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國平
以新型城市化推動東陽跨越式發展
桑國平
城市化是建設東陽“強市名城”的必由之路。深入推進新型城市化,是完成新一屆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實現四個翻番、超越全省平均”的必然要求,也是徹底解決東陽“三農”問題、推動城鄉協調發展、調整經濟結構和轉變發展方式的重大舉措。6月13日,金華市委市政府召開會議,啟動新型城市化工作。結合東陽實際情況,研究提出東陽市推進新型城市化的總體思路,勢在必行。
優化空間布局,城市化水平快速提高。2004年,東陽制定了“一主城兩片區”城市發展空間結構,積極推進以城區南街口為核心區域的商貿中心、江北行政服務中心及東陽江濱文化景觀帶休閑中心等建設。2012年,建成區面積已達37平方公里,城區人口達40.93萬人(包括流動人口)。在“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間,東陽城市化水平由2005年的48%提高到2013年的59.97%,平均每年保持1個百分點以上的增速。與周邊縣市相比,東陽城市化水平明顯高于永康、蘭溪、浦江,低于義烏市。
推進產業集聚區建設,城市經濟結構持續優化。近年來,東陽積極推進白云商貿園區、橫店電子工業園區和影視產業實驗區等產業集聚區規劃和建設。橫店小城市培育邁出新步伐,完成了第一個三年培育計劃;橫店影視文化產業實驗區獲省委、省政府專項扶持政策,創建了國家級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目前實驗區入駐企業已達552家。南馬機械功能區和紅木家具基地產業集聚能力有較大提高,巍山的商貿服務業持續繁榮興旺。2013年,實現生產總值403.91億元,比2005年增長了154.59%;特別是服務業發展成效顯著,第三產業比重由2005年的37.7%提高到2013年的46.6%,每年平均提高1.1個百分點。
加大統籌建設力度,城鄉面貌美化亮化。城市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完成了供電、供水、交通等一批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建設,城市主干道達386公里,綠地率達35.5%,污水集中處理率76.03%。積極推進城市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務向農村覆蓋、城市現代文明向農村輻射,大力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城鄉生產生活條件有了較大改善。全市累計完成“五項整治”村達335個,村莊整治率已達96%,創建省級、金華市級示范村75個,農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積80.7平方米,列金華各縣市首位。
提升了民生保障水平,居民生活持續改善。完善城鄉公共服務設施和社會保障體系,城鎮居民基本醫療參保人數達66.43萬人,60歲以上農民健康體檢率達80.41%。城鄉居民生活持續改善,2013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達33350元和16634元,分別比2005年增長了1.50倍和1.41倍;2013年全市城鎮新增就業人數11457人。全面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小學入學率、小升初、初升高比例均達100%,在公辦學校就讀的外來務工人員子女比例達81.4%。著力提高城鄉醫療服務能力,每千人執業醫生數、護士數、床位數分別達3.43人、2.18人、3.45張,分別比2005年增長58.36%、165.7%、57.25%;全市人均期望壽命達79.93歲。
東陽在推進城市化過程中也存在著許多必須高度重視并著力解決的矛盾和問題。一是城鄉規劃不夠科學。規劃系統性、協調性不夠,理念不夠先進,缺乏實用性,執行規劃彈性有余、剛性不強。二是城市帶動能力不強。中心城區經濟總量不大、產業支撐不足、輻射帶動能力不強;真正形成跨鄉鎮區域范圍的中心鎮很少,各鎮相互間爭奪資金、項目及資源要素,使中心鎮規模經濟實力延緩形成或無法有效形成。三是資源要素制約嚴重。資金不足、社會融資難已成為城市發展的制約“瓶頸”,土地資源供應嚴重不足,今后分配到東陽可用土地指標將會大幅減少,用地矛盾十分突出。此外,城鎮基礎設施不夠完善,城市科學管理亟需提高。
為了順利完成新一屆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實現四個翻番、超越全省平均”這一目標,迫切需要將推進新型城市化擺在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通過積極引導人口向城鎮集中,建設中等城市,融入浙中城市群,走一條資源要素集約利用、循環經濟加快發展、質量效益明顯提高的可持續發展道路,為推進東陽經濟社會轉型發展提供強大引擎。
堅持以人為本。緊緊圍繞人的城市化,把促進有能力在城鎮穩定就業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實現市民化作為首要任務,逐步推進城市基本公共服務向常住人口全覆蓋,提高城市居民生活品質,促進社會公平正義,讓城市化發展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全體人民。
