題比較突出。此外,由于文化產品屬于特殊消費品,政策性風險和市場風險較大。
知識產權質押制度不完善。首先,知識產權評估缺乏統一、規范、健全的評估體系,貸款額度難以確定。我國尚未建立權威的知識產權評估機構,沒有針對不同的知識產權類別建立相應的、權威的評估標準和方法,使得評估的隨意性很大,經過評估確定的資產價值難以得到銀行甚至借貸雙方的認同。其次,知識產權流轉市場狹小、不健全,擔保物處置和變現困難。知識產權質押物由于本身流動性較差而處置起來不易,而目前國內知識產權意識薄弱,知識產權轉讓市場狹窄,評估和轉讓程序復雜嚴格,造成處置成本相當高。再者,知識產權質押貸款實踐經驗不足。由于風險較大,知識產權質押貸款對于金融機構來說還是一個嶄新的課題,不少還處于研發階段,甚至還有一些機構一直不愿意涉足。
缺乏信貸保險市場。目前國內大部分保險公司做的保險產品是常規險種,文化傳媒產品保險基本不涉足或者只作為極少數的“特約保險”。不少保險公司對傳媒產業了解不多,對傳媒產業需要保險支持的市場需求也掌握不多,態度相對保守。
盡管上述因素對當前文化傳媒產業信貸融資造成了較大阻礙,但近年也不乏一些傳媒產業與金融業成功結合的典型案例,其中華誼兄弟的信貸融資可以說是其中的典范。
2004年,華誼兄弟在浙江東陽注冊成立,當時的注冊資本為500萬元人民幣。此后華誼兄弟通過6年不斷的投融資運作,尤其是與銀行從難到易的連續的資本合作,逐漸由一個沒有發行權、沒有自主權的典型的私募小公司,變成一個上市的傳媒控股集團,現穩坐中國民營影視圈頭把交椅。
在此過程中,銀行給華誼兄弟的貸款從最初的需要第三方擔保加上個人資產連帶擔保,逐步發展到無第三方擔保、版權質押、版權質押打包等等,貸款金額也從千萬元逐漸發展到過億元。
2005年,深圳發展銀行為華誼兄弟的電影《夜宴》提供5000萬元人民幣貸款,條件一是必須請中國進出口信用保險公司作擔保;二是華誼兄弟的董事長王中軍必須將其個人名下的所有資產作為連帶擔保。此間中國進出口信用保險公司還為《夜宴》的海外發行提供了1年的出口信用保險服務,保額為1500萬-2000萬美元。這是中國內地銀行首次為單個電影投資項目提供授信,也是中國進出口信用保險公司首次涉足文化創意產業。
2007年,華誼兄弟通過“版權質押”為《集結號》籌集到招商銀行5000萬元人民幣貸款,不再需要第三方擔保授信。這是國內銀行首次為國產電影提供商業貸款。
2008年,北京銀行以“版權質押”的方式向華誼兄弟提供1億元人民幣打包貸款,用于其多個電視劇項目制作,開創了“版權質押”打包的先河。
2009年,中國工商銀行通過電影打包貸款為華誼兄弟提供1.2億元人民幣2年期貸款,條件是綜合授信。
由貸款籌拍的《夜宴》、《集結號》、《功夫之王》、《非誠勿擾》等電影的成功為華誼兄弟帶來了豐厚的投資回報。通過一系列間接融資,華誼兄弟終于在2009年底正式上市,經營模式上也從單純的生產轉為電影產業鏈,電視劇的生產能力從最初一年30-60集,發展至600集。6年的發展歷程足見文化傳媒產業信貸在其中的巨大作用,其間許多創造性的舉措也為今后文化傳媒產業信貸體制的建立和完善積累了不少寶貴經驗。
政府搭建合作平臺,設立風險補償基金。政府應當加大資金扶持和政策傾斜,推動信貸資金進入文化傳媒產業。一是中央和地方政府搭建銀行和文化傳媒企業信貸融資合作的平臺,提供相關的服務和信息,推動銀企之間的合作。通過信貸融資服務平臺,可以有效整合市場資源,收錄銀行和文化傳媒企業相關信息,建立信貸融資優質項目數據庫,開展申貸項目推薦和金融咨詢服務,解決文化傳媒企業和信貸市場之間信息與資源不對稱等問題。二是政府出資設立文化傳媒企業貸款風險補償基金,合理分散承貸銀行的信貸風險;中央和地方財政盡快設立或增加文化傳媒產業發展專項資金,對符合條件的企業,給予貸款貼息、保費補貼、項目補貼等。
開發信貸新產品,探索貸款投放和管理新模式。針對文化傳媒企業以無形資產為主的資產結構特點,銀行應開發符合其特點的信貸新品種,逐步拓寬貸款抵押范圍,加大信貸投入。對于具有穩定物流和現金流的企業,可發放應收賬款質押、倉單質押貸款。對于租賃演藝、展覽、動漫、游戲,出版內容的采集、加工、制作、存儲和出版物物流、印刷復制,廣播影視節目的制作、傳輸、集成和電影放映等相關設備的企業,可發放融資租賃貸款。對于具有優質商標權、專利權、著作權的企業,可通過權利質押貸款等方式,逐步擴大收益權質押貸款的適用范圍。對于融資規模較大、項目較多的企業,可發放銀團貸款和組合貸款,以分擔風險。對處于產業集群或產業鏈中的中小企業,可采用聯保聯貸等方式。
完善知識產權質押制度。盡快制定和完善專利權、著作權等無形資產評估、質押、登記、托管、流轉和變現的管理辦法。建立統一、規范的文化傳媒企業知識產權評估體系,發展知識產權咨詢、登記、評估等中介服務機構。逐步培育文化產權流轉市場,為文化傳媒企業的著作權、商標權和專利技術等文化產權交易提供專業化服務。制定和完善文化產權交易規則,逐步拓寬交易品種,扶持一些資產規模和交易規模較小的文化傳媒企業通過產權交易所掛牌交易。
發展信貸保險市場。由于銀行必須考慮信貸風險控制,擔保遂成為文化傳媒產業信貸融資的關鍵環節,對增加銀行授信的信心至關重要,在保險機構參與的文化傳媒產業融資項目中,保險機構承保與否往往決定了銀行借款與否。應加快培育和完善文化傳媒產業信貸融資保險市場,有效分散信貸融資風險。保險機構應探索開展信用保險業務,探索開展知識產權侵權險、產品完工險、損失險、團體意外傷害保險等適合文化傳媒企業特點和需要的新型險種和各種保險業務。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銀行海口中心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