堅持協調發展。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工業化和城市化良性互動、城市化和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統籌推進新型城市化與新農村建設,加快推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努力實現城鄉規劃、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一體化,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
堅持低碳、智慧發展。把生態文明的理念融入城市化全過程,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轉變城鄉建設和發展模式,節約集約利用要素資源,提高國土空間利用效率,形成綠色低碳的生產生活方式,建設綠色城市和美麗鄉村。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城市發展深度融合,構筑地理信息、智能交通、社會治安、市容環境管理、災害應急處置等智能化數字系統,打造智慧城市。
堅持創新發展。以全面深化改革為統領,著力破除制約城市化健康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更好地發揮政府在規劃政策引導、公共服務提供、體制環境營造等方面的作用,遵循市場規律,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使城市化成為一個順勢而為、水到渠成的發展過程。
堅持特色發展。結合東陽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和山水脈絡,實行差異化發展,彰顯地方特色,加強著名歷史文化古建筑、古村落、古民居的保護,發掘文化資源,強化文化傳承創新,尊重自然本底,促進城市布局和建筑風貌與自然環境相協調,讓城市融入大自然。
有序引導人口市民化。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和外來民工市民化。優先推進有需求、有能力的人群進城入鎮;優先完善教育公共服務、健全公共就業創業服務體系、擴大社會保障覆蓋面、改善基本醫療衛生條件等,逐步實現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穩步推進城鎮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有序促進子女就學隨行人員、在城鎮就業人員和下山移民人口等在城鎮落戶;統一制定戶口遷移政策,對外來員工實施居住證制度;建立推廣積分落戶制度,對達到積分標準的外來務工人員及其子女納入社區醫療衛生服務體系,享受同城居民各類教育及就業培訓,并可獲申請公共廉租住房資格。
增強城市發展動力。推進工業轉型發展。利用高新技術改造和升級傳統產業,培養一批“名企、名牌、名品”。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積極發展工業設計研發、現代金融、檢驗檢測等生產性服務業。建設影視名城。積極爭創設立國家級的浙江橫店影視文化新區,爭取國家更大的支持。全力打造影視產業CBD,打造現代影視產業集群,實現產城融合發展。建設區域商貿中心。加快電子商務發展,引進電商企業、建設電子商務園區。繁榮已建成的商貿市場,推進新專業市場建設,加強配套商業設施建設。建設中型超市和社區商業,引入新型商業業態。建設智慧城市。在全市范圍實現“三網融合”,推進城市百兆光纖工程和寬帶鄉村工程。加快信息化、自動化等技術在交通領域的應用。加快推廣數字衛生系統,健全健康檔案、電子病歷兩大數據庫,實現單位之間信息交換與技術共享。推動基層社會管理信息化,推動傳統平安城市向智慧安防城市轉變。創新體制機制。推進戶籍制度改革,逐步建立以合法穩定住所或合法穩定職業為基本條件的城鄉戶籍管理制度。繼續推進農村土地確權登記,探索農村宅基地置換、有償退出和有償使用機制。鼓勵社會資本參與城市化發展,多渠道推動債券融資、股權融資。
優化城市發展空間。強化規劃引領。切實發揮中長期規劃綱要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引領作用,增強規劃的權威性和可行性。推進集約用地。強化“畝產論英雄”導向,大力開展“四破”、“三改一拆”等專項整治行動。建立資源要素差別化使用激勵約束機制、低效企業退出機制和新增項目選優機制,探索構建資源要素高效流動的市場體系。深化土地要素配置體制改革,實施差別化的供地方式、探索工業用地彈性出讓制度改革和通用產業項目的工業用地實行拍賣出讓。增強城市綜合承載力。深入推進中心城區“騰籠換鳥”,優化城市產業布局,形成以服務業為主體的產業結構。加大兩個省級經濟開發區和南馬等主要工業功能區建設,切實增強產業集聚能力。強化金義都市區交通一體化規劃建設,完善區域內“四縱五橫八連”的交通主干網,建設橫店通用航空機場。推進城鄉一體化。編制實施《東義同城化發展規劃》,將東陽市納入義烏實驗區范疇,促進東義城市功能協調發展。全面完成美麗鄉村整治,建設土地利用集約、村貌美化亮化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加快打造一批中心村、精品村和歷史文化村落。
建設生態城市。建設低碳城市。加快高耗能建筑節能改造,新建建筑全面實行節能標準。推廣使用天然氣,加快發展可再生能源。倡導低碳生活方式,鼓勵綠色出行。發展循環經濟,加強城市固體廢棄物循環利用和無害化處置。加強環境保護。探索建立和實施生態紅線劃定制度,實施最嚴格環境準入、環境監管和考評制度,健全資源有償使用和生態補償制度,建立環境損害懲治和責任追究制度,做到源頭嚴控、過程嚴管、惡果嚴懲。加強城市管理。建立健全城市管理綜合協調機構,形成“部門聯動、分工協作、責任明確、考核科學”的綜合管理機制。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全力推進與人民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基礎設施網絡建設。
作者為東陽市發展和改革局局長